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汉匈和亲,为何汉朝皇帝从不娶匈奴公主?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24 17:58:00 来源:戏说三国

别说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子,就是放眼整个中国五千年封建社会,中原皇帝娶夷狄女子为正妻的也是非常少见的,中原与夷狄和亲,几乎全部都是中原王朝把女子嫁给夷狄君主,不觉得奇怪吗?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凤阁舍人襄阳张柬之谏曰:自古未有中国亲王娶夷狄女者。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个发生在唐朝武则天时期的故事,后突厥默啜可汗向唐朝和亲,与以往不一样的是,默啜可汗是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唐朝的皇族人员,武则天同意了,让自己的侄孙武延秀迎娶默啜可汗的女儿为妻。

结果默啜可汗反而不乐意了,他说自己想把女儿嫁给天子的儿子,而不是武氏,同时武则天此举引来朝臣的大量反对,当时担任中书舍人的张柬之就上书武则天,他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自古以来就没有中国亲王娶夷狄女子为妻的。

汉匈和亲,为何汉朝皇帝从不娶匈奴公主?

汉匈和亲

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张柬之说的是中国亲王没有娶夷狄女子为正妻,纳妾的情况肯定有,但是娶为正妻的没有。

张柬之可是唐朝的名相,他用这个来反驳武则天与突厥和亲,说的一定是真的,不然可就是欺君之罪,也就是说从唐朝之前的历史上,没有皇族亲王娶夷狄女子为妻,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汉朝和亲说起。

和亲是一直存在的政治手段,自夏商周朝以来就已经有了,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和亲就是汉朝与匈奴的和亲,西汉建立之初,经历多年战乱,国内面临异姓王的割据,国外又有匈奴的虎视眈眈,刘邦还在白登山被匈奴单于冒顿率领40万大军围困了七天七夜,为了维持西汉的稳定,刘邦在娄敬的建议下选择了和亲。

汉匈和亲,为何汉朝皇帝从不娶匈奴公主?

刘邦听从娄敬的建议对匈奴和亲

刘邦劝刘邦与匈奴和亲的理由是:匈奴是不能够用武力制服的,如果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给予礼物,就能臣服匈奴,单于就是汉朝的女婿,如果公主所生的儿子能够继承单于,那后来的匈奴单于就是汉朝的外孙,匈奴就不能与汉朝抗衡。

从后来的情况看,娄敬的理由过于牵强,尽管汉朝与匈奴和亲,但是双方仍然会发生战争,匈奴仍然年年侵犯汉朝边境,和亲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政治关系,光是西汉一朝,就有十余位公主因为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昭君,但是汉朝皇帝并未娶过一位匈奴女子为妻,哪怕为妃的都没有。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文化因素

《左传》襄公四年: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

《左传》中有一段晋悼公与魏庄子的对话,晋悼公主张攻打戎狄,魏庄子说道:戎人,不过是禽兽。得到戎人而失去中原,恐怕不可以吧!

汉匈和亲,为何汉朝皇帝从不娶匈奴公主?

蛮狄夷戎

魏庄子把戎人比成了禽兽,戎人跟蛮人、夷人、狄人一样都是华夏之外的少数民族,华夏历来都是把蛮、夷、戎、狄当成外人,还有那句著名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话出自《左传》成公四年,意思是:不是我们的同族,其心思必然不同。

在春秋时期,虽然礼乐开始崩坏,但仍然有一批华夏人想要依靠尊王攘夷来维护摇摇欲坠的礼节,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管仲,所谓的尊王攘夷就是所有的华夏人团结起来,一起对付蛮、夷、戎、狄,这是族群的分类。

《左传》闵公元年: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

管仲说:戎狄好像豺狼一样,是不会满足的;中原各国(诸夏)互相亲近,是不能抛弃的。这种深深的文化因素已经深入华夏人的思想精髓,影响了后世无数的华夏人,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汉匈和亲,为何汉朝皇帝从不娶匈奴公主?

