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一辈子,一颗心,只为一件事
“敦煌女儿”樊锦诗自述图书入选“五个一工程奖”
来到敦煌时,樊锦诗25岁,刚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在这里,她一待就是五六十年,大众给予了她一个名称,叫做“敦煌女儿”,感谢她为敦煌研究所做的一切。2019年,以樊锦诗守护敦煌的经历为原型的图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由译林出版社发行。
近日,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正式公布,江苏6部作品上榜。图书方面,《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入选其中,系江苏唯一入选图书作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别说我了,还是说说敦煌吧”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由樊锦诗自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撰写。
封面上的一句话“一辈子,一颗心,只为一件事”,是樊锦诗坚守敦煌的真实写照。1938年,樊锦诗出生于北京,成长于上海。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她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却服从国家的安排,到西北大漠的小镇做起敦煌研究。
60岁受任敦煌研究院院长,80岁退休,樊锦诗坚守敦煌735座洞窟57年。在她的推动下,研究院发起了“数字敦煌”工程,率先在全国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因对莫高窟的保护,樊锦诗被季羡林称赞“功德无量”。
然而这么多年来,樊锦诗一直很“神秘”。她单纯简朴、低调谦和,喜欢将自己藏于敦煌绚烂的壁画图卷之后。面对公众,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别说我了,还是说说敦煌,说说莫高窟吧”。
这一次,在杖朝之年,樊锦诗终于决定在书中说出自己与敦煌之间的故事。谈及创作缘由,樊锦诗提到,她的一些同行、同事以及朋友都希望她出一部回忆录,出版社和媒体的朋友也都主动邀约,“于是我不得不认真考虑他们的建议。”
许多人把她看作是莫高窟巨变和敦煌研究院事业日新月异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今年八十一岁,已经在敦煌工作五十七年了。以我在敦煌近六十年的所见所闻,为莫高窟的保护事业,为敦煌研究院的发展留史、续史,(似乎)是我不能推卸的责任。”
我心归处是敦煌
在这本书中,樊锦诗分享了她在北京大学求学的往事、与伴侣两地分居的婚姻生活以及敦煌文物考古和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诸多故事。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评论:“当我们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从樊先生身上看到的是几代莫高窟人,为了敦煌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在不断地坚守、奉献和进取;我们也看到了几代莫高窟人以不同的方式来守护着这样一本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书籍收笔后,樊锦诗留言,谈到了自己与敦煌的关系:“我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
她说:“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
将“莫高精神”告诉世人
记者了解到,《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出版以后,曾于2019年斩获多项奖项,先后获得“新浪好书”“2019年度中国好书”等。
收到获奖消息,樊锦诗却说:“我知道,大家想读这本书、爱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故事感兴趣,更多的是被神秘美丽的敦煌莫高窟,被一代代了不起的莫高窟人吸引过来的。”
谈及创作缘由,她说:“我在敦煌待了五十七年了,见证了莫高窟的巨变,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无怨无悔的奉献。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将‘莫高精神’告诉世人、传给后代,为敦煌留史,这就是我做这本自传的初心。”
樊锦诗把自己称作“莫高窟的守护人。”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它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它永不磨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2 08:11: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