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当前正值“金三银四”求职就业黄金期,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借机挖“坑”设陷,招聘乱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教育部日前发出提醒,请毕业生们务必提高防范意识,牢牢掌握“四招”求职秘籍,避免落入招聘陷阱,实现尽早顺利就业。
需警惕的四类常见求职骗局一是“付费内推”,指某些机构向求职者承诺提供高薪行业就业岗位,但须缴纳相关服务费用。“付费内推”涉嫌不正当竞争和欺诈,相关求职者难以主张自身权益。在求职中,不要轻信无任何要求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的往往是陷阱。
二是“实习生套娃”,某些用人单位的员工甚至是非正式员工,以单位名义招聘实习生,借此分派自身工作任务骗取免费劳动,或进行“有偿实习”。在求职中,要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实习或就业岗位,避免落入“空手套白狼”的圈套。
三是“虚假招聘”,指用人单位或非法中介机构进行虚假宣传向求职者收取高额中介费,却拖延或直接不履行合同。在求职中要核实招聘企业或中介机构的工商注册、企业信用等信息,对于将先交费作为条件的招聘等都需要谨慎对待。
四是“非法传销”,是指组织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以购买商品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传销属于违法行为。在求职中,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树立拒绝传销的防范意识,一旦发现可疑情况或者被骗立即拨打110报警。
教育部也为毕业生提供一些求职秘籍,包括使用正规求职渠道,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国聘平台、高校就业网站等官方网站,或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招聘活动获取求职信息;及时核查招聘信息,通过查询用人单位的工商信息来确认是否合法注册,通过用人单位官方网站或拨打官方电话核实招聘信息,多种途径了解用人单位背景;时刻保护个人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利扣留他人证件原件,在求职过程中不轻易将个人证件原件交付他人或泄露银行卡、网银密码,确需提供证件复印件或影印件时要在合适位置注明具体用途;坚持运用法律武器,如遇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并立即拨打12333电话或前往人社部门投诉举报。文/本报记者 雷嘉责任编辑:李盼(EN05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7 1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