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董卓不顾百姓死活也要西迁,究竟是为何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18 16:4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董卓挟献帝以及公卿百官、洛阳百姓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西迁之行,此次迁都的目的地就是长安。东汉之初就一直绵延不绝的迁都思潮终于在东汉末年变成了现实。迁都途中,董卓的步兵骑兵一路追赶,胁迫洛阳上百万的百姓西迁关中,由于途中粮食的匮乏,饿死者及相互拥挤踩踏而死者遍布于道路中,景象甚为凄惨。

而洛阳的宫殿、苑囿、百姓民宅也在董卓西迁后,付之一炬,在一片火海中变为废墟。在迁都的过程中,包括董卓在内的公卿百官、官兵、百姓都免不了舟车劳顿,但为什么一定要迁都长安呢?我们从以下几个原因中去分析迁都的原因。

董卓不顾百姓死活也要西迁,究竟是为何

一、关东反董联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东汉末年,皇权衰微。外戚与宦官轮流当政,严重破坏了东汉政局的稳定。此时,宦官猖獗,大将军何进欲除掉宦官,遂密诏董卓率兵进京。可谁能想到,入京之后的董卓,大权独揽,废少帝,立献帝,欺辱朝臣,残害百姓,无恶不作。

而此时关东群雄并起,欲联合进攻洛阳,讨伐董贼。董卓听闻此事,欲挟持汉献帝迁都于长安。《三国志·武帝纪》载:“初平元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

董卓不顾百姓死活也要西迁,究竟是为何

《三国志·董卓传》中也有对此的记载:“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虽然“数万人”的说法,现在在数量上无从考证,但依据当时的形势,以袁绍为盟主的十一路诸侯兵力在二十到三十万,相对于没有多少兵的董卓而言,这可谓是一个恐怖的数字,与其拼杀,势必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更何况盟军中的几员虎将也够董卓心有余悸的。

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敢,诸将军慎之。”胡轸、吕布、甚至董卓本人都曾被孙坚击败过,可见,关中联军中的孙坚可谓是董卓最为忌惮的人物,他的存在对董卓形成巨大的威胁。老谋深算的董卓在连吃几场败仗之后,趁自己的主力元气尚在的情况下,决心挟持献帝迁都撤退。

董卓不顾百姓死活也要西迁,究竟是为何

二、迁都思潮所带来的影响

自东汉以来,迁都思潮不绝于耳。到东汉末年,迁都已经成为了王权更迭的重要手段。而谶纬,这个被人们有计划地编造出来的文明神话,往往已成为人们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工具。东汉末年,董卓乱京,将大权独揽于一身,欺辱朝臣,百姓生灵涂炭、流离失所。

关东义军起兵讨伐,董卓甚为惶恐,遂挟献帝欲迁都关中。为了达到迁都的目的,其引《石包谶》中:“宜徙都于长安,以应天人之意”来为迁都洛阳找到了合理的理由。董卓因为害怕关东群雄讨伐而欲迁都关中,其所依托的《石包谶》与王莽篡汉后欲应图谶而迁都洛阳有异曲同工之妙。《石包谶》何时、何人所作,均不详。

董卓不顾百姓死活也要西迁,究竟是为何

但其迁都的主张与东汉前期的迁都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欲挟天子西迁的董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三辅平敞,四面险固”等,都与东汉初年,杜笃所作《论都赋》所言甚同,无外乎称赞关中形胜,经济发达罢了。

所以,迁都思潮对于汉代社会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但董卓提出迁都的想法后,立即招来朝廷上下的一致反对。司徒杨彪对此提出了异议,太尉黄琬、司空荀爽及朱俊、陈纪等大臣,也纷纷对此表达出了自己的不满,立场达到了一致,无不反对迁都西京的。

董卓不顾百姓死活也要西迁,究竟是为何

此时,特别是关中地主集团,在袁绍大军准备西进讨伐董贼的声浪中,在军阀混战局面就要出现之时,他们也并不想把祸水引到自己的地盘上。但董卓的擅权和一意孤行,使得反对西迁的声浪很快平息了下来。那些反对董卓迁都的大臣们,也被一一处死或罢免。

在西迁的道路上,再也没有反对的声音了。至此,一件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在经历了两百年励精图治所开创的大帝国,顷刻间化为乌有。而董卓挟献帝进入长安后,兵作不休,战争频繁,也遭到了空前绝后的大浩劫。

