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空城计”,司马懿看得一清二楚,可他依然撤军了!
你可能会想,这不就是给诸葛亮面子?但其实,背后的原因可没那么简单。
司马懿知道这是空城计,为什么还要选择撤退?
诸葛亮口中那句“撤军能活,不撤必死”,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
如果司马懿真有足够的力量,为什么他没有选择进攻,而是干脆退兵?
这其中的战略思维和权衡,可能让你对这段历史有全新的解读。
想知道为什么他选择“活命”而非冒险?答案,就在下面。诸葛亮:他不敢进城
事情得从公元226年说起。
那年,曹丕驾崩了。
诸葛亮一听这消息,眼睛都亮了——这不就是个绝佳的北伐机会吗?趁着曹魏正在交接班,后方也不会添乱,诸葛亮立马发动了进攻。
前期战事打得顺风顺水,可把曹魏给打懵了。
新上任的皇帝曹叡急得不行,生怕诸葛亮打到京城来。
这可咋整?只好请出了压箱底的大将司马懿,让他带兵去应付这个局面。
这会儿有个叫街亭的地方特别重要,简直就是蜀军的咽喉要道。
要进能进,要退能退,位置不要太好。
诸葛亮得找个得力干将去把守这地方,这不,马谡就这么站出来揽下了这活。
诸葛亮特意叮嘱他:"你看啊,就沿着大路扎营。
"副将王平也帮腔说:"得靠着水源,据守下城,把防御布置做好......"
结果呢?马谡压根没把这些话听进去,还自以为是地说:"兵法上不都说了吗?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他以为司马懿会傻乎乎地来强攻。
哪知道司马懿根本不上这当,就是把马谡的军队围住,然后掐断水源,就是不打。
这一招可太狠了!没过多久,马谡的军队就又渴又饿,街亭就这么丢了。
更要命的是,魏军占据了这个位置,就等于掐住了从关中到陇西的交通要道。
一下子,蜀魏双方的局势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等诸葛亮收到消息的时候,木已成舟,想补救都来不及了。
西城那边的情况更糟糕。
粮草一时半会运不走,守军就那么几千老弱病残,城外还有司马懿的15万大军在虎视眈眈。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也是豁出去了,干脆来了出空城计。
你说神奇不神奇?西城城下,就几个老头老太太在那儿慢悠悠地扫地。
城楼上呢,诸葛亮更是悠哉,一边摇着羽扇,一边弹着琴,跟在自家后院散步似的。
这一幕直接把司马懿给看愣了,心想这诸葛亮也太淡定了吧,莫不是有诈?
戏剧性的是,就在这时候,诸葛亮的琴弦突然断了。
这一下可把司马懿吓坏了,二话不说,带着15万大军撒腿就跑。
诸葛亮这才松了一口气,额头上的汗珠子都跟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往下掉。
小说和电视剧里的观众看到这儿,都在夸诸葛亮多么机智过人,说司马懿胆小怕事。
要不是司马懿这么"怂",诸葛亮早就凉凉了。
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诸葛亮真有这么神?司马懿真有这么笨?其实啊,司马懿带着15万大军撤退,背后可是大有文章。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说到这儿,我给大家讲个清朝的故事。
当时西北边境闹得挺凶,雍正派大将年羹尧去平叛。
在平叛期间,年羹尧提什么要求,雍正都二话不说就答应,就算有点不合理也都睁只眼闭只眼。
可等西北叛乱平定后呢?雍正二话不说,直接对年羹尧来了个株连九族。
说实话,要是年羹尧有司马懿一半的心眼儿,也不至于落得这么个下场。
反过来说,要是司马懿像年羹尧那样莽撞,估计也就没有后来的高平陵之变,更别提取代曹魏了。
可能有人还不太明白这是啥意思,那咱们就来看看,当时司马懿面临的是个什么样的险境:
其实从曹操时期,司马懿就已经投靠曹魏了。
但有意思的是,曹操第一眼见到司马懿就觉得这人不简单。
说他虽然有"雄豪志",但那眼神儿,跟鹰一样锐利,跟狼一样凶狠,一看就是个有大野心的主。
曹操当时就想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他给做掉。
但又一想,这人确实有真才实学,而且一直表现得挺本分的,这才让他在曹操时代保住了一条命。
等到曹操要走了,临终前还特意嘱咐儿子曹丕:
"你可得看好司马懿这个人,他不是个省油的灯。
将来肯定会搅和咱们家的政事,你可得当心着点。
