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编者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为了坚持学业,为国家保留人才,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全体师生踏上西迁办学的历程。1939年,竺可桢校长到遵义、湄潭实地考察后,决定将浙大迁到遵义、湄潭继续办学,在此开启长达7年的办学生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采访多名浙大西迁后代,聆听他们的讲述,他们先辈的故事不仅关乎家族往事,更是一所大学、一个国家在烽火中坚韧求存的缩影。
吴江新与贵州的联结,源于一段他并未亲历却无比熟悉的家族历史。吴江新的祖父吴耕民是中国近代园艺学的奠基人之一,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先后在浙江大学、广西大学等多所高校创办园艺系。
1939年,浙大三迁至广西宜山办学,祖父吴耕民在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邀请下,重新回到浙大教学,并带着全家一路西行,最终落脚贵州湄潭。
“我父亲和伯伯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贵州度过的。”吴江新说,他们在湄潭读浙大附中,后来考入浙大,直到1946年学校回迁杭州才离开。贵州,因此成为父辈成长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而对吴江新来说,贵州最初只是父辈口中的地名和片段往事。他1957年生于杭州,小时候,偶尔会听家里老人谈起在湄潭的教学时光、湄江边学游泳的旧事,还有竺可桢校长把游泳设为必修课的规定,“游不过不给毕业,既锻炼身体,也是乱世中的生存技能。”
2018年,吴江新第一次来到湄潭。他带着父亲拍摄的老照片,走过文庙旧址、永兴教室,还在曾被称为浙大“天然游泳池”的湄江边站了许久。“站在这些地方,才真正理解了父辈口中的往事并非抽象的故事,而是一段段具体而坚韧的岁月。”吴江新说。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浙江大学永兴分校教授住所。
如今,吴江新是一名常年与历史打交道的中医医生,但他更看重的是历史中人的精神。“西迁不仅仅是一场逃难,更是一种文明火种的存续。正是因为有一路上各地人民的支持,以及那些‘贵人’相助,浙大才能走下去。”
谈起西迁精神对当下的意义,吴江新认为并非要重复过去的艰苦,而是学习那种在动荡中恪守本职、用专业报国的态度。“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责任,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对知识的尊重,对家国的担当。”
这几年,吴江新也多次往返贵州,他目睹湄潭对浙大旧址的保护越来越完善,永兴的学生宿舍也修葺如旧。一些老建筑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破碎的街巷逐渐连贯成清晰的历史图谱。他偶尔会想,如果祖父和父亲再回到这里,或许会感到欣慰。
“记忆是有温度的,但也会随时间淡去。”吴江新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让这些故事被遗忘。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愿意走一走这些老路,那段历史就依然活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视频/吴蔚 赵珊珊
编辑/黄若佩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3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