• 我的订阅
  • 社会

“哈尔滨冲上热搜后,我反倒觉得不真实”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2-23 09:48:00 来源:新京报

来来去去的游客也好,留下的老人和离开的年轻人也罢,就像一场冬雪,参与在这座城市一季又一季的进程中。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有过失落,也会重新找回骄傲,也许这就是城市生命周期里的新陈代谢。无论如何,一切万籁俱寂时,只有松花江还在缓缓流淌。

新京报记者 左琳 编辑 杨海 校对 刘军

又是一年冬天,我回到了家乡哈尔滨,像曾经无数次回来那样,在走下火车的时候猛吸了一大口冷空气,它带着清冽的味道,坚硬、痛快、直挺挺地钻进鼻腔,再变成一团白雾溢出来,像是个暗号,和我确认了彼此的身份。

同车的还有很多外地旅客,城市爆火之后,他们很好辨认——穿着花袄、军大衣或是浅色羽绒服,扣上崭新又厚重的绒帽,带着对东北的想象一路向北,来到了我沉寂已久的家乡哈尔滨。

像众多东北城市一样,哈尔滨留给外界的印象总是寒冷的,在呼啸的北风里又夹杂了浓厚的工业气息。

如果你看到我曾经住过的电厂附近就能感受到了,巨大的铁皮运煤带像一截列车,斜横在街道上空,衔接起储煤场和电厂,长久注视着过路的人。因为年头太久,接缝的地方已经生出锈迹。

“哈尔滨冲上热搜后,我反倒觉得不真实”

▲发电厂附近的铁皮运煤带。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日复一日,煤从鹤岗等地搭着火车、穿越住宅区而来,沾上冬天濡湿的痕迹,被拉到储煤场烘干,再通过那条火车一样的传送带进入电厂锅炉燃烧,为城市输送电和热,凉水塔和烟囱吐出白烟和水汽,一个劲儿地向上飘。这些庞然大物让我感到亲切,我不知道它们的作用,也不知道它们的来历,但每次放学回来见到它们,我都知道,自己就快到家了。

我家离这里不远,步行最多10分钟。大约20年前,街边净是闪着霓虹招牌的小餐馆,还有浴池、彩票站、幼儿园、邮局和时不时放映新电影的电厂俱乐部。

最热闹的要属传送带东侧的室内菜市场,尤其是下午四五点钟,附近的职工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前,他们总是顺路进去买做晚饭用的食材。

街边、桥下,全是摆摊的小贩。卖干粮的、卖酱菜的、卖水果的……摊主们此起彼伏地吆喝。夏天,他们在卡车上支块纸壳子写上价格,再放个喇叭,循环播放“嘎嘎甜的大西瓜,不甜不要钱”。冬天,室外成了天然冰柜,五六排纸箱装着不同样式的冰棍,被摆在地面叫卖,冻梨和冻柿子成了季节限定。

“哈尔滨冲上热搜后,我反倒觉得不真实”

▲哈尔滨街边的冻梨、冻柿子。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这里有同龄的好朋友,有生活需要的一切。邻里相熟,几栋楼围成一圈的家属院像个温室,挡住风雪,这里就是宇宙的中心、世界的尽头,是我关于城市的全部印记。

初中之后我搬家了,“哈尔滨”在我这里也有了更广的版图。

它有一排方方正正的旧楼,外墙刷起一层又一层颇有年头的涂漆,药盒一般陈列在街边;有举架极高的白色巨型车间,横躺在栅栏圈住的空地上,在天空的笼罩下,颇有未来感;有许多漂亮的、历史悠久的教堂和洋房,在暗夜里暖黄路灯下流出建筑的美感和韵律;也有向远处开发的新区、公园和剧院,竖起更具现代化的居民楼和写字楼。

哈尔滨人很擅长播撒生活的乐趣,这里的艺术优雅却不孤傲,教堂的广场下是热火朝天的农贸市场,街头巷尾也能欣赏顶级的乐队演奏。城市是宽广的,汽车行驶在8车道上,楼宇隔得遥远,有一种空旷的气派。

至于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中华巴洛克这些爆火后游客最常去的景区,我却去得不多,觉得距离遥远,也觉得不过是一条街而已,看久了没什么意思。

后来离开家,读书工作,去过很多地方,我却格外想念那些砖石铺就的街道,想念夏天从南走到北、一直往松花江边去的闲适,路上行人寥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从喇叭里悠悠传出来,好像两旁高挑的建筑在瞧着我低语。

在这里我无需导航了,我晓得每一条支路的朝向,终点就在前方,宽阔的江面、和煦的微风、落日的余晖、散步的情侣、纵情歌唱的老人,种种一切,都是活力的、亲切的、可以把握的。

“哈尔滨冲上热搜后,我反倒觉得不真实”