尊王攘夷

唐太宗李世民在与魏征的对话,也多次表达了这种思想,唐太宗曾经说过“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魏征也说过“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哪怕是到了明清时期,也仍然有这种思想,比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说过:谓夷狄知有母而不知谁为其父,虽得天下,立法治民与禽兽同。

从这些记载与评价来看,华夏人自古看不起夷狄人,这是印在文化上的基因,一代传一代,是无法改变的,汉朝皇帝也是华夏人,自然也看不起来自匈奴的女子,更不会娶来做妻,即使皇帝想娶,满朝文武大臣也会阻止皇帝,所以汉匈和亲,历来只有匈奴单于娶汉朝公主,而没有汉朝皇帝娶匈奴公主。

《唐会要》:戎夏不杂,自古所诫。夷狄无信,易动难安,故斥居塞外,不迁中国。

在文化上华夏人看不起夷狄,甚至华夏人都不愿意与夷狄人居住在一起,来自《唐会要》的记载证明了这一点:戎狄与华夏不混杂,为自古以来的训诫。夷狄无信义,好迁移而难安居,因此斥居塞外,不得迁居中国。

汉匈和亲,为何汉朝皇帝从不娶匈奴公主?

匈奴人

二、政治考量

《周书》卷九:史臣曰:孔子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是以周纳狄后,富辰谓之祸阶;晋升戎女,卜人以为不吉。斯固非谬焉。

孔子曾经讲过一句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虽然有君主,但还不如诸夏各朝没有君主。《周书》上还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周襄王,周襄王把狄人首领的女儿立为王后,后来发现王后与其弟王子带私通,又废除了王后,结果引发了狄人的讨伐,为国家引来了祸患,差一点导致亡国。

第二个例子是晋献公,晋献公攻打骊戎,骊戎将一对美女姐妹献给了晋献公,这就是骊姬和她妹妹,两人都被晋献公纳入后宫,晋献公对姐妹两人十分宠爱,在骊姬的挑拨下,晋献公疏远了自己的儿子,还立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而晋献公的儿子申生自杀,重耳和夷吾被迫逃亡,引发了晋国一系列的内乱,甚至为后来三家分晋埋下了诱因。

汉匈和亲,为何汉朝皇帝从不娶匈奴公主?

晋献公娶戎女导致晋国内乱

这两个例子被《周书》拿来当反面教材,意思就是告诫君主不要娶夷狄女子为妻,否则会为国家带来祸患。

如果汉朝皇帝娶了匈奴女子为妻或者为妃,那么就有可能生下儿子,这样匈奴女子所生的儿子理论上就有继承汉朝皇帝的可能,这就会导致政权的不稳定,因为在华夏人眼中,匈奴是夷狄,是文化上落后的民族,按照《周书》的说法,就会带来祸患。

皇位之争在任何封建朝代都是极其残酷的,一旦汉朝皇子有匈奴血统,必然会得到匈奴人的支持,而匈奴与汉朝一直就是打打停停的政治对手,即使是双方关系非常亲密的阶段,汉朝也没有放弃对匈奴的警惕,汉朝上至皇帝,下至官吏,不可能会让匈奴有干预汉朝国政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阻止汉朝皇帝迎娶匈奴女子。

汉匈和亲,为何汉朝皇帝从不娶匈奴公主?

王昭君和亲

除了这种情况之外,外戚干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常态,汉朝有名的外戚有吕雉、窦太后、王政君,所谓的外戚就是妻子这一边的亲戚,如果汉朝皇帝娶了匈奴女子生下皇子,等到老皇帝去世之后,其儿子有可能会继承皇位,那么朝廷中地位最高的就是这位匈奴女子。

匈奴女子想要权力更高,就得任命一些她所信任的人担任重要官职,一般来说,会任命自己娘家的男性亲戚,然后就会形成外戚干政,汉朝历史上著名的王莽、窦宪、梁冀都是外戚,王莽甚至还篡夺了汉朝江山,这无疑会给汉朝的统治带来祸患,为了防止这种祸患,汉朝皇帝不会迎娶夷狄女子,这是政治上的考量。

三、生活习性完全不同

汉朝与匈奴的生活习性完全不同,汉朝是农耕民族,有固定的居所,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获取粮食,匈奴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所,一生跟随水草丰盛而到处游走,从来牲畜业、狩猎与抢劫维持生活。

汉匈和亲,为何汉朝皇帝从不娶匈奴公主?

