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难忘的春节假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陪同8位同胞返京。路途上,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生活、对北京的美好向往。在历经磨难后,我们似乎看到,美好的图景正徐徐展开。北京城的万家灯火里,流淌着团圆的温馨底色。回京路上的人们,辛苦了!我们彼此做个约定:明年春节见。
蒋秀凤 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乘坐高铁自山东枣庄返京
老家在山东的蒋秀凤老两口,终于在这个春节回到北京。孩子在眼前真切地长高,亲人脸上的微笑更加生动,阔别数载的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
翘首以盼 奔向另一种亲切熟悉
除夕,临近中午11点半,车厢里响起“前方到站,北京南站”的提示广播。蒋秀凤和老伴将两个拎包、一个箱子归置到身边,守在车门附近等待下车。
他们的车厢里,乘客坐得满满当当。从人们热闹地聊天与讨论中,可以很容易看出,大部分乘客是趁着假期来北京游玩的。但对蒋秀凤来说,这里没有陌生新奇,只有另一种亲切熟悉。
早在七八年前,考虑到以后互相方便照顾,蒋秀凤和老伴在定居北京的儿子家附近,又买了一套小房子。拾掇好后,尚未退休的老两口便利用节假日与儿子儿媳、亲家团聚。“一年总也得来个三四次,北京的大小景点,包括刚开园时的世园会、刚通航时的大兴国际机场等都去过了。”
而这样兼顾了探亲与游玩的“两地生活”,在2020年春节后,便暂时中止了。那个春节,除了陪2岁多的小孙女在楼下骑车,全家人没去任何地方。“等春暖花开,一切都好了再来看宝宝!”告别时,蒋秀凤搂着孙女不舍地说。没想到,接下来每逢假期,老两口却都未能成行。两地疫情形势起伏,尤其老家管控严格,单位也会对职工提出要求,年节时让大家尽量留在原地。
令蒋秀凤印象最深的是2021年春节,原本已经买好了来京车票,等到除夕前一周却只能无奈退掉,“感觉心里一下就空落落的”。家里老人早已不在,兄弟姐妹也少,有几天老伴还要去单位值班,她独自在家更是冷清。“心情烦闷,甚至有些影响到了睡眠,还去看医生,吃了一段时间药来调理。”
从夏到冬 厚薄新衣又攒了一摞
今年,阔别数载的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儿子掐着时间为老两口买好了车票,蒋秀凤也开始了久违的忙碌。
短袖、卫衣,一直到羽绒服,不在身边的日子,蒋秀凤喜欢为孙女买衣服。此前每次来,她都会按照季节和尺码带来新衣,疫情期间还特意邮寄过两次。孩子的日常穿着,几乎被奶奶“承包”了。而过去一年间,从夏到冬,薄薄厚厚的新衣又攒了一大摞。
另一个大袋子,是老两口临行前专门到各家老店购买的特色熟食。卤牛腱子、猪头肉、现场制作再真空包装的辣子鸡……物流虽然发达,总有些心意要亲自传递。
进得家门,小孙女欢快迎上前来,带着些许害羞叫着“爷爷奶奶”。蒋秀凤眼眶有些湿润,时间在孩子身上总是体现得格外明显,相较上次见面,小姑娘身高足足蹿了20厘米,讲起话来清脆利落。“长大了,真的是长大了!”虽说也常在群里看到孩子的图片视频,她还是抚摸着孙女的头发止不住感慨。
儿子家里年货充盈,附近老两口的小屋也打扫得窗明几净。简单安顿一番,蒋秀凤和老伴便赶回来,和两位亲家共同准备起年夜饭。“前几年都是我俩自己过,吃不多少,做起饭来也没意思,这下可热闹了!”忙活了几个小时,蒋秀凤包出两种馅的饺子,身上有些疲累,心里却十分喜悦。
