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他们的青春围着“一口锅”转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5-10 06:59: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他们的青春围着“一口锅”转

——记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中国天眼工程团队

作者:本报记者 崔兴毅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0日 08版)

他们的青春围着“一口锅”转

专家在“中国天眼”馈源舱前进行现场考察(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这些改变中国样貌的工程师】

与“中国天眼”来一次“亲密接触”,太不容易。

从贵阳一路向南,驶上盘山公路,至少要翻过五重大山。山形奇特,转两个小时,才到克度镇一个名为“大窝凼”的小村寨。

这是一个与大自然“撞了个满怀”的地方——“外边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山里人开玩笑说。

15年前,就是在这条狭窄的挂壁公路上,一个30出头的小伙子挎着背包,一头扎进他心里的“传奇工程”。

他,就是现在的“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

“中国天眼”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在“中国天眼”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的印象里,这个工程大到“漫山遍野”。

这是一个多细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结构,馈源接收机在天空中跟踪反射面焦点的位置度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杨清阁说,“‘中国天眼’奠基人南仁东先生做的事,就是带领我们用漫山遍野的设备和零件建起这口精密的‘大锅’。”

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在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挪。很多年,“中国天眼”工程师们深一脚、浅一脚,手中拄着竹竿、壶里装着浑水、嘴里嚼着冷干粮,踏遍了这里的沟沟坎坎。

这,还不是最难的!“当初,几乎所有专家都不看好‘中国天眼’工程,建设、调试等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许多发达国家望而却步。”姜鹏和同事们却暗自铆上了劲,“‘中国天眼’满足了我们对大科学工程的所有想象,它的难度和挑战度太吸引人了!”

有多难?据姜鹏回忆,刚一开工,就遇到了近乎“灾难性”的问题。

“要支撑‘中国天眼’这口‘大锅’,索网的承受疲劳应力至少是传统钢索的2.5倍。”姜鹏说,“拉索单丝疲劳指标没问题,但拧成一股就不行,抗疲劳性能怎么都过不了关。”

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通宵达旦查阅文献,有人说问题出在受力不均,有人认为是锚固损伤所致,有人觉得是缺陷概率分布问题,还有人断定是因单丝间磨损造成的……经过深入分析和激烈讨论,团队决定将解决单丝间磨损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接下来的两年,“中国天眼”工程师们一头扎进了系统性、规模化试验中,改进锚固方法,创新性地研发出新型复合锚固技术;改善张拉工艺,让拉索产生塑形变形之后均匀受力……近百次失败,团队终于研制出超高耐疲劳钢索,成功支撑起“中国天眼”的“视网膜”。

“没人告诉你可以怎么做,谁也没有把握自己的方法一定行。”在“中国天眼”工程团队眼中,“反复试验、多次失败、越挫越勇”的艰难攻关几乎贯穿了建设的每个环节。

从设计、测控到运维,150多人,平均年龄只有39岁——就是这支团队,让“中国天眼”从概念变为现实。靠着敢为人先、不怕失败的精神,他们硬是将一个个“难点”变成了“亮点”:成功研制世界唯一一个采用主动变位工作方式的超大型索网结构;成功建设世界上最大跨度柔性索驱动的馈源高精度定位系统……

梦想连着创新的风险,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正式落成启用。但,容不得松口气,工程师们心里清楚,下一个难点,是调试。

“要铸造世界领先的国之重器,就得精益求精。”这是“中国天眼”工程团队的心声,也是这群大国工程师孜孜以求的探索。

“有一点瑕疵,都对不起国家”——

肺癌手术3个多月后,“中国天眼”首任总工程师南仁东即忍着病痛返回施工现场。声带受损,那时的南仁东声音已非常沙哑,但他用尽全身力气“顶”出的一字一句,却足以响彻山河:“‘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都对不起国家!”

“不能让工程调试进度耽误在我这儿”——

调试之初,全世界都没有能够满足“中国天眼”特殊屏蔽需求的高压滤波器。“如果用现成的,就有频繁短路失效甚至爆炸风险;如果不用,‘中国天眼’就会因为受到自身干扰的影响而降低观测质量。”两难之下,“中国天眼”测量与控制工程部主任孙京海决定,从头开始,重新研发高压滤波器。记不清熬了多少个夜、错过多少顿饭,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不能让工程调试进度耽误在我这儿!”

