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曹操为何选择定都许昌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3-08 21:1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曹操没有放弃洛阳,但彼时的洛阳一点都不繁华,而是人烟断绝的废墟。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经过长达一年的漂泊后,汉献帝终于虎口逃生回到了洛阳。八月,曹操从许昌赶到洛阳护驾。九月,汉献帝被曹操迎往许昌,并宣布迁都于此,改许昌为许都。

许昌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很低,作为都城也仅有这一次。

许昌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四周没有高山阻隔,不具备防御的天然条件。其周围也没有大的河流,水路运输也不太方便,不具备成为中心城市的先天条件。

这就怪了,曹操为何放着洛阳不用,偏偏要带着汉献帝蜗居在许昌这个不入流的地方呢?

洛阳已经是废都,恢复需要漫长的时间

当初光武刘秀定都洛阳的原因确实是这里比长安“繁华”,那时候的长安被赤眉军搞成了废墟,二选一,除了洛阳别无选择。

曹操之所以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定都,也是同样的原因,此时的洛阳跟繁华搭不上边,到处是残垣断壁,连活人都很难见到。

这一切都要拜董卓所赐。

五年前,关东联军讨董,面对联军的进逼,董卓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被关东士族集团接纳了,于是这家伙干脆就来了个釜底抽薪——迁都长安。

但从政治角度考虑,董卓这一招确实很高明,只是他的做法太缺德,为了毁掉关东集团的大本营,他竟然下令将洛阳,以及周边二百里全都毁掉。

财物抢光、宫殿民房烧光、人口除了能迁徙到关中的剩下全都杀光。

一声令下,军队立刻成了土匪。史书记载,董卓的军队甚至一路劫掠到了颍川郡,“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廷,尽为焦土……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

因此,这一次浩劫几乎将半个河南尹全毁了!

当汉献帝又回到洛阳时,虽然时间已经过了五年,但洛阳依旧是不见人烟。君臣一行窘迫到什么程度呢?史书记载,官员们被迫四处去摘野果子,挖野草,抓老鼠充饥,即便如此还是饿死了一千多人。

虽然汉献帝向周边各州郡发出了求救令,但几乎无人响应。饥饿之下,士兵们常常因为口粮发生火拼杀人的事。

“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

皇宫已经被彻底焚毁了,汉献帝当时只能居住在张让的宅子里,修缮工作由官员们亲自动手。没办法,洛阳找不到能干活的老百姓。

我觉得汉献帝这时候才真正理解老百姓的重要,没有民,他这个君什么也不是。

这样的洛阳别说当首都,想生存下去都难。

这事曹操看得很明白,哪怕他竭尽全力给洛阳运输物资,也无法支撑一个朝廷中枢系统。

迁都是唯一的选择,但这话不能由曹操说,否则很容易被人攻击为“挟持天子”。好在有人替曹操说出来了,此人就是董昭。

董昭原是袁绍的谋士,可惜袁绍有眼不识泰山,董昭便改换门庭投靠了张扬,并随同张扬一起护送汉献帝东迁。

董昭很有眼光,他早就预料曹操一定会打败袁绍,于是尚在长安时,他就劝张扬结交曹操,同时也为自己加盟曹操奠定了基础。

曹操到洛阳后,董昭单独拜见了曹操,向他提出了迁都许昌的建议。曹操正中下怀,于是由董昭出面周旋,说服了汉献帝以及大臣们。

可以说,曹操能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目标,董昭就是临门一脚的那个人。

许昌地处曹操的势力范围中心,安全性高

既然洛阳注定不能当首都了,迁到许昌有那么麻烦吗?需要兜那么大圈子吗?

我们分析这些事觉得理所当然,是因为过滤掉了所有的干扰因素下,其实当时的形势很复杂。比如袁绍那时候也动了迎汉献帝的心思,即便他不想迎,也绝不希望汉献帝落到曹操手上。

再比如护送汉献帝一路到洛阳的杨奉,他就反对迁都许昌,而且手上有兵还有粮。如果他要动粗,曹操还真不好办。

可是反过来说,正因为形势复杂,曹操将汉献帝裹挟到许昌的必要性才更强烈,洛阳太不安全了,汉献帝随时可能被别人抢走!

