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南大教授胡阿祥开讲——趣谈古代南京的 三张“面孔”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31 10:08:00 来源: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艺璇

南京,这座历经兴衰起伏、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时间的长河中酝酿出独有的气质和深刻的内涵。近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开讲“智者南京的三张‘面孔’”,多角度生动地解读南京的个性。

陶塑人面像

憨厚的面孔

南京人最早长啥样?1983年,距今约五千年的陶塑人面像在南京市浦口区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月牙似的眼睛、宽大的鼻子、隆起的颧骨、外扬的下颌,张开的长方形嘴巴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头上还戴着留有插孔的冠帽……“大家都说这个雕像神秘,我却觉得这个金陵先祖的形象可爱憨厚,这张面孔与南京人的特点不谋而合,展露出南京人淳朴实在的个性作风。”胡阿祥说。

“南京大萝卜”这个有趣的称呼,是南京人淳朴实在的象征,也体现了南京包容大气的精神。“作为长江中下游的核心城市,南京具有江南的地理位置,却有着北方的文化氛围,这一特点的原因在人。”胡阿祥说。追寻历史,可以发现,南京其实是一座“移民城市”。自三国时期到清朝初年,北方人口迁移一直是南京人口的重要来源。在《三国志·吴书》列传人物中,人们所熟知的周瑜、鲁肃就都是迁移过来的北方人;在《南史》列传人物(后妃、宗室、孝义除外)的统计中,记载了当时主要的文臣武将及代表性人物,北方506人,南方222人,也基本以北方人口为主。

大量人口自北方迁移而来,直接影响到今天的南京文化。南北交融的特点使得南京的语言由难懂的吴侬软语变成类比“普通话”的江淮官话。南京的饮食在有饭稻羹鱼的同时,也不乏大碗皮肚。南京人的性情兼具江南的柔腻内秀与北方的粗犷大气,一句“多大事啊”就是南京人性格的最好写照。对事洒脱大方、对人包容温和的南京人,不知不觉中营造着南京优良的人居环境和博大的发展空间,天南海北的人,都能在南京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也都能很快融入社会生活。

六朝鬼脸城

沧桑的面孔

六朝鬼脸城,在历史上也称作石头城。相传,很久以前,在此地经常出现一个山怪,有一次山怪被过路的仙人发现,逃到山中,隐身在峭壁里,仙人掏出照妖镜将其照出,鬼脸就露了出来,山壁也就成了今天的样子。俯瞰长江,控扼秦淮河入江口,地处要塞,在古代,石头城是关系城市安危存亡的关键点,南京因此也就有了“石头城”的别称。

南京的历史沧桑体现在石头城和乌衣巷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刘禹锡借物咏怀,将古都的兴衰变迁寄于笔下,描摹出沧海桑田、世事浮沉的意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刘禹锡并未到过南京,只是为了附和友人的咏金陵古迹诗即兴所作。“这正说明,在六朝之后,隋唐时期,无论到没到过南京的诗人,南京给他们的印象都是沧桑、寂寞、凄冷的。这是南京历史的大不幸,也是南京文学的大幸,历史的沧桑令这片土地诞生了最动人的怀古文学。”胡阿祥说。

从历史的沧桑里生长出不朽的文学,从李白、刘禹锡、杜牧、韦庄的诗,到李煜、王安石、周邦彦的词,再到孔尚任的曲、朱自清的文,南京诞生了“金陵怀古”的巅峰之作。也正因为这独特的文学基因,南京在2019年10月31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世界“文学之都”。

大明应天府

奇怪的面孔

在中国古代,都城的建设往往都是有规律的,以古都西安、洛阳、开封为例,都城的轮廓基本都方方正正。可细看大明时期的南京城,都城的轮廓却颇为特别——既像一个粽子,又像一把扇子,更有人开玩笑将其比作“朱元璋的脸形”。

