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年,南浦尉张志和以“亲丧”为由脱离了风波险恶的官场,从此隐居苕溪,扁舟垂纶,春浮三江,夏泛五湖,渔樵为乐,并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传吟世间的《渔歌子》。暮春时节,桃花纷纷,清溪一弯,正是鳜鱼板籽回游的季节,温一壶黄酒,赏白鹭弄喙,岂非人生一乐?诗人既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洒脱无碍,又有蓑翁垂纶的静气闲适,美景如画,人亦如画。难怪这首词一出便惊艳了春天,震动了词坛,也留下了鳜鱼的美味。而张志和能够有洒脱适意的田园生活,正是因为他有着将浮名利禄全部抛却的勇气,有卸掉官场之重的进退智慧,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诗坛,更为我们提供了足以反复品味的人生智慧,在张志和的身上,更可以感受到华夏文化中永远不曾失去的洒脱与豪迈气质。
一、能品鳜鱼之美,须有闲适心境鳜鱼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鱼类,冬季于深处越冬,至浮冰消融、春暖花开之际,便浮游至暖阳初照的浅水区觅食,此时正值桃花盛开之际,鱼影翩然,桃花映水,怎不令人沉醉,诗人能够看见美景,正是因为有一颗淡然安宁之心。天下景物之美,实来自心境之美。只要心境明快,天下何处不美,若是被凡尘俗事困扰,终日为功名利禄奔波,再好的风景入眼,也是味同嚼蜡。人多以美景散心,终是眼前之物,未能入心,一日复一日案牍劳形,终难解脱。从习性而言,鳜鱼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澈的活水之中,钓者在选择钓位时,往往会选择水草繁茂、砂石水底,故鳜鱼常可目视。水质混浊的淤泥恶臭之处,鳜鱼避之不急,只处只余鳅鳖等类。这正如封建时代的污浊腐化的官场,哪容得下清澈如玉的谦谦君子和嫉恶如仇的坦荡士人,不能匡扶正义,不如选择归去,图个眼前干净也好。鳜鱼栖息回游,更喜欢幽静无人之处,水流平缓、人迹罕至,不闻车马声,唯有鸟鸣水更幽,这固然是鳜鱼习性所致,用来比之封建官场同样贴切。在大多数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朝中党同伐异、排除异己,在朝为官,既要讨皇帝欢心,又要防止同僚背后捅刀,成天忙于蝇营狗苟,哪里还有精力去济世救民,做出一番事业?多少才华超绝的有为之士,最终将精力虚耗在了无用之处。
美除去美景之外,还有美食。美景入眼,美食入口,鳜鱼历来就是淡水鱼中的美味珍品,其肉细嫩少刺、入口香绵,被誉为水中珍品,而烹食此鱼,更需要平和无碍的心境,带不得半点烟火之气,如此方能烹制出无上美味。品食鳜鱼,此时正是好时光。鳜鱼需选一斤以上未板籽的大鱼,以身上花纹清晰、肉质弹嫩、活蹦乱跳为佳。制作鳜鱼的方法,既非浓油赤酱,亦非烈火炖煮,还是落在一个“清”字,以清水蒸之,便能得其中之味。于鱼类而言,越是珍奇之味,做法也越简单,味道也愈鲜美。若是如青草鲢鳊之类,红烧即可,如此便少了一个鲜字,不如不食。若以烹鱼比君子,少一分利禄之心,多一分清静之境,少一分争利之举,多一分为事之能,少一分酷烈之刑,多一分宽仁之治,彼此能守之以礼、克之以恭,岂不美哉?当然,这种观点放在封建王朝的政治场上,是一种相当幼稚和可笑的想法,但我们却不能否认,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人。譬如清官海瑞,就用自己的德行树立了一个官场君子的标杆,尽管有人攻击他的政绩和封建礼教之失,却无法否认他的德行。只能说他是生不逢时或未遇明主而已。当然,水至清则无鱼,作为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官员,是不可能以十全十美的圣人姿态去致仕宦途的,但是并不妨碍内心深处保持一丝敬畏、保留一条做人的底线、保留一点最后的人性温暖。
纵观华夏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名臣良相、文武两途,鲜见德行无亏如美玉的君子,有喜好美色的名相,有爱财如命的奸臣,有残忍好杀的将军,有权谋毒辣的谋臣,有胆大妄为的小吏,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家国荣辱的生死关头,拼死抗敌,以死取义,也不妨碍他们在为官一任时,造福地方,官途最难的,就是心中的取舍。为官也如烹制鳜鱼,急切不得、马虎不得,工序虽简,却须聚精会神。将鱼洗剖干净,两面横切数刀,酒以精盐、黄酒、生抽腌制,再以葱、姜置于上,大火烧沸水,趁势上锅,蒸十余分钟便可。这也如做官,内心羁绊越少、目标越单纯,最终的成就可能会更大。华夏近万年的烹饪发展历程中,鱼类有着多种多样的烹制之法,便以鳜鱼而言,红烧、蒜烧、炖煮皆可,然要吃出真滋味,必须以清蒸之法。君子若要保全名节、逍遥一生,封建王朝的官场是下下之选,所以张志和选择归隐山水,正是因为他选择了成全自我,这也和他一向崇尚的道家清静无为之道暗中契合。鳜鱼之美,在于其味,食用清淡鲜美的鳜鱼,是讲究环境、心情和朋友的。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之际,将一壶黄酒烫至微温,烹一盘鳜鱼,邀三两好友,食鱼、饮酒、观景、写词,岂不美哉?美酒美景美食,又能催生多少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啊!
