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乱世出英雄”,每逢天下分裂时,总会出现许多优秀的人才,于乱世之中绽放光彩。以天下为棋,运筹帷幄,这些人才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天下格局,“神仙打架”的场面非常值得后世反复讨论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乱世之一,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至今仍被人熟知的著名历史人物:比如孔子、庄子、孙膑……文治武功,几乎涵盖了大部分的领域。
在诸多领域中,外交是最为辉煌的领域之一,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外交家们发展的黄金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巨变,急需新制度体系出现
所谓外交,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行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为外交家们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先天条件。国家数量多,对外交人才的需求自然更大。
其实中国古代并不缺少外交领域的人才,只是这些人很少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更没有足够的舞台和受重视度。
中国历史中,天下统一时期外交并不是重点,毕竟内部已经形成一个整体,达不到“外交”的层次。
即使是和周边小国或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虽然算是外交领域,但更多的是由统治者一人决定整个国家的态度倾向和外交结果,外交使臣能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这种“外交”,其实更像是为双方统治者传递消息的使者。
中国古代出现的分裂时期并不少,可只有春秋战国时期能够被称为是外交领域的黄金时期,原因很简单:只有春秋战国时期,外交至关重要,外交家本人在国家内部的地位非常高。
其他分裂时期,各方势力间更多的注意力停留在如何吞并对方,同时统治者对外交家本人的信任度并不高,对外交也并不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一时期的统治者们非常重视外交,外交在整个天下格局的变化中也确实异常重要。
这一切都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其实中国古代很少出现制度大变革,即使是改朝换代,很多制度上的内容也基本会遗留下来。多数时候,制度的改变是逐步完成的一个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为数不多的旧制度迅速崩塌,急需新制度出现的过渡时期。彼时周王朝礼乐崩坏,对应的礼乐制度迅速消亡,直到汉朝时仍然没有得到完整体系的恢复。
周朝时,中华文明刚刚定型不久,整体文明发展趋于稳定,春秋战国时期,刚好是这个文明从定型走向成熟的时期。
这样的时期本该是礼乐制度发展的黄金时期,可惜周朝实力日益衰弱,礼乐制度崩坏。
没有强大的实力背书,周朝礼乐制度的崩坏早已成为必然,同时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当时出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和新的思想。新思想的出现对旧制度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周朝礼乐制度消亡的脚步越来越快。
时代对新制度体系的需求,让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间开始有了互相争霸的心思。几乎每个诸侯国,都想做新制度的裁定者,而想要让其他诸侯国认同自己制定的新制度,方法只有两个:外交和征服。
春秋时期,原本更重视道义的诸侯国间外交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彼时,周朝礼乐制度虽然开始崩坏,但仍然留有一定影响力,周天子仍然是大家名义上的帝王。即使是有统一天下的野心,诸侯国也不敢轻举妄动,担心会招致全天下的讨伐。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外交政策都更倾向于重视道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功利主义思想的萌芽,双方间的拉扯是春秋时期外交舞台上的精彩看点之一。
在春秋早期,道义是最主要的外交思想,各个诸侯国间以兄弟相称,约定彼此忠诚,互帮互助。
此时,周王室的影响力虽然开始消退,却仍然对整个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和百姓有非常大的震慑力和影响力,是天下人行事的风向标。
实力的不足也是诸侯国之间没有产生吞并他国想法的重要原因,当时如果一个诸侯国表现出想要吞并其他国家的野心,就会迅速招来全天下的讨伐。
这其中包括周王室的军队,同时也包括其他各诸侯国的军队,这对当时的任何一个诸侯国而言,都无异于灭顶之灾。
即使是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也曾经因为其他诸侯国的联合攻打险些灭国。因此这一时期,外交更像是各诸侯国间礼尚往来的工具,诸侯国间彼此试探,想要借外交的形式展现自己的实力,同时打探其他诸侯国的实力。
整个春秋时期,诸侯国间几乎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想要吞并其他诸侯国的举动,大国对吞并小国的意愿不强烈,反而痴迷于称霸天下。大国为了称霸天下进行外交,争取更多的追随者。
另一方面,小国一直担心会有大国想要吞并自己,又认为不会有大国率先做出这种必然引起天下共怒的事情。
不过为了让自己的生存环境更好,小国通常会选择大国依附,并且和大国进行书面上的约定:在小国遇到危难时,大国会充当保护伞的角色。
大国和小国间的这种外交政策,一直持续到春秋中期,一些问题开始初现端倪:花无百日红,再大体量的大国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实力强劲,当大国实力衰弱时,自身不至于受到严重威胁,但依附于它的小国就很容易出现严重危机。
为了生存,很多小国不得不反复在几个大国间来回周旋,不停反叛、重新投诚、易主……站在小国的角度,这种做法只是为了生存,然而站在大国的角度,小国的这种做法让他们感受到了深刻的背叛。
外交政策中的道义因素,也因为这些现实因素一再削减,外交政策的改变悄然开始。幸好春秋时期,大国的野心基本只停留在称霸阶段,因此很多小国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反叛行为招致灭顶之灾。
战国时期,功利主义全面主宰了诸侯国间的外交主要内核思想
对大国而言,他们的实力不足以统一天下,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就是:全天下都承认自己的实力并执行自己定下的新制度,如此一来,就可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让自己的国家成为全天下的领头羊。
春秋时期,诸侯国间最大的思想共识就是,周王室始终是天下的主人,诸侯国间的争斗,不过是在争夺一个代表周王室的机会。也正是这样的前提,才给了外交家们发挥的空间。
一般情况下,两方势力,尤其是两个国家间,不可能直接进入战争状态。通常的流程是:两方势力先进行接触和交流,彼此确定双方的利益所求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交流。沟通结果好,那么可以称之为外交成功,否则很大可能会爆发战争。
春秋时期,由于现实因素的限制,诸侯国间基本停留在沟通交流这一阶段,因此外交有了非常广阔的舞台。这一时期打下的基础,对战国时期外交的发展非常重要。
如果说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间的沟通和交流主要依靠舌战式的外交,那么到了战国时期,外交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舌战和战争并存时期。
不同于春秋时期,战国时诸侯国中的大国野心从称霸天下转变为吞并天下,战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级别进一步提高。不过这一时期的混战中,外交仍然占据了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被认为是决定性的地位。
许多诸侯国最终的决定,都几乎完全取决于外交成果如何。“纵横捭阖”的历史典故也来源于此。
发展到战国后期时,秦国统一天下的野心日益凸显,其他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而秦国则选择通过逐个击破和破坏六国联盟的方法改变这种局面。
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外交剧目,同时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非典型战争。双方间不仅进行过多次对战,同时也在谋划、信息、人心等多个角度进行侧面交锋。
其实曾经有过吞并天下野心的绝不只有秦国,只是秦国后期发展最为迅猛,这才成为众矢之的。
此前,诸侯国间的外交同样内容丰富:先结盟后背叛、通过结盟形式孤立其他国家、同时与两个有矛盾的诸侯国交往、挑拨离间……
到战国时期,功利主义已经成为了外交思想的最主要内核,这一时期诸侯国的行事只考虑现实利益,很少再关注道义部分。虽然也有人提出这一问题,但现实问题迫在眉睫,很快将这些异议压制下去。最终,诸侯国间的兄弟情义几乎完全消失,周王室也彻底消逝于历史之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6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