二三年间,关中竟然很少能看到人的踪迹。关中地区经济的彻底残破是东汉末年董卓被杀之后,董卓的部将李榷、郭汜举兵入关,先是为董卓报仇,后又相互攻击,战争接连不断,关中地区重新陷入战乱,百姓逃亡,田地荒芜,致使“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赢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大汉王朝的基业就这样灭亡了。

董卓不顾百姓死活也要西迁,究竟是为何

三、洛阳在地形上的不利条件

洛阳地处豫西山区最东端一个被四面包围的谷地里面,在洛阳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除了一些关隘以外,则完全暴漏在空旷的平原地带。实际上处于一个无险可依的地理环境下,战略地位很不利于防守。

在洛阳通往豫东平原的道路上虽有著名的虎牢关,坚固的虎牢关也只有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了。但与背靠渭河平原的函谷关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洛阳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供给就成了主要问题。其补给主要依赖于豫东平原,每当洛阳发生战事,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供给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董卓不顾百姓死活也要西迁,究竟是为何

秦汉时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在荥阳旁修建了敖仓,并囤积大量的粮草作为补给。但敖仓一旦失手,随之而来的就会是毁灭性的后果。当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附近展开了生死对决,项羽在形势上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此时刘邦派出彭越在项羽的后方袭扰,致使项羽出城追击,而其手下妄动丢了敖仓,致使项羽全盘皆输,自刎于乌江边。可见,敖仓在当时对于洛阳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一旦断了粮道,战局就凶多吉少了。

四、关中地区的富庶为建都提供了便利条件

董卓迫于联军压力,欲挟持献帝西迁长安,这在朝廷内外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后汉书·董卓传》载:卓欲迁都长安,召公卿以下大议。司徒杨彪曰:“昔盘庚五迁,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晓天下之民。今海内安稳,无故移都,恐百姓惊动,麋沸蚁聚为乱。”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今徙西京,设令关东豪强敢有动者,以我强兵踧之,可使诣沧海。”

董卓不顾百姓死活也要西迁,究竟是为何

董卓想迁都长安,但遭到了杨彪等大臣们的反对,认为这样无故的迁都,势必会造成一种混乱的局面,而董卓自有他的理由:“关中是个土地肥沃、经济富庶的地方,当年秦国就是依靠关中优越的地理和经济条件灭六国自立的,如今我们要是迁都到长安立国,如果关东豪强有敢轻举妄动者,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足以对他们起到震慑的作用。”

从秦汉之际的全国形势来看,长安洛阳长久占据着国都的位置,且其所在的关中和关东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从前文所言,关中地区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地位来看都处于极其有利的地位。首先,其境内沃野千里,物产资源极其丰富,附近又濒临巴蜀农业区和西北畜牧区,经济相当发达;

董卓不顾百姓死活也要西迁,究竟是为何

其次,其四周为秦岭、北山山系及黄河所环绕,有四塞以为固;北有萧关,西南有散关,东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等,形成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特殊有利地位。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保证了秦国的发展并消灭了东方六国,完成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

而当时,长安是关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又有西汉建都的根基,选择迁都长安是非常适宜的。而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当时关东联军并没有攻击董卓,而董卓可能已经有了预见,关东联军有可能攻击他,遂有了迁都长安的打算。

董卓不顾百姓死活也要西迁,究竟是为何

五、总结

西迁的思潮终于在汉末演变成了现实,待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后,将祸水引向了关中。战争呈愈演愈烈之势,百姓流离失所,竟相互蚕食,堆积的白骨随处可见,使得长安也遭受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浩劫。