匈奴是游牧民族

汉朝是尊重老人、爱护幼孩,匈奴是尊重青壮年男子,看不起老人,吃的东西都是让青壮年男子先吃,吃剩下的才给老人吃,汉朝是一夫一妻一妾制,丈夫去世,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守寡,匈奴是父亲去世,儿子就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后母作为妻子,兄弟去世,活着的兄弟就全都娶已故兄弟的妻子为妻。

汉朝人是有名有姓还有字,并且对于皇帝的名字还要避讳,匈奴是没有姓,也没有字,还不用避讳,汉朝与匈奴在生活习性是有很大的不同,两个不同社会的人要生活在一起是很难的,汉朝和亲的公主很多都不能适应匈奴的生活,却被迫要接受匈奴的习性。

汉朝皇帝当然不会认同匈奴女子的生活习惯,哪怕是想到匈奴人的习俗,就会觉得不可接受,双方像两个平行世界,毫无共同点可言,所以汉朝皇帝也不会迎娶匈奴女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4 19: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何汉朝皇帝从不娶匈奴公主
...让人好奇的是,汉匈和亲,为何从来都只见汉朝公主远嫁匈奴,而不见汉朝皇帝迎娶匈奴公主呢?生活习性不同匈奴是长期居住在塞外的游牧民族,而汉朝是继承了华夏文明的正统王朝,两者之间有
2023-02-01 11:59:00
中国历史上有些朝代为何打不过外族
...纪录,尤其是霍去病,更是创造了封狼居胥的最高战绩,华夏人第一次打到了贝加尔湖,饮马瀚海,这是载入史册的记录。汉朝与匈奴打成了两败俱伤,汉武帝想要消灭匈奴的目的没有完全实现,但
2024-07-15 20:49:00
...起义军都打不赢,平定太平天国用的还是汉人地方武装。匈奴也是一样,这个游牧政权同样经历了从低谷到巅峰再到低谷,最后到消亡的过程。司马迁说匈奴是夏人后裔,只是生活在北方草原,于是
2024-07-16 15:58:00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人是夏后氏后代,有什么证明?
...一直有将华夏之外的民族统一称为蛮夷戎狄的习俗。比如华夏人将华夏北方的人统一称为北狄,要知道华夏北方的民族及部落非常多,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无法分清楚北方到底有多少部落,有
2023-07-08 05:31:00
古代5大帝帝王综合能力排行
...流长,不仅英雄辈出,更是涌现出一位又一位构筑起伟大华夏人文的著名帝王。这些帝王有的身为屠狗卖浆之辈,有的出身王侯将相之家,不论境遇如何,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那么若是按照文治武
2023-12-11 14:49:00
谁才称得上真正的千古一帝,唯此三人而已
...一统天下。正是因为秦始皇这个理念深刻的刻在了每一个华夏人的基因里,让统一成了历代帝王的终极目标。说完这个客观存在,接下来就是主观的,这一块呢比较难了,每个人的看法,对比的角度
2024-10-28 11:15:00
秦始皇为什么修建了万里长城?
...植粮食,也不想北击匈奴,占领茫茫草原,这在文化上是华夏人不可接受的。4、秦朝没有足够多的骑兵秦朝有骑兵军团,但并不多,冷兵器时代,养一个骑兵的费用是步兵的好几倍,秦军之中也是
2023-08-23 14:37:00
汉武帝送的数十车好肉,霍去病宁愿放臭都不吃,却让7万胡人丧命
...霍去病却因病而去世了,刚好24岁年纪。 竟完成了千万华夏人多年来的夙愿,就像写完《滕王阁序》的王勃一样,老天爷不愿意留下他们。向霍去病短暂而分外精彩的一生致敬,他是我们的民
2023-09-19 16:54:00
三国时期氐族的起源
...力与军事力量,接下来就是五胡乱华了。五胡乱华指的是匈奴、羯、羌、氐、鲜卑五个胡人民族相继侵害中原的事,当西晋政权由于内耗严重被削弱时,自然会有其他势力来填补西晋留下的权力真空
2023-08-23 16:2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