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严章旦
小时候,我家写字台的抽屉,是一直被大人锁上的。后来我逐渐长大,不知哪一天,父亲把写字台抽屉打开了,取出一张黑白照给我看,那是一对端庄而又素雅的年轻夫妇的合影照。父亲指着照片上左边前排的一位女子,对我说:还记得吗?这是你姑母。你的姓名也是姑母起的。
仔细端详,照片中,姑母扎着麻花辫,眉毛整齐月牙形,淑雅旗袍装束,丹凤眼瓜子脸。姑母的名字叫严文涓。父亲又指着照片,介绍说:右边紧挨着你姑母的是姑父徐光咏(“文革”前在上海档案馆工作)。
我和姑母相处过几年,印象不深,因她一直很忙。“你姑母在苏州某报社工作时,工作起来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分昼夜地写文章,后来伤了身体,导致英年早逝。”父亲跟我说这话时,眼睛望着窗外,似乎在回忆与姐姐的往事岁月。
父亲年迈时,一直敦促我和我儿子帮他从网上查找他姐姐的相关信息。我当时正在做社区亲友会工作(儿子帮助一起干),无暇顾及。直到我主动卸任,父亲再来我家时,再次催促,我儿遵命,立即搜索。赫然,在藏书家谢其章新浪博客,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了姑母的名字,父亲那张惯常严肃的脸一下子就舒展开来了,喜出望外地发出了爽朗的笑声,说:“今天,我终于在大女儿家,查到姐姐在世时的信息啦。”
后来,父亲去世了。2020年,我儿子又惊喜地从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文献导航官网上,检索到了严文涓刊登在民国时期《新学生月刊》等期刊的文章,共有13篇,还有一篇谢千梦《严文涓重来上海》,也都一并收藏。阅读民国的竖版报刊,对于看惯了横版文字的我,感到很不习惯。居家时候,静下心来,硬是乘上时光列车,再次走进姑母诞生地——苏州调丰巷。
严文涓(1925—1963年),曾用笔名:陈以淡、严必增、严小白、陈宛若等,又以笔名以淡、严必增与弟弟严文埙(我父亲),在1945年共同作为责任者和出版者创办《黎明》半月刊社,出版地正是老家苏州调丰巷19号。记忆中第一次跟着父亲从上海来到这里时,我只有4岁左右(阿婆在这里带我至8岁,然后回上海读小学)。沿着石子路,推开木质的门,穿过天井、客堂,左拐,沿着扶梯上楼,父亲首先带我进入2楼的姑母书房与她见面……
父亲性格一直内向,不太愿意多提及姑母的往事,故此,我们后人也只能从不多的线索中(来自北京、苏州、上海研究民国史的专业人士),来逐渐了解姑母的生平经历。比如,我们也从电子版新民晚报“夜光杯”上看到了黄恽撰写的《乐益女中的韦亚》,文中提及姑妈:“严文涓早被苏州人忘怀了,她在1944年很出过一番风头……”感谢互联网的强大功能,造福我们登录“云端”,让许多年前的个人经历得以传给后人知晓。
查阅繁体字,也是开启这次阅读的新的学习方式。竖版排印的文字,我们母子俩配合默契,我逐句朗读,当中但凡遇到不认得、字迹模糊的繁体字,儿子拿上放大镜,请教《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按部首目录查阅。五官与文字亲密互动的过程很是享受。有些繁体字我们按照当时的语境,结合上下文也尽量理解着识别。虽然姑母生命短暂,但依然让我们后人高兴地看到,她曾经也是一名活跃的文学青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4 16: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