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谈明朝灭亡,总也离不开制度惯性。
这个惯性其实很多时候是中国传统制度走向末路的产物。
走向末路的制度,配合群魔乱舞就有了明末无数匪夷所思的众生相。
《大明劫》有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孙传庭带着最后的明军精锐出潼关抵抗起义军。
左边看看军备,武器粗制滥造不堪用。
右边看看补给,粮草用沙石滥竽充数。
左右看看都不靠谱的孙传挺于是将目光瞄准乡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寄希望于这群吃国家红利的有钱人能给点军资助剿。最后无数乡绅给孙传庭个人不少银票,满满一大车孝敬,但是说到帮助国家战斗,一个个支支吾吾最后凑的数还不及给他个人的。
无奈的孙传庭悲怆的拿起银票说,这是你们给大明朝的,外面是你们给我个人的。
大明要亡了,你们给我个人有什么用?
说完,悍然杀了乡绅,给他们个痛快后,就走向了必将迎来的末日,最后出潼关主动战死。
明史载:传庭死,而明亡矣
这个最后的忠勇之士,带着满身愤恨和不甘走上了战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吗?
他确实该笑,笑的除了这个时代,还有那一群混帐的人。
末路明朝,无论官员皇族,有一个算一个,都一群混帐,朝堂上,官僚空言,言官厥词,朝堂下,乡绅贪婪,鱼肉百姓。
这朝堂上下皆外姓人,除了外姓人之外,朱家本家人按说该和这个国家休戚与共,同生共死吧?
答案是,他们也不愿为了这个快要沉沦的国度,付出一点力量去挽救,这固然有幼稚出崇祯皇帝,一意孤行的错误,可更多的则是,他们在集团蓄养之后集团沉沦的结果。
政治上,崇祯是个祖训遵从者,没要求任何藩王帮助国家,不仅不需要他们帮助,还严禁他们在战乱时候走出自己的封地。目的则很可笑,为了皇权的稳固而已。
形势依然如此危急,却还禁止藩王勤王或者帮助社稷,很多人都说这崇祯为了皇位糊涂至极,那么崇祯放着藩王不用,这群藩王在明朝亡国时候表现又如何?
依旧很是不堪,可以这样说,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后裔们,早就没有了先辈的血性,全成了猪猪。
明末暴动中,他们一个个蠢到无边都如守财奴,最后成王朝牺牲品。
其中代表非楚王、蜀王、福王莫属,这三个王都是当时宗室中的有钱人。
先说楚王。
公元1642年,张献忠带兵进攻湖北,打到离武昌很近地方,当时武昌城,兵力空虚,无数乡绅感受到威胁,商量着是不是筹款建义勇军?
于是想要个人做带头人,随后他们找到武昌城最有钱的人楚王朱奎华。
这楚王朱奎华有钱啊,他在楚地经营多年,是个属貔貅的主,每日只进不出金银无数,他要带头肯定能筹够金银。
可楚王面对筹款请求,哪态度,让闻者动容听者动怒。
他不仅一毛不拔,面对领兵大将左良玉请求,也是一点面不给,即不捐款也不借钱。
这一毛不拔的葛朗台样,让无数守城士兵寒心。
没银子的武昌城,就招募了群散兵游勇,最后再张献忠反间计下,散兵游勇成内奸,张献忠军一到,都立马投降了。
左良玉眼看守不住,也撒丫子跑了,留下空城还有守财奴楚王朱奎华等待张献忠清算。
张献忠可不是好打商量的人,攻下武昌城后,为了钱财第一个拿来开刀的就是这楚王朱奎华,夺得了楚王宗室百万多财产不说,还将楚王朱奎华丢进长江里喂鱼了。
如此国难当头时,依然向护食的狗一样,楚王朱奎华喂鱼喂的不冤。
其次说蜀王。
这蜀王就是另一个笑话了,按理说宗室子弟应该是读过书的,因此我实在不理解,他们为何不懂“唇亡齿寒、前车之鉴”道理。
张献忠在占领武昌后,建立了大西国,在武昌大肆搜刮杀掉楚王后,受迫于压力,决定转移到四川发展。
沿三峡而入四川的大西军浩浩荡荡而来,一时四川震动,大家都战战兢兢。
这时,华阳知县沈云祚眼看四川难守,求助成都的蜀王朱至澍。
沈云祚说道:大王府库财帛如山,是不是那点出来组建军队保境杀贼啊?要是疆土沦陷,你的财富谁能为你守护咧?
一般而言,有了楚王前车之鉴在,蜀王朱至澍如果是聪明人,应该会答应。
可惜这蜀王朱至澍却并没有答应,钱是不出的,事是不干的,连跑都不跑。
最后无钱的四川仅仅征集了三千兵马,面对几十万张献忠军,如何打?
不久张献忠兵临成都城下,这时慌乱的蜀王朱至澍才扭扭捏捏的拿出钱财招募义勇军。
临时抱佛脚,那会有用?
老百姓不买账了,义勇军见影的,开城党到是不少。
这蜀王也成了张献忠刀下亡魂,至于蜀王家族数百年积累的财富,也成了张献忠的军资。
说完张献忠遭遇的诸侯王,在谈谈李自成遭遇的诸侯王。
公元1641年,闯王李自成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兵临洛阳。
洛阳城也有个藩王,就是万历皇帝最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如果“国本之争”皇帝陛下赢了,这福王应该是皇帝才对。
因为宠爱,万历帝对这个儿子好到无边,赐予良田两万顷做家底,还给了无数盐引特权做生意用。
左边良田无数当地主,右边盐引无数做商人,福王家产当然富可敌国。
如果福王有点家国情怀,就不会成“福禄汤”了。
但养尊处优的福王并没家国情怀,反而骄奢淫逸,视民众与无物。
李自成军兵临城下的,浑然不觉并一毛不拔,死到临头才想起来组建军队,却已经晚了。
洛阳城破,福王也成了一锅汤。(这段历史存疑,有可能后世抹黑)
相对于以上毫无人样的诸侯王,明末也有少数明事理的诸侯王,镇守开封的周王就在此列。
攻陷洛阳后的李自成军,继续前进,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原重镇开封。
周王应该读过书,知道兔死狐悲,知道前车之鉴,立马将府库银两全拿出来,组织义勇军,这义军也不负所望,成了开封城救命稻草。
李自成面对仓促组成的义勇军,连攻七天,却连攻不克,最后痒痒然的面对坚固的开封城黯然退走。
周王用事实证明,只要肯给钱,李自成的大军并没有那么可怕,随后开封城就这样在周王还有明朝军民同心之下,坚守了一年多,李自成连续三次围攻开封城都没攻克,最后开封城因为黄河大堤决口,才陷落与洪水之中。
李自成终于攻克了开封,也打通了直攻北京的通道。
坚守的周王,还有一毛不拔的楚王,死到临头才知开仓的蜀王福王对比如此刺目而又鲜明。
试问,如果崇祯不是死硬的守这祖宗之法,而是号召宗室自筹军队组建抵抗军,这明朝会那么容易亡吗?
试问,如果这群所谓的王,都如周王一样,为了祖宗之地,寸土必争,不贪图身外之物,这明朝会那么容易亡吗?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而是早已发生的事实,这群养小猪一样存在的诸侯王和那群孙传庭面对的乡绅一样,在危难时刻都选择了舍大家为小家,最后大家没了,小家也不存在了。
大家小家都没了之后,糊涂蛋帝王吊死煤山,以身殉国。
崇祯做派确实不咋地,可看看他治下的明末众生相,他的死一点不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1 16: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