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蒋理
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日前在微博自述接到电信诈骗电话的经历,称“差一点成为电诈事件的当事人”。对于电信诈骗,现在几乎只能依靠屏蔽与拒绝接听的方式,但诈骗情境设定得越来越逼真,一接听就很容易掉到圈套里,真有防不胜防的感觉。
据报道,劳东燕教授讲述称,自己在接到电话时,对方声称是电信服务商的工作人员,说她名下另外有个手机号,一直向加拿大公民发送虚假广告,如果她不申诉并获取警方的立案报告的话,就要断掉她当前在本地办理的手机电信服务。
劳教授可能是第一次接到这样的电话,开始还信以为真,配合骗子和“警官”通话,后来才意识到可能遭遇诈骗,挂断电话。提起这次差点被骗的经历,劳教授感慨:“其实每个人都可能被骗,包括自认为警惕心高的;到现在为止没被骗,只是还未遇到能让你进圈套的骗局罢了。人比较容易高估自己的判断力,以为被骗的人就是“傻白甜”,这也是一种认知偏差。”
对于劳教授差点被骗的亲身经历,有网友认为是现身说法,提醒每个人都要提高警惕防范诈骗,也有网友觉得这是“编故事”,她讲述自己被骗的经历是“故意”的。不得不说,那些认为劳教授是“故意”的网友,并没有从劳教授的讲述中吸取教训。这也是为什么一边是各种反诈宣传、教育,另一边还是有人被骗的原因。这些被骗者在被骗之前,都认为自己不会被骗。这警示反诈教育、宣传不能分群体,要消除高学历者不会被骗的认识偏差,让他们走出自己的“信息茧房”,了解各种骗术,提高公众对骗术的识别能力。
事实上,大学教授、高学历博士被骗的事件并非个例。除近期引起舆论关注的中科院博士被骗事件外,几年前某重点大学一名53岁的教授也曾遭遇电信诈骗。这名教授刚卖了一套房子,回到家就接到了诈骗电话,称他漏缴各种税款等等,各种恐吓威逼,然后教授步步中计,结果上千万元全被骗走。
按理说,这些案例会让所有人都提高警惕,而且,反诈教育通常就采用案例教育法,用活生生的真实案件,教育公众要警惕诈骗,识别各种骗术。然而,案例教育法对部分人还是不管用,有的根本就拒绝接受这样的信息,认为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被骗者都太笨,还有的甚至认为这是在夸大骗子的神通,故意编故事博眼球、赚流量。
骗子也正是看准了这些“人性弱点”“认识偏差”——往往那些自视甚高、觉得自己肯定不会被骗的人,却很容易被骗。如劳教授讲的骗子套路,其实是比较老套的,就是以警方名义吓唬被骗人,让被骗人配合警方,提供身份信息、人脸信息,可是劳教授却差点被骗。这也许和她第一次接到这样的电话有关,此前有类似经验的人,会一接到这样的电话就挂断,而第一次接到这样的电话者,反而会将信将疑地进入骗子的圈套。
所以,在打击各类诈骗的同时,需要进一步重视加强反诈教育,而反诈教育要起作用,需要更多人现身说法,消除骗子只骗“傻白甜”的认识偏差。大家要提高对外部环境的识别能力与对自我的认知能力,既要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待身边遭遇电信诈骗的人,不要嘲笑他们被收智商税,也不要盲目自信,觉得自己一定不会上当。漫画/陈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6 1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