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舜传位给禹后,为何却死在两千里外的湖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07 21:29:00 来源:戏说三国

舜帝是我国上古五帝中唯一一位以仁孝著称的君主,被尊为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

孔子说“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司马迁在《史记》中夸赞舜帝是“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国语》甚至将舜帝统治时期称之为“虞朝”,与夏商周三代并列。

舜传位给禹后,为何却死在两千里外的湖南?

但就是这样一位“仁德”的部落首领,其结局却充满了谜团。

舜出生于上古的有虞氏部落,妫姓姚氏,又被称作虞舜。关于舜的出生地,目前还有不少争议,主要有山东、山西、河北等说法。

不过,虞舜的兴旺地却相对明确,在晋南。

舜传位给禹后,为何却死在两千里外的湖南?

《吕氏春秋》有言:“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上古时期各部落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为了寻找合适的生存区域,迁徙频繁。

舜所在部落就是在迁徙过程中,进入到了尧帝的视野(辖区)。尧帝的陶唐氏是夏朝建立之前第一代部落联盟领袖,其对应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

舜传位给禹后,为何却死在两千里外的湖南?

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显示,陶寺文化呈现出早、中、晚三个阶段的文化面貌差异,其中,早期和中期之间的差异明显较大,早期也就是尧帝在位时期,陶寺遗址以庙底沟二期文化为主,但到了中期,却出现带有明显的海岱地区(海指渤海,岱指泰山)文化特征的三里桥类型,典型的例子是陶寺早期和中期的炊具从釜灶变成了肥足鬲。

同一个族群,是不会创造出两种前后差异的考古文化类型的,只有新的文化因素加入,才会导致出现这种情况。

舜传位给禹后,为何却死在两千里外的湖南?

更直接的证据是陶寺早期M2384和M3419号墓葬的发现。

编号M2384和M3419的早期王族墓葬的墓主均为女性,地位较高,墓中出土的陶器、玉器和陶寺中期的王族墓地同类随葬品高度一致,表明早期王族女性与中期王族男性存在姻亲关系,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尧帝“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当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M2384和M3419的墓主就是舜帝的娥皇、女英二妃,但至少证明了早期统治者陶唐氏和中期统治者有虞氏存在政治联姻。

舜传位给禹后,为何却死在两千里外的湖南?

所以,考古上的发现,与文献记载里的尧传位给舜形成了吻合。也正是在陶寺中期,陶寺文化呈现出了愈加辉煌的景象,中期大城面积达到了280万平方米,远超早期小城的20万平方米,彰显了舜帝的功业。

这也表明,虞舜在继承了尧帝的天下共主地位后,步入了兴旺阶段。当然,至于尧舜传位究竟是禅让,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下文会去论述。

舜传位给禹后,为何却死在两千里外的湖南?

如果按照《尚书》给出的尧舜禅让的历史脉络,尧在年老时传位给舜,而舜年老时又传位给了禹,上古时期的政权更迭似乎充斥着美好与和平。

但舜在传位给禹后,却莫名其妙死在了“苍梧之野”,苍梧这个死亡地基本没有争议,因为上至先秦文献《山海经》《尚书》《竹书纪年》下至秦汉以后的《史记》《帝王世纪》都是这么记载的,“(舜帝)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山”。

舜传位给禹后,为何却死在两千里外的湖南?

苍梧之野,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这里距离有虞氏统治的核心区域晋南超过2000里,作为华夏部落的共主,舜帝为何会死在这里呢?

史书给出的理由是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也就是舜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儒家甚至夸赞舜“勤民事而野死”。但这个理由可信度极低。

舜传位给禹后,为何却死在两千里外的湖南?

首先,“巡狩”这个词本身就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帝王巡视自己的江山,第二层则是“囚徒”的隐晦说法,北宋的徽钦二帝、明朝的明英宗被俘后,史书均用了“北狩”一词就是例证。

其次,从考古发现来讲,舜帝所属的考古学文化类型为龙山文化,在其南的江汉平原一带则是三苗族群创造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更南的宁远则是百越集团所属。百越彻底融入华夏已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事了,而舜所在的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前后,龙山文化的影响范围并没有到达苍梧之地,说舜因为勤民事主动巡狩此地,并不符合考古发现。

舜传位给禹后,为何却死在两千里外的湖南?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这还得从陶寺早中晚三期的考古发现说起。

上文提到,陶寺早期到中期出现了文化“变异”,意味着有新族群进入统治阶层。但这种进入却并非以和平方式完成的。

在早期向中期过渡以及在陶寺晚期时,陶寺遭遇了两次大规模人为破坏。早期王城在中期时被毁掉,中期统治者重新营建了新的王城。中期贵族墓葬一改早期随葬木、陶、石质礼器的葬俗,大量随葬玉器和彩绘陶器。

舜传位给禹后,为何却死在两千里外的湖南?

