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赵波青岛报道
从满怀着自动化梦想却被港口艰苦条件打击的大学毕业生,到干散货智慧码头的带头人,赵伟丽奋斗了20多年。在她带头升级改造过的干散货智慧码头,平均作业效率较传统码头提升20%、平均能耗率降低10%,直接减少货物搬倒150万吨以上,减少210多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可实现节支增效6000余万元。
“鼠标革了铁锨的命”,坚定智慧码头建设信念
一头短发、直爽干练、风风火火,赵伟丽是同事眼中性格豪爽、不拘小节的“女汉子”,是工作起来不分昼夜、不知疲倦的“工作狂”。扎根港口26年,她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干散货智慧码头领域的行家里手,开启了传统干散货码头向自动化转型的新篇章。
1997年,22岁的赵伟丽从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初到青岛港前港公司,作业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上下班路上每走一圈都是灰头土脸,下雨天更是满身泥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赵伟丽一度以为自动化专业知识失去了用武之地。直到1998年11月26日,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在青岛港前湾港区重载试车成功,“鼠标革了铁锨的命”,一个十几人的中控室,把几百名码头工人从矿窝子里解放出来。当时赵伟丽已实习结束,正式分到公司信息站从事信息员工作。20万矿石码头试车成功,让她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的价值和力量。那一刻,她仿佛找到了心中的光。她暗下决心,要把所学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到码头上,让更多的码头工人摆脱脏累苦险。
有了目标的赵伟丽,就像上了发条的时钟、嵌在设备上的“螺丝钉”,二十多年如一日,白天穿行在矿石堆场中、攀爬在大机设备上,晚上在办公室挑灯夜战,翻图纸、调程序,在港口沃土上迅速成长。先后牵头完成了6个监控室建设、市提“智慧货运”APP开发、地磅作业无人值守等多项创新成果。看到一线职工从风吹日晒的露天现场,陆续搬进控制室看监控、点鼠标,赵伟丽更加坚定了在智慧码头建设征途上逐梦远航的信念和理想。
坚持创新二十多年,终于当起项目带头人
前港公司自1990年成立以来,已是运营30多年的“老牌”装卸公司。公司52台大型设备,投产超15年的占75%;87条皮带机,使用超15年的占60%,普遍进入管理中后期。特别随着干散货吞吐量的持续增量,老旧设备已无法满足新生产组织模式要求。2019年8月,山东港口成立,擘画出建设国际领先智慧绿色港的宏伟蓝图。2020年3月,前港公司组建干散货智慧码头项目团队,全力推进传统码头的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升级,具有二十多年港口科技创新工作经验的赵伟丽,当仁不让成为项目带头人。
干散货形态各异、散状堆存,毫无规律可循,每天有50多种货物分布在各个堆场、交织运转。当接到任务时,伟丽创新团队成员个个怀揣兔子、忐忑不安。但一想到可以实现一线兄弟们的体面劳动,推动传统码头工人由艰苦作业环境向“白领”“金领”转型,天大的困难也变得微不足道。正是这沉甸甸的使命感,激起了她“不服输、不认输”的倔强,带领团队成员从老旧设备入手,开始了大型机械自动化改造的“万里长征”。要改造的设备,技术状况很不理想,很多控制系统用的是20多年前的PLC,甚至有的设备还在使用老旧的全继电器控制,与自动化改造条件相去甚远。公司曾多次邀请技术专家到港论证,“这样的设备状况和生产模式,升级改造的成功率基本为零。”专家们现场考察后都打了“退堂鼓”。
“‘拿来主义’行不通,我们就自己干,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传统码头升级!”专家的论断,没有让赵伟丽退缩,反而激起了她骨子里那股舍我其谁的豪气、唯旗是夺的锐气、敢为人先的勇气,逼出了她永不服输的“倔劲”“狠劲”“拼劲”。她带领团队成员背着20多公斤的测试设备爬上16层楼高的卸船机,在不足3平米的驾驶室内逐一校验控制器触点,在65公里长的皮带流程中反复收集上万条数据信息。历时两年半不懈努力,经过上千次模拟试验,他们自主梳理电气线路3000多条,完整准确画出1500余个控制线路图,自主设计近千项逻辑控制程序,完成100多稿技术规格书,最终实现9大设备机种、30台大型设备及皮带流程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升级,让打造干散货智慧码头的梦想初照现实。
