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闰五月,大唐与吐蕃在平凉举行盟会。不料,吐蕃人突然变脸,袭击了唐军,导致大唐60余名官员被俘,500人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平凉劫盟”事件。
趁双方“结盟”的机会干出“劫盟”的勾当,是非常恶劣的外交手段,史上罕见。吐蕃人为何要做这么做呢?朝廷又是如何善后的呢?
这件事还要从四年前的“清水之盟”谈起。
☞清水背盟,吐蕃制定惊天阴谋
吐蕃一直试图染指关中,跟大唐打了一百多年,但限于实力,吐蕃一直被大唐遏制在青藏高原。
安史之乱后,唐廷被迫从西域、陇右、河西撤军,导致河西走廊失控,吐蕃人趁机占领了陇山以西的土地,并多次袭扰关中。
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人一度占领了长安,还立了一个傀儡政权。
唐德宗即位后,为了集中力量削藩,不得已与吐蕃签订了耻辱的“清水之盟”。根据双方约定,大唐尽弃陇右,甚至连部分剑南、陇州、泾州,以及整个原州都放弃了。
“清水之盟”达成后不久就爆发了“泾原兵变”,唐德宗逃亡奉天,朱泚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大秦”伪政权。
在平叛过程中,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又反叛,唐德宗再度流亡梁州,大唐命悬一线。
这时候,吐蕃人抛出了橄榄枝:我们可以出兵帮助你们平叛,条件是将安西、北庭割让给我们。
安西、北庭就是今天的新疆,吐蕃人对这个地方垂涎了一百多年。国家都面临生死存亡了,唐德宗哪里还能顾及领土的完整?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吐蕃确实出兵帮助唐军了,但表现很糟糕,他们借着平叛为名,行劫掠之实。叛乱还未平定,吐蕃人又因天气变暖难以适应,提前撤军了。
最后,大唐还是靠横空出世的军神李晟,以及马燧、浑瑊等将领的出色发挥,打败了朱泚、李怀光,将大唐帝国从死亡边缘又拉了回来。
战场上不给力的吐蕃人,战后却很积极,他们厚着脸皮要求大唐兑现诺言。
以李泌为首的大臣竭力反对:他们出工不出力,还趁乱打劫,根本没有尽到义务。失去安西和北庭,就失去了对吐蕃的最后一点牵制,从此他们可以旁若无物地入侵我大唐。
时移事易,此时唐德宗考虑问题的角度,自然与四处流亡时不一样,他觉得李泌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便拒绝了吐蕃人的要求。
客观讲,在这件事上双方都有责任,一味指责吐蕃趁火打劫,或者指责大唐背信弃义都不客观,只能说当初的约定不够严谨,没有量化考核指标,不可行。
唐德宗还算厚道:土地虽然不能给,经济补偿我们不会吝啬。但吐蕃人显然觉得吃了亏,次相“尚结赞”恶从胆边生,一个巨大的阴谋在他的脑海里形成。
☞离间李晟,平凉劫盟打响哨战
尚结赞其实是吐蕃中的“亲唐派”,他一直主张与唐朝划定疆界,和平相处,清水之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达成的。然而,大唐的“背信弃义”让他在吐蕃抬不起头,感觉很恼火,于是拿出吐蕃人最擅长的技能报复大唐——劫掠。
贞元二年(786年)八月,尚结赞亲率蕃兵入寇邠、陇、泾、宁四州,搞得大唐警报声四起。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尚结赞这一次居然没有劫掠,像旅游观光的客人似的,漫无目的地逛了一圈,然后放出一句话:“召吾来,乃不牛酒犒军。”随即撤军走了。
“既然招我来,又不热情款待,搞什么飞机?走了。”
这话是不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别人听不懂,唐德宗一定听得懂。谁招尚结赞来?那地方李晟是地主,一定是他嘛。好你个李晟,勾结吐蕃,你想干嘛?
没错,这就是尚结赞的阴谋——离间计。我们常常会笑话那些中计的人智商低,但如果我们是当事人,恐怕未必比当事人英明,更何况,唐德宗原本就是一个频繁遭遇背叛、猜忌心理极强的皇帝。
李晟也听到了流言,他大吃一惊:孙子,你太阴了。为了打破流言,李晟派三千精兵在汧县伏击了尚结赞,差点将尚结赞活捉了。同时又派出一军,攻陷了吐蕃的摧沙堡。
可能担心火候不够,李晟又不断上书,请求调拨粮草,准备攻打吐蕃。
这会儿唐德宗该相信李晟了吧?呵呵,唐德宗是这么想的:这么急于表现,要么心里有鬼,要么就是想挑事,以捞取战功。
正好宰相张延赏又给李晟上眼药:陛下,李晟这个人功勋太大,常年在外领兵不是个事,早晚失控……
唐德宗忘记了平定朱泚之乱时,他对李晟的那份感激之情了。于是他一道圣旨,将李晟调回长安,加封为太尉、中书令,从此光荣“退伍”了。
尚结赞笑了,成功了,不过这才是计划的第一步,除了李晟,他还要废掉马燧和浑瑊:“唐名将特李晟与马燧、浑瑊尔,不去之,必为吾患。”
这就是尚结赞的阴谋,他要废掉大唐最牛叉的三位军界大佬。离间计只能用一次,尚结赞还能有什么花招吗?当然有,结盟——劫盟。
☞劫杀使团,浑瑊脱网马燧被废
贞元二年冬,尚结赞卷土重来,攻占了盐州和夏州。唐德宗任命马燧为招讨使,率数镇节度使会战于河西。
仗还没开打,尚结赞立刻变成小绵羊:请求和解,为了表示诚意,我们可以交出盐州和夏州。
唐德宗很生气:今天和解,明天又来,谁受得了?不准,狠揍!