南京城为什么是这个形状?城墙为何是这个走向,又为何要开13个城门?胡阿祥介绍说,明朝南京城的设计者是刘伯温,作为博览经史天文,尤精象纬之学的开国文臣,他对南京城的设计涉及天地合一的观念。

虽然到今天还没有完全一致的说法,但这些年在学者们的不断研究下,关于南京城形状的论断已经有了倾向性的看法。“在古代建筑中,鼓楼,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一般是坐北朝南,或者坐西朝东,方位很正。但南京的鼓楼方位却是歪的,北偏西大约倾斜了42度。我们按照这个偏角,从西北角的狮子山连到东南角的通济门,将南京城一分为二,在这条线的西边,仪凤门、定淮门、清凉门、石城门、三山门、聚宝门,其分布的位置刚好对应了天上的南斗六星;而这条线的东边,剩余七个城门则大体隐喻了天上的北斗七星,这就刚好解释了南京为什么是13座城门。”

其中,通济门作为13座城门中体量最大的城门,形状酷似一艘大船,秦淮河则恰好在此处一分为二。胡阿祥介绍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理念中,君者,舟也,民者,水也,象征着君臣同舟共济;对角狮子山,左右两侧仪凤门与钟阜门虽仅隔1公里,却分别象征着凤凰来仪与钟阜龙蟠,这一设计寓意着只要君臣之间同舟共济,就能做到龙凤呈祥、国泰民安的内涵。”

“在中国的200多处都城中,就城市形貌的完整典型、城市气质的从容镇定庄重大气、城市格局的随顺自然等方面来看,南京是最有资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的城市之一。”胡阿祥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31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作粉饰日军暴行的工具。然而真相不容日军篡改,生活在南京城的老百姓们都是见证者,他们看到了日军最虚伪最残暴的一面。今日电影发布的“我们看见”海报就以极具历史质感的胶片形式定格了
2025-07-14 10:43:00
既有烟火气,又有书卷气
本文转自:南京晨报郦波谈南京城市精神气质既有烟火气,又有书卷气7月4日下午,南京市文旅局主办的“南京文旅讲堂”专题学习讲座在南京市文化馆举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宁织
2023-07-06 00:04:00
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举行,莫砺锋胡阿祥等大咖纵论世界文学之都
...京:南北交汇与文学之都》为题,强调“南北交汇”应是南京城最为本质的特色。“南北交汇”是一种南中有北、北中有南的有机体,而这种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质使金陵文化自成体系,奠定了这座城
2023-10-19 22:37:00
...走读城市文脉书香寻访活动,分为秦淮河泛舟书香寻访与南京城市文脉中轴线走读两条线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阿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天为、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及南京市考古
2024-04-24 00:58:00
...叶饰)、照相馆老板(王骁饰)……电影中,一群生活在南京城的普通老百姓,原本素不相识,却因为一卷记录日军暴行的胶片意外被命运捆绑。原来,为了换取生存机会,他们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
2025-07-17 07:31:00
大换血!金钟夫期待有作为 南京城市凭实力说话
...特约记者江海报道上赛季冲超未成的广西平果哈嘹国晶、南京城市以及石家庄功夫,本赛季仍是冲超大热门球队,在3月9日开打的2024赛季中甲联赛第一轮,前两队都凭借强悍实力取得开门红
2024-03-11 15:00:00
...?网友更愿意看到谁能穿越回来,带领大家去看看东吴的南京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江苏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科联盟副主席刘永昶建议,在第二季的创作中,可以进一步打开格局,
2025-01-10 08:28:00
...同时,配合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就业机会将大幅增加。在南京城南面的溧水区,南林白马校区也迎来了首批5000多名师生。在新校区的启用仪式上,溧水区与南京林业大学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
2024-09-04 07:53:00
南京明孝陵神秘的守卫者
...超越了一座陵墓的界限,而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结晶。南京城的关山难越除了内在的机关和外在的监护,明孝陵邻近南京城的位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想象一下,就算盗墓者成功进入陵墓,他们还
2023-09-09 18:1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