在万寿寺亲手印制一张“福”字、到智化寺聆听悠扬古朴的京音乐、登上摩天轮于百米高空俯瞰、去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吃上一口惦记许久的烤鸭……这个春节,蒋秀凤过得京味儿十足,老伴更是和孩子的姥爷好好下了几天象棋。“再过不久我们就正式退休了,到时候有更多时间可以来照顾孙女、享受天伦之乐。一些值得体验的地方,今后也都要和亲家、孩子们一起去!” 本报记者 魏婧
团圆之后有了新的期盼
吴丽艳 家政阿姨
乘坐长途大巴自河北唐山返京
230公里,3个多小时的返京的路程,吴丽艳回想刚过去的春节,“我已经记不清多久没回家过年了,这次团聚盼了很久”。
作为一个家政阿姨,她十多年来,服务了多个北京家庭。而自己的老家,却多年未回。兔年春节,她盼来了久违的团圆,看到老人们安好、孩子们乖巧,心里有安慰,也有期盼。
老人孩子都好,一切就是值得的
初五5点钟,天还没亮,屋外的气温直逼零下20摄氏度,吴丽艳便早早起了床。她给自己和儿女准备了早饭,简单收拾了一下。
“妈,多穿点儿,一会儿我跟小姨去送您。”女儿揉了揉惺忪睡眼,帮吴丽艳收拾行李箱。儿子过会儿要去钢厂值班,女儿主动提出要去送妈妈。“哎,乖女儿,你也多穿点儿。”
早晨7点,吴丽艳赶到唐山市滦南县长途客运站。她跟女儿和妹妹道了别,特意叮嘱读高一的女儿:“好好上学,听爷爷奶奶的话。”客运站里没什么人,但开往北京的大巴车满座,放眼望去,很多都是返京的打工人。这趟车,吴丽艳很熟,女儿曾经多次坐车到北京来看望她。2006年,吴丽艳和丈夫一起,从滦南到北京来打工。她一开始在老兵家政做月嫂、育儿嫂,后来又做家政阿姨,丈夫在超市上班。离开老家时,她儿子刚上小学。“没办法,咱家庭条件差一点,要想改善生活,只能出来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带。” 2007年,女儿在北京出生。从那时候开始,吴丽艳夫妇俩就极少回家过年。女儿在北京上完小学,也送回了老家读初中。儿子高中毕业入伍当兵,女儿每逢过年过节,就独自乘大巴车到北京来跟他俩团聚。
今年春节比较特殊,吴丽艳终于能回家跟老人孩子团聚。“我在北京服务的这三家人,春节期间都出京了,所以,我给自己也放了一个短假,回家过年。”腊月二十九到家,吴丽艳屋里屋外地忙碌着。在北京做了十几年家政,回到自己家打扫屋子、生火做饭,却是不一样的感觉。看着饭桌上,老人们和蔼的弯眉,孩子们飞扬的嘴角,她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盼着儿子早成家,女儿考大学
到了大年初四晚上,她拜访完最后一家亲戚,订好了长途大巴车票,准备初五返京。“北京的客户初七上班,我得初六就开始干活,服务好客户,是我们这行的本分。”10点48分,大巴车抵达北京四惠交通枢纽。吴丽艳转乘地铁1号线,回丰台区的住处。
她长期服务的这三家,都对她信赖有加。“干我们这行,最难的就是客户的信任。现在服务的加上以前服务过还保持联系的,有好几家,都把大门钥匙给我了。他们不在家的时候,需要我过去,看看花草,提前打扫卫生,我都能及时过去。”
过去三年,吴丽艳的工作受疫情影响很大。每次出门前,她都查清楚风险点位,尽量绕着走,怕被弹窗,影响上班。现在,工作起来自如多了。
兔年春节的新气象,给了吴丽艳更多的憧憬和动力。对自己的期待,就是继续做好服务工作。“客户回京开始上班之前,我先给人家把家里收拾利索了,饭菜准备好。”
对儿女,她有更多期待。儿子退伍后到钢厂上班,现在也到了找对象的年纪。
“我们老家对男孩的期待,就是成家立业。”吴丽艳返京前,叮嘱儿子好好上班,也早些把对象确定下来。“他从小独立,找对象的事,听他自己的。”
女儿在北京长大,刚回老家的时候,因为说的一口北京话,还被乡亲们叫“小北京”。“跟哥哥一样,她从小也都是靠自己。我们亏欠他俩很多,现在最大的希望她能考上大学。”本报记者 孙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9 17: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