许昌就安全吗?当然,那里是曹操的大本营。

自从关东联军解散后,曹操回乡募兵,长期在陈郡、汝南、颍川一带打黄巾军。后来又在鲍信的帮助下将势力范围扩充到兖州,并建立了一支30万精锐的“青州兵”。

许昌虽然不够“气派”,但它处于曹操势力范围的腹心地带,绝对安全,汉献帝在这里谁也夺不走,除非曹操输光家底。

另外,许昌离洛阳不算远,三百多里,将来要是还都洛阳也不费事。这等于向天下人释放了一个暗号:东汉帝国依然存在,许昌只是皇帝的暂住地。

许昌只是权宜之地,还都洛阳是早晚的事

尽管曹操以许昌为中心,推行了屯垦政策,以增加粮食的供应量,但许昌其实并非曹操长期的安身立命之所。

因此,当他打败袁绍后,就立刻兴建邺城,将它变成了当时的政治中心,而许昌虽然名为都城,却只保留少量的官署。

这个举动很清晰地表明了曹操的态度,当初选择许昌纯属权宜之计。

问题是,曹操为何兴建邺城,也不愿意把有限的资源投在洛阳呢?

其实这个理由也很简单,第一个原因是时间太短,曹操占领河北是建安九年的事,距离迁都许昌才八年,这么短的时间,洛阳的元气尚不足以恢复。

第二个原因是洛阳与关中太近,当时曹操还没精力对付盘踞在关中的势力,仓促回到洛阳会影响整个战略布局。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时间抹平洛阳的伤痕,这个地方具备先天的优势,水陆交通便利,经济活力强,当人口恢复到一定程度再去兴建就是事半而功倍。

曹操去世后,曹丕立刻将都城从许昌迁回了洛阳,并在这里接受了汉献帝的禅位。这表明,曹氏父子早就对洛阳形成了共识。

从建安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许昌过了25年的帝都瘾,也完成了从东汉到曹魏过渡的历史使命,终于光荣退休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8 23: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是董昭首先向曹操提议,将朝廷迁都至许县的吗?
说“向曹操第一个建议将汉献帝迁徙至许都的人是董昭”,明显是没看《荀彧传》。《三国志·荀彧传》:建安元年(196年),太祖击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雒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
2022-12-19 13:25:00
曹操为什么放弃了繁华的旧都洛阳,而选择定都小小的许昌?
...曹操定都洛阳,遇到勇猛之士,趁机偷袭进攻洛阳且劫走汉献帝,那么曹操所有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为了避免自己的心血功亏一篑,曹操放弃了将洛阳定为都城的想法,转而选择许昌。与此同时,
2023-08-31 18:03:00
曹操迎接天子汉献帝后,为什么将都城迁往许昌?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洛阳残破”为由,强迫献帝及文武百官迁都于许昌,即许都。迁都许昌,原因真在于“洛阳破败”吗?非也。洛阳,虽因董卓的一把大火,昔日繁华付
2023-02-19 22:43:00
三国时期有哪些人提出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茅庐之后,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而曹操是在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189年董卓进入洛阳,为了争夺权力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公元190年关东
2023-07-03 22:33:00
《三国演义》中曹操手下17个谋臣,4个是袁绍军中“叛徒”
...的战略谋划,如以兖州为基地、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迎汉献帝往许都、开玄武湖练水军等等,立有大功。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是荀彧劝说他终下决心抗袁。在战斗进行
2023-06-21 05:10:00
献帝百官至洛阳,曹操护驾入许昌
...剿黄巾余党;斩贼目黄邵,收降贼党何义、何曼,回军驻许昌,接到洛阳诏使,得袭侯爵,尚不过循例拜命,无甚惬意。过了数日,又接得董承来书,邀令速诣洛阳,方喜如所望;即日引兵起程,与
2023-02-12 11:10:00
西汉与东汉的首都变迁:从洛阳到长安,再到许昌
...东汉于公元25年建立,定都洛阳,后董卓乱政,董卓挟持汉献帝于公元190年迁都长安,后公元196年,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秦末天下大乱,刘邦趁机迅速做大,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
2023-11-07 18:05:00
曹操定都许昌,为什么放弃繁华的洛阳?
...之后,才重建洛阳,并迁都于此的。也就是说,曹操掌握汉献帝的时候,洛阳基本是一片废墟。谁会把都城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呢?尤其是天下未定、四处狼烟的时候。当初周平王东迁,不就是因为
2023-02-03 19:28:00
刘邦与刘秀:两位汉家皇帝都城选择的智慧与考量
...政,当地方军阀董卓进京以后废少帝、改立陈留王,是为汉献帝。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遭到诸侯共同讨伐,乱世时期洛阳天下之中、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又成为劣势,在军事失利后董卓决定携汉献帝
2024-04-20 13:4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