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民航报
本报记者高雅娜今年3月15日17时,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发生一起森林火灾。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翼龙”-2应急救灾型、“翼龙”-2H人工增雨和“海燕”Ⅱ型无人机以及“新舟”60增雨机迅速响应出动,全力参与火灾扑救工作。
2022年10月10日,某海上平台员工在工作中感觉胸闷、呼吸困难,需要紧急送往医院接受救治。中国通航公司迅速反应,仅19分钟后,一架S76直升机便降落在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近几年,在突发山火、海上救援、地震抢险、医疗急救等紧急事件处置中,人们经常看到通航飞机、无人机的身影。航空应急救援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紧急救援力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那么,通航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发展方向是什么?
大显身手
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
近年来,我国通航产业快速发展。农林植保、电力巡检这些传统通航作业保持稳步增长,空中游览、航空运动、医疗救护等新业态加速发展。光明网报道,截至2023年底,我国通航企业达689家,在册通用航空器3173架,通用机场451个,全年作业飞行135.7万小时,近3年年均增速超过12%。
航空应急救援是全球先进有效的救援手段之一,承担着空中侦察指挥、医疗救护、决堤封堵、水上救援、消防灭火、力量输送、紧急转移、搜寻救助、应急通信等任务。直升机是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中国应急管理报》报道,直升机机动性强、救援范围广,在发生重大事故和自然灾害时能够快速响应。在野外救援时,直升机能为孤岛投放物资,或在离水面数米的高度悬停,助力潜水员执行水下搜救任务。
今年3月21日,浙江省应急管理厅紧急调派浙江省航空护林站一架航空应急救援直升机,与舟山市应急管理局、舟山海事局、浙大二院舟山分院密切配合,在距离舟山200多海里的外海海域,成功救助了一名受伤渔民。
2021年8月,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遭遇有史以来最强降雨,造成蓝田县境内的国道G312、省道S101部分塌方、冲毁。凤凰网报道,陕西省航空(秦汉通航)应急救援队使用贝尔直升机,将10名救援人员和4部卫星电话投放到4个失联村庄,顺利完成受灾区域灾情侦察、救援保障物资投放、受灾群众空中转运等任务。
近年来,通航在森林防火灭火、防汛巡查预警、空中搜救支援、高速巡查等应急任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加快布局
我国高度重视通航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明确提出要加强应急救援航空能力建设、完善应急救援空域保障机制。尤其是随着低空空域改革加快推进,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持续深化。
2021年底,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要求加快建设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加强航空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培养。民航积极落实国家部署。2022年6月,民航局印发《“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开展通用航空应急救援服务的省份不少于25个。
北京、天津、江西等多个省市提出将加快建设航空应急救援力量,搭建航空应急指挥平台。《中国应急管理报》报道,江西是全国两个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试点省之一,几年来聚焦全灾种、对标大应急,着力构建航空救援天网、地网、空管网“三张网”,全力推进“六大体系”建设,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合力,航空救援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23年8月底,江西省吉安市政府共投入110万元,完成了219个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级航空应急救援全覆盖。
与江西省紧邻的湖南省也在通航应急救援领域积极布局。据湘江融媒消息,2023年10月20日,湖南省航空应急救援中心基地授牌暨AW139直升机首航仪式在长沙市航空应急救援基地举行,标志着湖南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据统计,自应急救援业务开展以来,该基地累计完成安全飞行超900小时。仅2022年,湘江通航便出动直升机90余架次,累计飞行140小时以上,赴全省多地执行森林灭火任务。未来,湖南将加快构建快速、高效的“海陆空一体化”立体急救应急响应体系,切实提升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完善体系
10多年来,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救援航空飞行器已初具规模,航空保障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一套高效、快速反应的应急处置机制逐步建立。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我国通航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航空救援力量和能力不足、救援响应不及时等方面。他建议,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航空应急救援创新体系;二是加大投资力度,完善航空服务和信息化网络,加快通航机场建设。此外,还应加快通用航空装备和地面保障设施的自主研制,设立“航空应急救援专项保险”基金,积极推进大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垂直起降飞机通航试点。
今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应急管理部党委书记、部长王祥喜署名文章《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文章指出,要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强国家矿山、危化品、隧道救援攻坚力量,加强工程抢险、水上救援力量、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规范社会应急力量发展。
此前,应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正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下一步将科学统筹航空救援力量,加快推进航空救援总队整合组建工作,加快推进灭火大飞机破题,鼓励支持通航企业引进应急救援急需机型,推动各地与通航企业完善应急联动机制,逐步构建大型固定翼灭火飞机、灭火直升机与无人机高低搭配、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应急救援航空器体系。
推进通航应急救援智慧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今日民航》报道,探索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支持北斗导航、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推动灾害预警、智慧监测和应急救援航空数字化管理,探索采用投资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一体化的方式共同搭建全国航空应急救援信息共享平台。
近年来,无人机因其灵活、智能、高效、安全等特性,逐渐成为应急救援中的新生力量。因此,推动无人机应用普及、不断建立健全无人机应急作业规范标准体系、组建应急救援无人机群、鼓励无人机在不同应急救援场景的普及和应用已成为共识。
3月27日,通航发展迎来重大利好,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民航局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扩大航空应急救援示范应用,创新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化应用模式,强化实战实训,推动构建有人无人、高低搭配、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乘着政策的东风,通航应急救援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在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有力保障的同时,助力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强势发力。
制图/王世鑫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1 14: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