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环境报
◆郭运洲
随着天气逐渐变暖,越来越多的野游爱好者走出家门,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近日,笔者在滹沱河沿岸游玩时,见到几名小伙子骑着高头大马,在数十米宽的河滩地内来回驰骋,很是拉风。马蹄过处,沙土飞溅,本就稀疏的野草更是不见了踪影。河滩地的沙质土壤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表层植被遭到破坏恢复不易,会成为当地扬尘污染的主要来源。野游者只顾自身畅快而无视可能对生态造成的破坏,有违社会公德,极不妥当。
当前,野游已经逐渐成为一项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的运动。笔者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不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野游自无不可。然而,如果野游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超出了正常游玩的底线,就变成了“撒野”。水务及旅游等相关部门应加强沿河巡查执法,对此类行为予以制止。对不停劝阻、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责任人,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当下正是春暖花开时节,相关部门应加大保护河流生态的宣传力度,通过在重点地段设置醒目的宣传标语、警示牌等措施,提醒野游爱好者时刻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不破坏花草树木,不毁坏当地生态基础。一旦发现野游“新花样”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相关部门要第一时间亡羊补牢,及时跟进监管措施,堵住监管漏洞,织密生态系统保护网。
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身体力行,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积极作用,使文明旅游、文明野游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0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