尚结赞却诚意十足:你们都知道,俺是个和平主义者,对大唐一向亲善……好话说了一箩筐,好礼送了好几车。
马燧收礼收到手发软,好话听到耳根软,于是情不自禁地倒向了尚结赞。就这样,唐蕃两军不打一枪,却使者往来,鸿雁传书。
第二年四月,尚结赞派使者跟马燧一起入朝面圣,当面向唐德宗表达赤诚之心。马燧也在一旁拍胸脯打包票,比尚结赞还要虔诚。
唐德宗终于被软化了,同意双方在平凉结盟。根据尚结赞的要求,大唐派出浑瑊为正使。
浑瑊临行前,李晟警告他:这次结盟非比寻常,你可要留一百二十个心眼。唐德宗却是另一番说辞:既然同意结盟,那就要拿出诚意,不要无端猜疑嘛。
根据约定,双方在盟坛东西三十里外各置甲士三千,坛下各有四百人,穿常服,不带武器。
浑瑊是实诚人,照办,而尚结赞却隐藏了一万多士兵。盟誓刚要开始,浑瑊正在幕后换礼服,突然三声鼓响,蕃兵从四周蜂拥而来。
官员立刻意识到上当了,浑瑊赶紧骑上夺来的马,飞奔逃离。坛下一片混战,浑瑊前面跑,尚结赞在身后紧追不舍。
干掉浑瑊,就是此次劫盟的目的。然而,浑瑊本就出身行伍,身手不凡,负责接应的唐军异常又凶猛,虽然一千人战死,但还是顺利地救出了浑瑊。
“平凉劫盟”震惊大唐,事件发生后势必追责,作为结盟的推动者马燧,毫不意外地被罢免了军权。
表面上看,浑瑊死里逃生,唐德宗也赦免了他的罪过,成了尚结赞阴谋中的“漏网之鱼”,但其实他最可惜。
浑瑊是唐军中后起之秀,他10岁就跟随父亲出征,被节度使张齐丘调侃“带奶妈来了吗”;17岁率军奔袭千里抓获葛逻禄首领阿布思;19岁追随李光弼征讨安史叛军。如果不是受累于仆固怀恩,浑瑊早就该是大唐顶级将领了。
泾原兵变和朱泚之乱给浑瑊创造了机会,他的忠诚和军事才华得以展现,终于在他48岁时,熬成了大唐的顶流将军。
然而,一场劫盟让他的上升通道戛然而止。
事后,浑瑊虽然被保留了军职,也曾经出任邠、宁、庆三州副元帅,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他事实上已经被排除在核心圈之外了。
总之,尚结赞的阴谋得逞了,李晟、马燧、浑瑊三位大唐最牛的将军,被他一举砍倒了。
那么,没了三巨头的大唐帝国,是不是就饱受吐蕃的欺负了呢?尚结赞哭了:命苦啊。
☞李泌献策,贞元之盟亡羊补牢
原来,“平凉劫盟”后,传奇人物李泌给唐德宗打了个补丁,他提出用新的盟约抗衡吐蕃: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给吐蕃织一张困兽网。
自从张光晟截杀回纥使团后,大唐与回纥的关系中断了八年之久。李泌说服唐德宗放下成见,与回纥达成“贞元之盟”。按照盟约,大唐与回纥和亲后,回纥以“儿”的身份侍奉大唐,并与吐蕃断绝关系。
贞元之盟事实上斩断了吐蕃的左臂,从此再也不敢轻易出陇山,而是将战线移向云南。
与此同时,南诏国在汉人宰相郑回的主导下,重新回到了大唐的怀抱。南诏与吐蕃的反目,又斩断了吐蕃人的右臂。
天竺和大食原本就是吐蕃的天敌,与唐朝结盟后,他们像插在吐蕃身后的一把刀:“贞元中,(大食)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
尚结赞忙活半天,才看到亮光,还没来得及灿烂,却发现阳光照在了大唐的身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5 12: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