二、激流勇退,是一种人生智慧张志和是公元758年请求去官的,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张志和选择弃官而去,归隐田园山水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甚至会痛惜他放弃荣华富贵、青史留名的大好机会,叹其不争、哀其不奋,让我们来看一下张志和的人生轨迹吧!张志和的出身,虽然不能说开挂,却也着实让人羡慕。公元732年,他出生在长安。他的母亲是宰相李泌的亲姐姐,父亲是曾任监察御史,东宫侍讲。东宫即太子,其父亲侍奉太子,日后的仕途一片光明,张志和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而且还是那种关系网异常强大的亲族。封建王朝时代的官场,从来没有单打独斗的孤勇之臣,师生之谊、同乡之情、同门之交,凭借种种攀附在朝中结成了一张相互应援、互通声气、利益与共的大网,当这种关系网强大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可以威胁皇权。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出于制衡和需要,也乐意见到群臣党同相争,只要不越线、能够在控制之中就好。张志和不仅出身优越,自身的天赋更是让人羡慕。他三岁读书、六岁为文,过目成颂,随父在翰林院游玩时,师长辈将一部很难读的书给他看,他当即成诵,人皆以为奇,声名闻于帝王。唐玄宗好奇曾亲试之,张志和对答如流,玄宗异之,让他在翰林院优养之。
张志和16岁那一年,声名闻于长安,太子李享为其增补京兆尹户籍,并游历太学。太学毕业之后,李享亲自为其赐名,改名志和,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事,留在翰林待用,供奉东宫,颇受重用。其后任杭州刺史,其政名闻于世。无论怎么看张志和,前途都是一片光明。而在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兵锋直抵长安,唐玄宗率领群臣逃逸入蜀,不久传位于太子李享。张志和与舅舅献计讨逆,征调回纥精兵,以“三地禁四将计”大败安禄山,安史之乱由此始平。此时,张志和已经是肃宗一朝的左金吾卫大将军,正三品的高官。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张志和却在仕途平坦之际上书求去,这其中固然是因为母亲和妻子相继病故,但更重要的因为是他看透了宦海的黑暗与争斗,不愿意再趟进这波浑水劳心劳力,终日争斗。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群臣还能同心协力、一心讨逆,一旦天下初定,便迫不及待的相互攻讦、无休无止。象张志和这样的有功之臣,不知道遭遇过多少风刀霜剑,所以萌生去意也是情理当中的事。
而作为唐肃宗的东宫旧人,皇帝还是非常念旧的,他赐给张志和两个奴婢,一个叫“渔童”,一个叫“樵青”,渔樵之意在山水,表面上看他是对张志和归隐表示惋惜,内心深处何尝不是希望他能够再次回来为官。而看透晚唐官场黑暗的张志和,此一去便未曾归来,与奴婢隐忧于苕溪,终日流连山水,自号“烟波钓徒”,并留下了《渔歌子》的山水绝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后人评价此诗,谓之千古绝唱,此诗之美,情景交融,春景之美浮于词中、透于纸面。由是观之,若不是张志和决意归隐,将此生志趣融于山水之间,断然没有这等心境、这等性情,肃宗希望能数年后回朝为官的愿望,只怕是徒然奈何。皇帝的失落,成全是诗家的幸运,朝中少了一个年少有为的官员,世间却多了一个诗才绝世的渔翁。事实上,与张志和同朝代为官的,不乏才华高绝、天资横溢之辈,却因为热衷于功名利禄,终日奔波在庙堂之上,勾心斗角,将聪明才智浪费在了蝇营狗苟之间,最终湮没于历史的尘烟中,后人无法知其名,张志和却得以名留青史。更为惨烈的是,宦海凶险、帝心无常、祸福旦夕,今天还是钟鼎而食的世家,转眼便是满门发配的流徒。即便是敢让力士脱靴、贵妃侍墨、诗才绝世的青莲居士,不也是郁郁而去?忧国忧民、壮心不已的诗圣,不也是流落蜀地,终生无法一展抱负?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不需要纵意飞扬的才子,只需要忠君勤事的平实之辈。通俗地讲:听话比才干更重要。