董卓死后,其部将李榷、郭汜的内部之争,使得原本残破的长安城更是雪上加霜,如履薄冰,乃至“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嬴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至曹氏掌权之时,偌大的洛阳长安城竟无一处适合于建都立业。至此,存在了两百年的东汉王朝彻底覆亡,而迁都之争无疑更进一步加快了其灭亡的步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8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仗还没有打董卓为什么就要想着如何逃跑呢
...缮,于是百姓成了这场浩劫中的最大受害者,当然百姓的死活从来都不是董卓考虑的事情。不得不承认董卓这一招十分高明,让他对手近乎绝望。关东诸侯本来就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人心不
2023-01-07 21:09:00
东汉末年最大军阀,差点让长安洛阳毁于一旦
...把洛阳及其附近二百里内将房屋烧光,鸡犬杀尽,几百万百姓驱赶进入关中,沿途死伤无数,尸横遍野。从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开始,东汉20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巍峨帝京,
2023-01-31 16:36:00
董卓死后掌权的李傕和郭汜,后来结局如何
...回家。所以攻破长安之后,凉州军团洗劫了整个长安城,百姓死伤无数。不光百姓遭殃,就连那些原本位高权重的官员,也遭了难。越有钱的官员,被抢得就越狠。一时之间,原本繁华的长安城,变
2024-04-05 16:54:00
...抉择就是:是继续留在洛阳周边,还是绕过洛阳直接攻占关中长安。面对这两种选择,当时瓦岗军实际领导人李密选择了继续留在洛阳,而放弃了进军关中的机会。他的理由是:我的部下大多是关东
2023-03-15 14:47:00
刘邦与刘秀:两位汉家皇帝都城选择的智慧与考量
...军阀而不得不做出的被动选择。刘邦在秦末战争中率先入关中消灭秦国,按照诸侯与义帝楚怀王的约定本可以在关中称王,但义帝被西楚霸王项羽所操控,项羽记恨刘邦因此只将原来秦国经济、地理
2024-04-20 13:45:00
...工作由官员们亲自动手。没办法,洛阳找不到能干活的老百姓。我觉得汉献帝这时候才真正理解老百姓的重要,没有民,他这个君什么也不是。这样的洛阳别说当首都,想生存下去都难。这事曹操看
2023-03-08 21:12:00
董卓迁都洛阳至长安,曹操兵败诸侯壁上观
...尚且胥怨,必待再三晓谕,始无异辞;今无故迁都,必致百姓惊动糜沸蚁聚,反且增忧,不如仍旧为是!”董卓驳道:“石苞室谶,曾云汉终十一帝,若非速迁,难道就此罢休么?”杨彪复说道:“
2023-02-02 13:27:00
为何说董卓是最不得人心的王霸
...军已瓦解,于是胁迫献帝迁都长安,并迫令洛阳的官吏与百姓尽数西徙长安,官吏与百姓大半都不愿迁徙。于是,董卓下令放火,把洛阳城郊所有的宫殿、衙门、居宅、商店,一律烧尽。洛阳附近二
2023-10-12 17:22:00
董卓死后段煨是什么样的下场
...郭汜等人在贾诩挑动下反攻长安。常年的战乱让段煨明白百姓之苦,他新修农田,百姓安居乐业,俨然成为西凉军的一股清流。于是华阴百姓安居乐业,家家户户丰衣足食,歌舞升平,没有后顾之忧
2023-06-20 20:5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
1日,市文旅局发布跟着《黑神话:悟空》游太原主题旅游线路,邀请游客循着“悟空”足迹,漫步晋阳山水,品味市井烟火,触摸非遗匠心
2025-11-01 18:23:00
何以中国|邂逅千年荆风楚韵 ,古城中开启文化奇幻之旅
大皖新闻讯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这座承载着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
2025-10-31 09:29:00
首都博物馆上新 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隶书源流”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10月30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主要采取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和面向会员定向邀请两种方式征稿
2025-10-31 16:4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鱼台孝贤广场楹联
(高山景行 上联:阁壮水云乡,克襄孝道明忠道 下联:德昭桑梓地,且看今贤继古贤)(紫气东来 上联:鱼龙呈变化,万顷烟波堪醉我 下联
2025-10-31 17:24:00
《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肥举行
大皖新闻讯 10月31日下午,文化学者夏冬波新著《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合肥育才书店徽州书局举行。《吴长庆家族》是研究合肥市(原庐州府)名门望族吴长庆家族(庐江鳌山吴氏家族)的一部家族史著作
2025-10-31 21:52:00
聚焦如何“提笔绘丹青” 山翁画册《墨痕》出版
继《山翁书画集》和40万字的《山翁评论文集》出版之后,著名书法家、评论家、收藏家山翁先生介绍如何“提笔绘丹青”的专著《墨痕》
2025-10-30 08:40:00
“跟着楹联游济宁 ”第十五站活动走进金乡奎星湖公园
鲁网10月30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金乡,在金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文峰塔前走一走,官学财运全都有。”光善寺塔又称文峰塔
2025-10-30 17:13:00
老有福丨他的百年“青春之歌”:百岁陈世明的信仰与传奇
福州新闻网10月29日讯(记者 朱榕 文/摄)重阳节前,福州江南水都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台江万颐养老院,探望101岁的陈世明
2025-10-29 15:14:00
每年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此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枫叶正红,形成了登高、赏秋、晒秋、赏菊、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
2025-10-29 16:57:00
寒葱岭,八十载枪声犹在耳——追寻陈翰章将军的东北抗战印记
翰章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一尊戴着红领巾的烈士雕塑静静矗立,目光如炬。这位被称为“书生战将”的烈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陈翰章
2025-10-29 18: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