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一个女儿为母亲做出的“生死抗争”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4-30 02:41: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教阿尔茨海默病母亲学吞咽——

一个女儿为母亲做出的“生死抗争”

一个女儿为母亲做出的“生死抗争”

每一勺咽下的食物,背后都经历了无数次地抬起和放下

一个女儿为母亲做出的“生死抗争”

一个女儿为母亲做出的“生死抗争”

扫码阅读更多

一个女儿为母亲做出的“生死抗争”

陪着阿尔茨海默病母亲,在急诊室折腾到第三周时,阿文的亲友们,忍不住给她发来了建议。他们劝她,是不是考虑接受医生的安排,为母亲安排鼻饲。亲友们担心再这样折腾下去,已年过半百的阿文,会倒在妈妈前头。

当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发展至晚期,患者变得不知饥饱、不辩是非,只能靠鼻饲维持生存,他们的生活还有多少质量?当维系患者生存的治疗成本,高昂至不堪重负,照护者们该在哪一刻选择放手?这是每一名阿尔茨海默病照护者,在最后阶段都将会面临的残酷拷问。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视角、心境之下,都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阿文说,作为旁观者,她可以给出中肯、冷静的建议。但作为亲历者,她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抗争到最后一刻。

忘记吞咽的晚期病人

在阿尔茨海默病照护者群体之中,鼻饲,是一个不愿被过多提起的概念。

患者接受鼻饲,意味着吞咽、咀嚼功能都已丧失。作为疾病发展至晚期阶段的显著标志,鼻饲意味着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

作为一名阿尔茨海默病中晚期患者,阿文的妈妈,曾无限接近过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女儿的抗争,她可能会彻底遗忘如何吞咽。

事情要从2017年说起。2017年,阿文的妈妈出现了明显的健忘、异常行为,很快就被确诊为混合性认知症障碍。2017年末,因为不慎摔倒造成腰椎骨折,阿文妈妈彻底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49岁的阿文,当时成了妈妈的唯一照护者。

2022年末,阿文妈妈生了一场大病,好不容易闯过鬼门关后,阿文发现,妈妈彻底忘记如何吞咽了。

吮吸、吞咽、咀嚼……这些婴幼儿与生俱来的能力,被妈妈遗忘了。

“食物打成糊糊,用勺子塞在嘴里,她既不吞也不吐,就这样含着。水果打成汁,装在吸管杯里,她也不会吸了,连喝水都会呛住。”阿文说。

伴随着病情急转直下,一道道病危通知随之而来。医生建议阿文,是时候考虑采取鼻饲措施了。

当时,阿文已经在医院持续照护了妈妈一个多月。无论是从患者本人的身体状况考量,还是从女儿的照护能力出发,接受鼻饲似乎都是维系这个家庭的最好选择。

但是,对于这个建议,阿文并没有接受。

不肯妥协的女儿

“我一直和医生说,尽量不要鼻饲,再坚持一下看看。”在照护母亲的这些年里,阿文没少听其他照护者讲述关于鼻饲的故事。

尽管也有一些患者,接受鼻饲后仍能保持着不错的生活质量,但更多案例显示,鼻饲措施的出现,与疾病晚期密切关联。

“和那些鼻饲后仍能走动的患者不一样,我妈腰椎骨折过,她本来就不大能走路,如果上了鼻饲,她只能一直躺着,肌肉会萎缩,寿命不会长的。”阿文说。

看着虽然懵懵懂懂,但有时又能和她玩笑逗趣的妈妈,阿文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舍不得,让她妈妈一直躺在床上。

阿文父亲早逝,身边没有任何人能帮她拿主意,于是,她自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她要帮妈妈“搏一搏”。

秉持着“鼻饲是最后选择”的想法,阿文将妈妈接回家中,开始了与疾病长达一年多的较量。

这个过程,有着外人难以想象的漫长和艰难。

一开始,阿文想得有些简单。母亲尚能交流,她可以像教小孩一样,教会妈妈吞咽。她把妈妈的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用力地闭上眼睛,反复地、夸张地演示着吞咽动作,试图让妈妈跟着学。

在无数次重复后,妈妈似乎看懂了女儿的意图,她模仿着女儿,眼睛狠狠地闭了一下。在她看来,这就是女儿口中的“咽”。

后来,阿文又将希望寄托在刺激妈妈的本能上。她变换着喂食的力度、深浅,试图激发母亲吞咽的本能。反复尝试后,她发现,当食物碰到妈妈口中仅剩的两颗大牙时,妈妈会本能地咀嚼一下,连带发生吞咽动作。