而到晚期时,暴力色彩远超第一次的更迭。王族墓葬在晚期多次被盗扰,人骨散落一地,宫殿和天文观象建筑均遭故意毁坏,宫城南墙内发现了屠杀惨象,一位35岁的女性人骨下体插着牛角,颈椎断裂。

值得一提的是,陶寺的两次大规模暴乱,针对的对象都是王族墓葬和宫殿建筑,早期小墓和中期的中等级贵族墓葬均被有意避开,这表明,破坏属于内讧,而非外来入侵者。

显然,陶寺考古的颠覆性发现,推翻了史书描绘的尧舜禹禅让的美好场景,尧传位给舜和舜传位给禹,其实都伴随着暴力夺权。

舜传位给禹后,为何却死在两千里外的湖南?

既然舜的继位不存在所谓“禅让”,那么禹的继位自然也没有理由遵循这一传统,这恰好与陶寺中晚期两次政变风暴相吻合。

面对暴力夺权,舜“南巡”逃亡直至“野死”也就合理了。

事实上,史书记载中关于舜的结局原本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记载,传统史书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力维持“禅让”的美好愿景,而《韩非子》《竹书纪年》则直言不讳地写下:“舜逼尧,禹逼舜”。

舜传位给禹后,为何却死在两千里外的湖南?

事实上,直到唐朝时,仍流传有“尧幽囚,舜野死”(即舜死于流放或出逃的路上)得到说法。

至于舜逃亡地为何选在了一千多公里外的湖南,或许是为了寻求三苗与百越的联合,或许是为了避开“禹征三苗”的兵峰,逃亡到大禹势力不及的边陲,我们留待在今后的文章后再行讨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7 23: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被忽视的真相:尧舜禹禅让背后的权力斗争
...南下巡游。根据史书记载,舜最终死在了岭南的苍梧(今湖南境内),与其故乡相距两千多里,间隔着茫茫大山与漫漫长河。这期间,大禹继承了他的帝位,留在了故地。这样的记载令人百思不得其
2023-12-28 11:55:00
夏朝前中国出现3次历史空档期,发生了什么
...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何驽教授就主张最初的中国在晋南陶寺遗址,也就是传说中的帝尧时期,时间上早于夏朝。中华文明与国家文明概念的区别在于,后者特指王国时代,特征是不同血缘氏族共同
2024-10-22 12:57:00
哪些史实能证明舜帝南巡经历和崩葬宁远九疑山
对舜帝南巡有记载的“正史”、“正经”很多,而最早、最有权威的是《山海经》《尚书》《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史记》。至于别史、杂史、野史、稗史,说明舜帝有过南巡的,更是多如牛毛。鉴
2023-01-30 16:16:00
一、雄镇岭南
...楼,又沐浴着这样和煦的南风,不禁触景生情,轻轻吟哦舜帝《南风歌》。韩雍吟完此诗,知府袁衷便轻轻击掌叫好,说道:“登南薰楼,咏舜帝《南风歌》二首,直抒韩公至君尧舜之胸怀。”“知
2023-11-09 08:54:00
尧帝究竟做了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
...的纪录片,探寻千年古墓隐藏在背后的秘密。众所周知,陶寺遗址是华夏文明源头之一,为华夏储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物。陶寺遗址位于中国黄河中游地区,它是以龙山文化陶寺为类型的遗址。除此之
2024-10-22 12:19:00
夏朝的刘累曾养过2条活“龙”,他养的到底是什么?
...相似之处的动物。这两条龙到底是什么动物?在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两件文物,最终帮助人们揭开了答案。经专家认定,这里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一座古城遗址,正好处在舜帝时期和夏朝
2023-03-07 11:52:00
尧舜究竟是什么关系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辉煌的陶寺文明从2003年春天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2023-05-14 17:01:00
唐代诗人钱起:一诗成名,超水平发挥的典范
...字来看,这是一首在省考的考场上即兴写的诗。湘灵是指舜帝的一名妃子,舜帝死后她殉情而亡,后被人称为湘灵,时常在江边鼓瑟表哀思。诗的开篇写的是在湘水边经常能听到湘灵的乐声,这是起
2023-11-14 14:52:00
上游科考室|遇见“最初的中国”,陶寺遗址博物馆今日开馆,专家解读辉煌文明背后的故事
11月12日上午,国内又一重要遗址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开馆,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从博物馆工作人员处获悉,12日下午3
2024-11-12 15:5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