▲2023年1月春节期间的索菲亚教堂,那时哈尔滨还没有2023年下半年的火爆。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哈尔滨冲上热搜后,我反倒有种不真实的感觉。这还是我熟悉的城市吗?这些热度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趁着过年回家,我又去四处转了转。

不可否认,流量的到来确确实实改变了城市的节奏和样貌。

通往防洪纪念塔的地下通道台阶铺上了蓝色的地毯,地铁口新增了往景区的摆渡车,教堂广场边新建了温暖驿站……一位在我刚上车就问好的出租车司机告诉我,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人家来了,你就得做到位。” 2023年12月以来,他的收入每个月多了大约3000元,旅游的火爆让他忙起来,也让他的生活“见亮了”。

在哈尔滨生活了将近30年,几位朋友都没料到今年城市会火爆至此,常吃的餐馆要等位了,常坐的地铁没座了,出行机票也不好买了。可作为“土著”,他们又因为这来之不易的瞩目带着一些骄傲,也带着一份过来人的体贴:“咱又不是没去过,之后人少了再去逛逛。”长期在外地的朋友则更加兴奋,像个游客一样拍照打卡,尝地道的东北菜,久违了冰雪,“看见冰就想打出溜滑,看见雪就想往里扎。”

哈尔滨的冬夜太冷也太长,人们习惯早早起床,也早早睡下。我曾经在2019年10月的一个晚上经过友谊路。它夹在中央大街与防洪纪念塔中间,晚上不过七八点钟,天和路灯就都已经暗下来,本该是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区域,街上却几乎空无一人。

可这个春节,晚上9点多,友谊路两侧格外热闹,一辆载满人的蹦迪巴士停在路边,人们一窝蜂围上去,镜头对准嘶吼的青年,身体则随着音乐摇摆。晚上10点多,公交还没末车,地铁还在运行,在家还是在外,人们有了更多选择。

不远处的中央大街上还有来来往往的行人遛弯儿,或是举着咬了几口的马迭尔冰棍和烤红肠,或是拿着时兴没几年的烟囱面包。街上人挨着人,树上的亮起点点灯饰和红灯笼像串起来的项链,缀在街道两侧,远远看去火红一片。

“哈尔滨冲上热搜后,我反倒觉得不真实”

▲2月17日晚上9点多,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2月15日是冰雪大世界这个冬季开张的最后一晚,晚上9点多,距离游客停止入园还有最后一小时,仍然时不时地有人举着门票,慌慌张张地赶来。因为气温升高,景区里的冰雕变得粗糙脆弱,但每处冰雕前,还是有游客拖着雪圈拍照、转着圈地跳舞。一位带着南方口音的女士告诉我,她晚上七八点刚下飞机,听说第二天要闭园,行李还没放酒店,就立刻带着孩子过来看看。

卖纪念品的小店里,货架几乎要空了,只剩一些“盖章打卡护照”和冰箱贴被打折出售。几个女孩子每人买了一本,凑在桌子前轮番分享印章。

最火的摩天轮和大滑梯前,人们依旧排起长队,看不见头也看不见尾。见我站在旁边犹豫,一位穿着长羽绒服、裹得只剩俩眼睛的工作人员凑过来,劝我去参与一下:“差不多两三个小时就排到了,明天可就玩不了了。”我很诧异,不是马上就闭园了吗?他豪爽地一挥手,咧开嘴笑着说:“怕啥呀?你放心去,你们啥前儿(啥时候)玩完,我们啥前儿下班!”

因为温度上升,松花江江面上的冰雪项目都已经被拆除,围栏挡住了南岸的人群,只留下几盏照明灯。陌生的人群立在岸边,好像有了某种默契,悄声望向对岸,茫茫江面,望也望不到尽头。

一切又好像没什么变化。

新楼越来越多,老建筑也都还在。中央大街西南方向不到5公里的地方就是电厂,但这里没有拥挤人潮,那条铁皮运煤带依然斜横在街道上空,注视着零星过路的人,看着他们出生、长大、衰老、离开。凉水塔和烟囱吐出白烟和水汽,依旧持续为城市输送电和热。

天蒙蒙亮,果戈里大街附近的早市就苏醒过来,小贩们在路边支起桌子,摆好塑料箱,或者干脆只铺一层棉被、塑料布,把瓜果蔬菜垒成一堆,也不在意它们的秩序,任凭居民们挑拣,有人直接捧着一碗还冒着热气的小米粥,靠在路边慢慢吸上一口作早餐,遇上了熟人,就自然地站定拉家常;看见有人举起相机拍照,这些摊贩和居民不躲避也不打量,手上的活儿也不闲着,嘴里的吆喝声不断;偶尔有人发现身旁的搭档进入镜头、成为主角,玩笑似的调侃一句:“你长得帅,拍你呢。”

这时我才感觉到,意外的爆火让这座中国最北的省会城市,终于不再以落寞的失意者形象出现,它在众人面前重新展示出自己的底色,可以包容谦和,可以活泼直爽,可以是严肃沉稳的、怅然若失的,也可以是悠闲自在的、神采飞扬的。

