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厚植沃土 勇拓赛道 全面创新
连云港:激活科创引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中复神鹰、鹰游纺机联合攻克的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连云港市累计获批1类新药数约占全国1/8、全省1/2,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连云港籍1500吨级中尺度试验船“创智号”顺利吉水。
全球叶轮扫风面积最大的陆上风电机组在国能联合动力技术(连云港)有限公司顺利下线。
晶海洋半导体材料(东海)有限公司掌握的金刚线切片技术工艺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徐圩石化基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的重大任务;科技创新已经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年来,连云港市坚持以制度政策体系、工作推进理念、协同联动方式、动力增长机制的全面创新,厚植科技创新生态沃土,全面答好城市接续发展的重要命题,聚力将科技创新的“最大潜力、最大优势”变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关键胜势”。
创新制度政策体系——
从“单项支撑、补齐短板”迈向“要素融入、区域融合”
坚持全区域统筹,创新实力迈上新台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规划建设花果山科创走廊,制定海洋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串联龙头企业和“中华药港”“中华材料港”等载体,加快山与海携手共进、市域与县区融合互动。连云港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获批国家试点,为苏北首家;东海县同时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省创新型示范县建设名单,为苏北唯一;赣榆高新区筹建加快推进;锡连3家县区科创飞地落地运行。
加快多方面联动,创新指数取得新突破。发布“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统筹实施七大重点工程;出台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全面强化市级科技计划引导,市级财政科技引导资金实现三年翻两番。设立3亿元科创基金、6亿元新材料产业基金,用真金白银、更以真心真诚为创新创业添薪续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2.5%,连续四年位列苏北第一,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全市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6.4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26%,均为全省第一。
深化各领域融合,创新发展打开新局面。加快连云港高新区与海州区融合发展,在省评中连续三年位列苏北第一。推动科学家与企业家相向融合,康缘董事长肖伟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加快高校和企业合作,校企联盟累计达1396家,创历史新高,今年入选省科技副总146名,连续5年正增长,总数达572名,位列设区市第五。
创新工作推进理念——
从“发力传统产业、只做跟随者”迈向“开辟新兴赛道、勇当领跑者”
坚持往“深处”探,近海加速迈向深海。历经两年争取、反复对接,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成功落地,作为太湖实验室核心组成部分一体争创国家实验室。7000吨级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进入实船建造;1500吨级中尺度试验船成功下水,百吨级无人艇开工建造;加快打造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等系列载体的陆海统筹试验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公司实体运行,加快纯电动拖轮、风力助推转子技术本地产业化,新签合同额6000余万元。
坚持从“实处”育,全面树牢先行示范。率先成立海洋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引进2个院士团队,推进海洋高端装备、蓝碳实验室等平台建设。集聚向海发展优势力量,率先成立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市新材料产学研合作联盟、未来海洋产业创投联盟,全力打造高层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坚持向“广处”拓,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设置海洋科技创新专题,强化政产学研金结合,科技成果产出年均递增35%以上。全球首台套智能船用装卸臂完成首船作业,填补国内外行业空白;全球最长123米风电叶片、全球最大旋筒风帆在中复连众成功下线;七一六研究所新型潜水器控制系统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全国装船容量、推进功率最大纯电动拖轮建造全面铺开。
创新协同联动方式——
从“单兵作战、个体先进”迈向“补链成群、协调共进”
多点开花,引建重大平台。面向国家所需、产业所向,推进创新载体优化组合,构建梯次接续的实验室体系。高标准建设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康缘药业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成功加入江苏省实验室联盟,引入田金洲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预计2024年投用,填补国内燃气轮机领域空白。指导恒瑞、天晴等5家单位提前筹备省重点实验室重组,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5家,探索建立国家、省、市三级重点实验室培育梯队。
双线并进,深化科产融合。省内率先实施成果转化、技术攻关双向“揭榜挂帅”,全面强化科技计划对战略领域引导作用,2020年以来承担省重点科技专项220余项,获批资金3.6亿元,其中2022年获批资金达2.1亿元,是前两年之和的1.24倍。加快科技成果“上新”、产业价值“落地”。累计获批上市1类新药19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成为行业共识。新材料“黑白金”三色高性能纤维创新力全国领先,形成了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硅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产业体系。
扩面提质,加快主体培育。树立在“营商”中“赢商”理念,全面优化科技领域创新创业环境。建立“新开工项目、新招引科技型企业、新增经营主体”3张清单,按照“签约即跟踪,开工即服务”模式,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经过多年培育,2022年全市净增高企121家,同比增长218%,增幅位列全省第一;累计产生4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为苏北第一;12家高企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占苏北44%;2家企业入选省首批10家创新联合体试点,为苏北仅有。
创新动力增长机制——
从“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迈向“进度率先、质量领先”
以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为聚焦点。统筹当前和长远,聚焦十大产业链和向海发展需求,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研发和服务平台135家;推进建设“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中以成果转化基地和中以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基地,精准对接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高校,推动建立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建设北京大学分子工程研究院。推进科创基金、新材料产业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3个,总金额3.65亿元,加快科技型企业攀高逐新。
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推进企业“借智登高”,加快研发创新链条前移。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大对接力度,累计共建15家企业联创中心,总数为苏北第一,超过其他四市之和。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数量突破100家,达到103家;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5家,总数达315家,同比增长43.2%。加快建设盛虹先进材料研究院等企业创新平台。
以创新资源提质增效为突破点。出台全省首个外国“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设立“一件事”联办窗口,全市外国高端人才总量增至118人,江苏Ⅲ类地区最高,同比增长226%,增幅全省第一。常态化举办产学研对接、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融资路演等活动,推进创新资源向企集聚、为企服务。
“后发先至”必然是跨越式发展,而跨越提升的动力,正是来源于科技创新。百舸争流,奋楫争先。连云港正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努力在新征程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本版撰稿:孙帅 毛莎莎 董自强
本版供图:连云港市科学技术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4 09: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