随后,在梳理码头各项业务过程中,他们又发现,实现港口自动化作业,需要提前对货垛进行扫描,以此提供数据支撑。然而,扫描一个完整的货垛至少需要20分钟,这对于以秒计算的作业流程来讲,无疑会严重拖累生产效率,导致自动化作业模式弃用。针对这一问题,赵伟丽和团队成员反复研究、测算、模拟,最终创新性地找到了边作业、边扫描、边存储的方案:利用无人机携带激光雷达进行货垛扫描,生成3D货垛模型,以此实现无人机对全库场货垛的物理测量和3D建模。方案一确定,他们立刻借用视频拼接、GPS定位等信息化手段,利用无人机、激光点云扫描等技术,最终形成三维可视化智慧库场,实现无人指垛、库场推优、船舶推优。在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后,前港公司库场利用率由原来的76.3%提升至83.5%,可多堆码矿石60余万吨,库场内堆场年度周转次数也由原来的9.11次提升至10.02次,相当于可多接卸700万吨矿石。同时,大幅减少传统库场管理人员数量,降低了劳动强度。以前火车装车作业需安排6名工人攀爬车厢清扫,又累又危险。如今,团队研发了国内首台火车车厢自动清扫设备,24名清扫人员再也不用爬车厢了。团队还攻克了“船舱内信号传输不稳定”难题,实现自动化清舱,消除了清舱人员下到20多米深的船舱作业易坠落的风险。而像这样的创新,总计实现了300多项。无人化设备改造后,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缩减了现场300多名作业人员,消除掉290余项安全隐患,安全风险点减少70%。智能化火车装车满载率、皮带流程运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降低劳动强度、保障安全生产、提升效率质量、职工体面劳动”的“四大”革新!
装上“智慧大脑”,码头更“绿”更高效
“看准了一条路,就要一直走下去。”这是赵伟丽对团队成员讲得最多的一句话。自山东港口成立以来,就将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摆在首要位置。此次“伟丽创新团队”自主改造升级的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就是山东港口以开放的视野、务实的举措、奋斗的脚步不断突破传统港口发展瓶颈的重要成果,开辟出了传统干散货码头转型升级的智慧绿色之路。她带领团队研发干散货码头全过程智慧管理平台,较人工制定生产方案效率提升50%以上;用AI智能分析、电子测温等技术代替传统人工巡检,在全国干散货码头中率先撤销皮带现场巡检岗位,彻底实现人机分离、消除安全风险,原先200人昼夜巡视维护65公里长作业现场的场景成为历史;突破流动机械远程自动化控制关键技术,成功实现远控自动化清舱作业;在大型干散货船舶装卸流程中,率先实现“一舱多机”自动化协同作业,成为全球首个应用该项作业模式的港口;研发国内首条矿石自动化装船流程为干散货板块装上“智慧大脑”、注入“绿色基因”,一座老码头就此激活新动能。经测算,干散货智慧码头平均作业效率较传统码头提升20%、平均能耗率降低10%,直接减少货物搬倒150万吨以上,减少210多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可实现节支增效6000余万元。低成本、高效率、全智能、更安全的新模式,为全球干散货智慧码头建设提供了新方案。
26年来,赵伟丽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公司安全环保科技部副经理,“伟丽创新团队”带头人,曾获得山东省巾帼建功标兵、齐鲁巾帼科技创新之星、齐鲁最美职工、山东省水运系统创新创效先进个人、青岛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随着港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赵伟丽的工作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她正不断钻研学习,充实提升自己,深度融入山东港口高质量发展,用干劲、闯劲、钻劲书写干散货智慧港口建设新篇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30 1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