在这个冬天,南来北往的异乡人意外闯进了这座城市,却从未扰乱过哈尔滨人自得的世界。

“哈尔滨冲上热搜后,我反倒觉得不真实”

▲2月17日早上7点多,哈尔滨人和街上的早市。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我的父母、我的朋友依然按照原本的轨迹生活,秋天还是习惯囤上几捆大葱和白菜,晚上还是爱叫两瓶啤酒、再扒几颗蒜,在烧烤店撸串胡侃。雪化了又落,冰灯灭了又亮,丁香花谢了又开,列车准时从霁虹桥下穿过,教堂的鸽子飞走又回,像过去几十年一样,与我的记忆重叠。

我的奶奶出生在沈阳,20岁的时候来到哈尔滨工作,现在60多年过去,她形容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哈尔滨人”了,我问她为什么留在哈尔滨,“这里熟悉了。”她只这样告诉我,她在这里工作、成家,到农贸市场买菜,在附近的公园遛弯儿,和其他生活在这里的人一样,大声讲着节奏明快的东北话,看着城市从土房平房长成高楼大厦。

来来去去的游客也好,留下的老人和离开的年轻人也罢,就像一场冬雪,参与在这座城市一季又一季的进程中。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有过失落,也会重新找回骄傲,也许这就是城市生命周期里的新陈代谢。无论如何,一切万籁俱寂时,只有松花江还在缓缓流淌。

生活就是这样。

“哈尔滨冲上热搜后,我反倒觉得不真实”

▲2021年初夏的松花江畔。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值班编辑 李加减 古丽 康嘻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3 1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不止于冬雪——网红城市哈尔滨“五一”观察
...…这些都是人们爱上哈尔滨的理由。 5月1日,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马迭尔冰棍的销售人员在招揽顾客。统计数据显示,“五一”假期,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预计发送旅客210万
2024-05-06 14:11:00
“尔滨中央大街鸽子被游客喂成鸽猪”冲上热搜!淄博文旅副局长:对比哈尔滨有差距
...下,哈尔滨已然成为网红城市“顶流”。1月11日,“尔滨中央大街鸽子被游客喂成鸽猪”引发热议,冲上热搜。此外,对于哈尔滨最近的火热,淄博文旅副局长严旭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尔滨中
2024-01-12 10:05:00
哈尔滨的网红之路
...江山,外地游客量和消费额均创历史新高。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等著名景点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是初五(1月26日)和朋友一起去的中央大街,大家都肩并着肩,被人流推着
2023-02-11 18:31:00
中国国际西餐文化节在哈尔滨开幕
...,第八届中国(哈尔滨)国际西餐文化节在哈尔滨百年老街中央大街开幕。接下来5天,中国多地的西餐企业代表将走进哈尔滨知名西餐厅学习交流。哈尔滨是一座开放包容、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
2023-08-24 20:46:00
“大美哈尔滨”摄影美文大赛搅热校园
...故乡。”他对哈尔滨的历史和建筑特别感兴趣,道里区的中央大街、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阿城区的金上京博物馆他都去过,作品也想围绕着这一方向挖掘。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他觉得这
2023-10-19 10:11:00
哈尔滨开年爆火,这份攻略藏不住了!
...勺、豆腐脑放糖企鹅、飞马、热气球、人造月亮集体出动中央大街铺上了地毯,东北虎正式改名叫咪咪种种“宠且”操作让哈尔滨正式被确诊为“讨好型”城市。本地老铁也纷纷表示,从小到大都没
2024-01-07 13:16:00
...可以到百年建筑索菲亚教堂、防洪纪念塔、马迭尔宾馆、中央大街去看一看。”朱自清在《西行通讯》中这样写道。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旧址往东,大概20分钟的路程,就到了哈尔滨知名的中央
2024-04-24 02:59:00
优美诗句“飘”过中央大街
本文转自:哈尔滨日报优美诗句“飘”过中央大街马迭尔阳台音乐诗会展现冰城式浪漫舒婷(右)和陈仲义(中)在马迭尔阳台音乐诗会与游客互动。 诗会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倾听。本报记者 韩
2024-01-11 09:49:00
...民族文化体验、美食之旅,微游哈尔滨系列。如《散落在中央大街的老建筑一日游》《漫游果戈里大街一日游》《哈尔滨博物馆集群一日游》等各种主题,近距离感受哈尔滨建筑艺术精华的独特魅力
2024-02-05 10:00:00
哈尔滨人一觉醒来:中央大街铺地毯,哈工大开放。身在故乡为异客
...到滨子陌生的一天。因为它怕南方小土豆们打滑摔倒,把中央大街的楼梯过道处,都铺上了地毯!这一操作,让生活了本地30多年的人直接傻眼了,年年都在这里摔倒,也没见哈尔滨做防滑处理,
2024-01-04 10:02: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