这个尚存的本能成了阿文教会母亲吞咽的救命稻草,她每喂一勺糊糊,都会在妈妈的牙齿之间塞入一块掰得很小的桃酥,在妈妈下意识咬桃酥的那一刹那,有时会将口腔中的大部分食物咽下去,没被咬碎的桃酥又被吐了出来,在吞与吐之间,总有一部分食物,会被妈妈咽下去。

靠着这仅存的生理反应,阿文硬是靠喂食的方式,为妈妈维持了大半年的健康。终于,在盛夏的一天,奇迹发生了。曾经一度彻底忘记如何吞咽、咀嚼的阿文妈妈,突然主动抢走了阿文碗里的馄饨,自己一口一口地吃了起来。

她终于想起来如何吃饭了。

一切都是有代价的

阿文妈妈堪称奇迹的变化,让阿文在照护者群体中出了名。很多照护者向她取经,希望能学习她的经验,延缓鼻饲的到来。但阿文的亲友们,对此的感受却是心疼大于兴奋。旁观了一年多,他们深知,阿文妈妈这个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燃烧阿文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的。

在阿文家中,记者目睹了一次喂食的全过程。

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喂饭,有点像哄一个刚会吃饭的孩子吃饭。阿文会刻意地让自己的语调变得轻松且活泼,她用剪刀把饭菜剪得稀碎,一边喂食,一边哄劝:“我们最会吃蚕豆了,对不对?”

但是,即使是最调皮的幼童,也不会将一口饭菜,反复吞吐十多次。每一勺被阿文妈妈最终咽下的食物,背后都经历了女儿无数次地抬起和放下。

“没事,再来。”“没事,再来。”“没事,再来。”……很长时间里,房间里除了勺子和碗碰撞的声音,就只听到阿文一遍遍地重复着这句话。

“今天吃得不大好。”一顿饭后,阿文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但即使是“不大好”的状态,也比阿文妈妈最初的状态好了许多。

那时候,阿文妈妈只能躺在床上,阿文需要站在床边喂食。为了能让妈妈多吃几口,她每喂一次饭,都要持续两三个小时。一天三顿下来,本就患有腰间盘突出的阿文,站都站不住了,只好戴着腰托继续喂食。

在心疼阿文的朋友们看来,阿文妈妈如今的生活质量,是阿文拿自己的健康换来的。高强度的照料工作,让已年过半百的阿文身体明显变差了。她缺少睡眠、缺少锻炼、缺少基本的娱乐和社交。她明显变胖了,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出现了异常。

对于自己的变化,阿文多少心里是有数的。前不久,因为持续缺少睡眠,她感觉头一直涨涨的。这让她隐隐害怕,“我爸爸就是51岁时在工作岗位上猝死的,所以51岁的时候我也特别害怕,很担心自己突然血管爆掉。我想,我得去立个遗嘱,如果我突然没了,我妈就没人管了。”