“遇到问题先别想能不能做,而是思考怎么做”——

面对一堆棘手的难题怎么办?“中国天眼”机械组组长姚蕊养成一个习惯——遇到问题先别想能不能做,而是思考怎么做。她负责的“中国天眼”馈源舱一度面临超重问题。最高值设定为30吨,但因设计中不断加入新要求,设计重量一路飙到35吨。她和团队大胆创新,放弃了沿用多年的设计方案,并将原来馈源舱的圆柱体变成钻石三角形,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成功克服困难。

“干就干攻克关键技术的难活儿”——

“‘抠精度’的过程,可谓险、难、繁、重。大家经常卡在某个问题上,一卡就是一两个月。”工程师张志伟管理着2000多个促动器,他常面对的情况是下雨、大雾、鼠蚁作乱。“干就干攻克关键技术的难活儿!为了让反射面面板‘听话’,我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设计了上千套参数,以应对各种反射面变形需求。现在,误差已被控制在5毫米以内。”

从“最大”到“最灵敏”,突破仍在继续……

开放运行4年间,“中国天眼”发现新脉冲星数量突破900颗,是同时期国际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新脉冲星数量的3倍多;借助“中国天眼”的超高灵敏度,国家天文台将脉冲星的计时精度提升至世界原有水平的50倍,中国天文学家站在了人类视野最前沿。

如果要问,“中国天眼”工程师团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除去科学上的贡献,或许可以用6个字概括:敢创新,能吃苦。

在“中国天眼”工程基地的墙上,挂着一张“中国天眼建设者名单”,它刻下了1994年选址启动以来,所有参与项目建设的科研人员。

他们中有只身一人在现场采集数据、维护机器,不怕蚊虫蛇鼠,就怕断电的“女汉子”;也有用瘦弱肩膀扛起30多斤仪器,奔走在山路、基墩上完成测量任务的年轻小伙儿;每个万家灯火时,“中国天眼”工程师们几乎都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为了保证项目进度,一位核心成员只能把怀有身孕的妻子接到现场照料……

“有一句话,最能体现我们工程团队精神——一群‘傻小子’靠着自己的‘傻’劲把事儿干成了!”姜鹏哈哈笑着说,“这个年轻的团队,远离家乡,常年驻守深山,住简易工棚、吃工地食堂、用公共浴室和野外卫生间……他们的青春很特别,围着‘一口锅’转!”

但,一切都值得!

今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天眼”工程团队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荣誉称号,熠熠生辉的金色奖章,映照着他们为国奋斗的朴素情怀——“关键核心技术关乎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聚焦工程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工程师应尽之责”!

(本报记者 崔兴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0 09: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馈源接收机是FAST的核心精密部件,可以说是‘中国天眼’的‘瞳孔’,用于汇集接收天体发出的射电信号,其中馈源接收机运维部分直径超过3米,重量超过2吨。”航天控制机器人工程
2023-02-28 02:45:00
中国天眼与南仁东的故事
...址上也很有讲究。姚蕊说,在地形条件上,最好本身就像一口锅的形状,这样建设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而且周围要没有任何电子产品的干扰。最终,团队确定了贵州黔南州平塘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2024-04-23 10:22:00
守护“中国天眼” 探测遥远星空|访“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FAST工程团队
...年春节刚过,在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秀美群山深处的“中国天眼”FAST总控室,科研人员正在对望远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搜集和记录着来自宇宙的数据信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
2024-03-08 16:38:00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中国天眼”有了智能“保健师”“馈源接收机拆装机器人”的研发、生产、组装均为“贵州制造”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露近日,随着国家重点研
2023-09-25 03:31:00
天眼灵敏度,比德国波恩100m望远镜高出十倍以上,为何如此出色?
...窥宇宙的未来。这就是我们的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FAST,全名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山谷中
2024-06-21 11:11:00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中国天眼”:探索宇宙奥秘的国之重器 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称为“中国天眼”。它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用我国
2023-10-25 07:45:00
全球唯一,中国天眼又有新发现!国际大合作:15国申请用,批准?
中国天眼又实现重大突破,其又有了新的发现,而且相关成果已经在4.12时段——在《科学通报》杂志上发表,并且直接是封面成果。不得不说,中国天眼的成就是越来越强了,虽然建设的时间不久
2024-04-17 15:59:00
最美科技工作者|肖陶康:研发智能机器人 守护大国重器
馈源接收机是国之重器“中国天眼”(FAST)馈源舱核心组成部分,你知道它的运行维护由谁负责吗?正是航天江南集团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专业主管师肖陶康和团队研发的智能机器人。肖陶
2024-06-18 21:28:00
已发现八百余颗新脉冲星 “中国天眼”成观天利器
近日,我国天文学家利用“中国天眼”(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发现了脉冲星辐射新形态——矮脉冲辐射,并揭示了脉冲星辐射濒临熄灭时其磁层结构基本不变的物理事实
2023-08-30 10:24: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