"虽说曹丕跟司马懿关系不错,也没太把老爹的话当回事,但还是对司马懿严防死守。
曹丕继位后,给了司马懿不少好处,封他当尚书,还封了个安国乡侯。
但是呢,把他的"督军"职务给撸了。
说白了就是,给你虚名,不给你实权。
从黄初五年到七年,曹丕南征打仗,每次都把司马懿留在许昌看家,就是不给他带兵的机会。
临终前,曹丕给儿子曹叡选了四个辅政大臣:司马懿、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
有意思的是,这四个人里面,就司马懿是个"高配低权"的存在,其他人都握着兵权。
直到后来跟孙权打仗,司马懿才好不容易当上将军,还打退了东吴的进攻。
再看看曹叡时期的魏国,徐晃、曹休这些将军还在,但像郭嘉、荀彧、荀攸这样的智囊团都没了。
司马懿算是唯一一个能打仗又能出主意的人才,也就是跟东吴打仗的时候,他才重新摸到了兵权。
要说这个事儿,电视剧《三国机密》拍得可真是传神。
魏明帝曹叡其实不止一次想要干掉司马懿,但是没办法啊,诸葛亮老是来打,偏偏就司马懿一个人能跟诸葛亮掰手腕。
这种情况下,即便曹叡再想除掉司马懿,也只能干瞪眼。
说白了,只要诸葛亮还活着,蜀汉还虎视眈眈的,曹叡就不敢动司马懿一根汗毛。养匪自重
要说这个道理,明朝末年还有个更典型的例子。
李成梁是东北的一个大将,主要负责防着女真人。
其实那会儿明朝还挺强的,女真人还没起势呢。
要是李成梁想收拾努尔哈赤,分分钟的事。
但他不但没这么干,反而眼睁睁看着女真人做大。
据说努尔哈赤还是李成梁的义子呢,人家统一女真各部落,背后都有李成梁的默许。
朝廷让李成梁去打女真,他就跟玩似的,属于那种混日子摸鱼的典型,这才让努尔哈赤有机会在辽东崛起。
那么问题来了,李成梁为啥要这么干呢?
这里头有个历史规律:但凡是边疆大将,都容易被朝廷猜忌。
到了明朝后期更是严重,不少大将都栽在文官手里。
李成梁这么养寇自重,不仅自己能保命,还能让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
事实证明,李成梁这招真管用。
他在辽东结党营私,当地土皇帝当得可开心了,朝廷还拿他没办法。
他活到将近90岁,比起袁崇焕他们的下场,那可强太多了。
司马懿对付诸葛亮,何尝不是这个路子?他跟诸葛亮打仗,就跟打太极似的,打打停停,看似在打,其实是在给诸葛亮和蜀国留条活路。
这里头的道理很简单:只要魏明帝还需要司马懿去打仗,司马懿就能安安稳稳地活着。
要是没了诸葛亮这个心腹大患,魏明帝还能容得下司马懿这尊大神?怎么可能!
这就跟打猎似的,兔子打完了,猎狗也就没用了。
皇帝要是想睡个安稳觉,肯定得把司马懿这样的权臣给收拾了。
这就是古人说的"兔死狗烹"。
而司马懿能在四朝都当红,就是因为他懂得"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
到了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撒手人寰,持续了将近7年的北伐也算是画上了句号。
这会儿魏明帝就算想要收拾司马懿,也有点力不从心了。
为啥呢?首先,司马懿把魏国的老将都熬死了,要是这时候再把他也干掉,魏国可就真成青黄不接了。
再说了,这7年里,司马懿也没闲着,培养了不少自己人。
钟会、邓艾、郭淮、允礼,哪个不是他的嫡系?说不定那会儿,高平陵之变的种子就已经种下了。
这就是"养寇自重"的妙处。
说白了就是故意放着敌人不管,用来牵制自己后面那个想收拾你的人,让他不得不靠你,或者给自己争取发展的时间,保住小命。
这就是司马懿后半辈子玩的把戏。
有人说诸葛亮一辈子都很谨慎,就这次空城计最冒险。
但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诸葛亮也摸透了司马懿的处境,所以才敢在西城玩这么一出。
用现在的话说,这叫"预判了你的预判"。
诸葛亮也是在赌,赌司马懿不敢动手,结果他赌对了。
所以啊,这西城底下的空城计,与其说是军事较量,不如说是一场政治博弈。
对司马懿来说,这就是个送命题:赢了,自己怕是活不长;输了,自己和家族都能平安。
这道选择题怎么答,估计谁都知道选B。
事实也证明,司马懿选对了。
这7年的北伐,给了司马懿充足的发展时间。
等他熬死了最后一个还算有点本事的曹魏皇帝——魏明帝后,一场高平陵之变,曹魏的江山就到手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6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