文/晨报记者 张益维 图/晨报记者 张佳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30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那些旧照片里,有你年轻时的模样
...傲、执拗和坚持。”在一次因采访而生的照片梳理之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爱·米粒认知症家属互助会的召集人林曙颖,发来了这样一段话。她代表阿尔茨海默病家属,向新闻晨报、阿里公益
2024-02-29 05:01:00
《妈妈!》:孩子困于时间之海
...平淡的生活在某一天遭到了变故。由于65岁的女儿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其85岁的母亲再一次承担起了照顾女儿的义务。本片通过以女儿病情不断恶化的生活化场景为主线,并以埋藏在女儿记忆
2023-10-13 09:23:00
电影《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天空中残缺的烟花
1905电影网专稿据数据统计,每隔3秒全世界就会多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一直以来,电影人总在思考如何从不同视角,讲述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于母亲节前夜,5月12日上映的日本电影《我
2023-05-15 15:46:00
今日影评 |《脐带》:连接着“逆位”的母子情
...已经体现:妈妈因为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变得越来越像个女儿,儿子变得越来越像父亲,要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剪断“脐带”,对于新生儿来说是拥抱自己崭新的一生,开始茁壮成长,对于已然成年
2023-03-18 14:28:00
星光下的坚守与深情:2023国际痴呆日特别故事
...的坚守与深情——2023国际痴呆日特别故事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借此机会,我分享一个关于痴呆老人与她女儿感人的故事。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
2023-09-21 17:38:00
家有阿尔兹海默病人,当他们开始遗忘……
...题有点沉重。随着我国城乡老龄化日趋严重,身边出现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也越来越多,并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当至亲的他们开始有了不可逆的病理性“遗忘”,当他们曾经鲜活的生命开始变得暗
2023-10-25 15:22:00
用爱对抗遗忘!他陪母亲与时间赛跑
本文转自:重庆晨报明天,第30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昨日,央视报道了江北区张兴义和母亲“用爱对抗遗忘”的故事用爱对抗遗忘!他陪母亲与时间赛跑张兴义让母亲打球锻炼此前母子俩在三
2023-09-20 00:15:00
退休工资1万2给独生女却被送进养老院?父亲腿脚不便,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病,律师:女儿无权决定父母
...悉,陈大爷腿脚不便,一直使用电动轮椅;他的老伴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住进来之前,二老把所有的积蓄,房子的拆迁款都给了女儿。然而住进来之后,陈大爷感
2023-10-10 17:29:00
百姓记录|陪阿尔兹海默症妈妈老去
今天(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从2019年起,“阿尔兹海默症”这个冗长的名字,就跟重庆市江北区大兴社区居民张兴义紧紧连在了一起。当母亲李茂芳被确诊为重度阿尔兹海默症后,
2024-09-21 10:12: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稻香黄河口 | 从一粒大米到一碗好饭的诞生 这里都是满满的学问
大众网记者 李欣 赵奕宁 东营报道米饭,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平凡却最不可或缺的主食。然而,要煮出香气四溢、颗粒分明的米饭,奥秘不仅在于烹煮的技巧
2025-09-10 08:44:00
东城中医院蔡学萌:巧用针药结合,破解耳鸣困扰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蔡学萌主治医师,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有近十年的针灸门诊经验。擅长治疗:耳鸣、耳聋、中风偏瘫、失眠
2025-09-10 09:24:00
东城中医医院张东大夫: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张东,中医执业医师,师从甘肃省第三批名中医魏玉香主任医师,跟随国家级名中医程海英主任临床学习数年。每周二,四,六全天出诊
2025-09-10 09:55:00
手术室为什么会放花生米?
作者:敏敏 加七在手术室里,需要花生米?最近,一张手术室的器材清单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在纱布、针筒、棉球、引流管等一众“正经”的手术器材中
2025-09-10 19:29:00
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中医传承,赋能基层医疗
近日,烟台市2025年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骨干医师培训班在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举行,中医科作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授课科室
2025-09-10 10:14:00
百姓身边的暖心医护团队 —— 记河南省中医院骨科医护人员
在河南省中医院骨科,有这样一支让人倍感温暖的医疗护理团队。他们不仅在慢性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倾注了十足的耐心与温情,更在特殊患者的照护过程中
2025-09-10 11:17:00
尖峰眼科提示:近视手术能摆脱哪些困境?
随着近视人群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把“摘镜希望”押在近视手术上——看着身边一个个“摘镜成功”的朋友,术后第二天就能清晰看世界
2025-09-10 11:18:00
越来越多结节患者选中医?济南国医堂张青松主任:中医理气散结优势多多
随着体检普及,甲状腺、乳腺、肺部等部位的结节检出率逐年上升,不少患者因担心结节进展,开始倾向于通过中医调理改善。济南国医堂医院中医肿瘤科张青松主任
2025-09-10 11:19:00
关注肿瘤患者康复期:探访四川友谊医院无陪护支持服务
肿瘤治疗是一个漫长过程,尤其在术后或放化疗后,患者虽无需ICU级别的生命支持,但仍需专业、密集的护理,这使得许多无法全程陪护的家庭面临现实困境
2025-09-10 11:20:00
本市拟开展老年人助医陪诊试点
昨日,2025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召开,以“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探索北京养老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为主题,系统展示北京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发展新成果
2025-09-10 11:25:00
全市第三家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落地大兴
“有了落地大兴的创新站,我们企业无论是工艺规模扩大还是原料前处理等流程,有了前置沟通渠道,审批效率将大大提高。”北京五和博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医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刘志华如是说
2025-09-10 11:25:00
年轻人自学心理咨询应谨守专业边界
唐传艳当下,一些年轻人选择“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他们希望通过自学踏上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媒体近日调查发现,目前线上线下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自学渠道和资源
2025-09-10 11:26:00
2025健康产业大会“牵手”知乎浙江:战略合作,解锁健康产业新可能!
2025健康产业高质量合作发展大会筹备工作迎来重要进展,大会于9月8日顺利举行推动健康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签约仪式。在此次仪式上
2025-09-10 11:53:00
权威认证!这家医院显微外科挂牌省级重点学科
近日,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贵阳市骨科医院)学科建设迎来历史性时刻——显微外科被授予“贵州省级医学重点学科”称号并获颁牌匾
2025-09-10 15:58:00
中秋“吃饼”也养生!日照港口医院推出药膳月饼,健康与美味兼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隋忠伟 厉昕月中秋佳节临近,月饼作为传统节令食品,常因高糖高脂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如今,日照港口医院打破这一局限
2025-09-10 16: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