再如明开国大将蓝玉,他是是常遇春妻弟,胆识智谋过人,曾经率军远征大漠,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残部,声名动天下,拜为大将军、凉国公,可谓满门显贵、封妻荫子,荣宠有加。却因为性格骄纵不容于朝,重权一身而不知进退,最终被朱元璋以谋逆罪名处死,牵连者超过万人。其取死之道,归根到底是没有看清朝堂政治的风险。如张志和这般,远离封建王朝权力斗争的漩窝,寄情与山水之间,既全了君臣之谊,又照拂了同乡之情,保全了身家性命,所有恩仇往事,皆在激流勇退之际化作一杯送别美酒,不也能看出诗人的旷达心胸吗?知晓进退的不仅仅是臣子,皇家也不管这样的睿智之人。例如汉明帝的马皇后,汉明帝在位十七年,从不以马家的私事干预朝政,其亲族也未因马皇后之势而加官进爵。而汉章帝即位后,马太后亦深明进退。章帝想给几个舅舅封侯,马太后坚决不许。此后,马太后的兄弟因军功被封侯,马太后无法固辞,就在封侯前夜,将兄弟们召进宫长谈。马氏兄弟封侯时,主动辞去朝中官职,去封地安享富贵,得以保全了身家性命并福泽后代。马太后虽是女子,却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政治眼光和长远谋略,深知外戚为祸的悲剧下场,马氏一族,因马太后而子孙昌盛、家族常青。得失之间,进退之略,能看透者又有几人?唯因如此,更显出张志和的聪明之处。
三、终南捷径,权谋间的政治智慧张志和归隐田园,固然是因为看透了宦途凶险,却也是因为所生平所修的道家的“清静无为”。他传世的诗词仅十二首,可称唱绝千古,但是他所著的道家作品《玄真子》十二卷和《大易》十五卷,却更为时人珍视。所以张志和的退隐,是真正的退隐。但是,世上还有一种人,他们将退隐当成一种权谋手段,以此来引起他人的重视,以退为进,终显达于朝。唐时的卢藏用便是一个精于此道的高手。卢藏用出身大族,世代为官,才华过人,举进士之后却长期得不到上司的赏识,官低职微,郁郁寡欢。后来弃官而去,在终南山做了隐士,每日辟谷修行、餐风食露,从皆以为其高洁,声名闻于朝内。然而大家还是低估了卢隐士的心志,他并不是不想当官,而是嫌官太小,他的隐居是为了求得名声再入仕途。卢藏用为何要在终南山隐居?只因终南山靠近长安,离皇帝不远。后来皇帝去了洛阳,卢藏用又到洛阳附近的嵩山隐居,一颗权谋之心暴露无遗,武则天知其名声,以为奇,于是请他出山入朝担任左拾遗,后擢升吏部侍郎,被时人讥为“随驾隐士”,声名不佳。终南山隐居只是他的阶梯而已。
这样一个以心术权谋为求官之途的官迷,隐居只不过是个障眼法,哪里有隐士的高洁清静。不久之后,他因为帮别人求官声名败落,为人所不齿。更让人诟病的是,他为了再求显达,居然成为太平公主的男宠,虽煊赫于朝却声名狼籍,唐玄宗李隆基厌之,将卢藏用发配到边远的广东,可谓求仁得仁。而比卢藏用更为高明的是姜子牙。姜子牙奉师命下山,欲要报效朝廷,但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没有关系,没有人引荐,谁认识他啊?于是姜太公就在河边钓起了鱼。他用的是没有鱼饵的直钩,这样哪里能钓到鱼?姜太公钓的不是鱼,是周文王。当姜太公钓鱼的轶事传到文王耳中时,文王主动跑来与姜尚交谈,发现他是个可堪大用的人才,最终姜太公协助周朝夺取了天下,定下八百年基业!也留下了一句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不得不说,张志和隐居确实是因为无心仁途,但是对于那些有着救世济民远大志向的人来说,隐居只是一种权宜之际,他们人在山水之间,心却在天下四海,他们默默地积蓄着力量,等待着风云际会,便会出山做出一番震惊世人的功业,这方面,诸葛亮是最为典型的代表。汉末乱世,朝纲混乱、礼乐崩坏、群雄争霸,征战不休。诸葛亮隐居山水之间,日夜种豆读书,看似悠闲与世无争,却有徐庶、水镜先生为他打广告,又以三顾茅庐考验刘备,最终以三分天下之论赢得了刘备的尊重,遂出山帮助刘备由小到大、由弱到弱,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逝世之后,又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留下了千古传扬、鞠躬尽瘁的美名。事实上,无论进取,无弗取舍,一个人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无可厚非,归隐田园啸傲山水求的是逍遥自在,跻身朝堂求取功名求的是荣华富贵,归隐难免有清冷之嫌,为官却有劳神杀身之祸,此中得失甘苦,行者自知。
纵观华夏封建王朝两千年的风风雨雨,我们看到了治世贤臣,看到了奸诈小人,看到了忠臣义士,看到了无耻小人,看到了国泰民安,看到了刀兵血火,他们是如此厚重地融入到了华夏的史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灯火明,在那一夜,当张志和做出归隐的决定之后,是否也在仰望这一轮明月?明月似君心,此去烟波里,生平无憾。百年算计终成空,皇图霸业风流散。明万历三十六年,一个叫徐霞客的年轻人,踏上了游历天下,“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旅程,他的一生都在探索华夏无尽雄奇之美中度过,无意仕途的他,却在青史中留下了厚重多彩的一笔,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此生,人生再无憾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9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