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时代追潮人
全国1342万
浙江39.6万考生参加
本报记者 潘海松 董旭明 摄
如果要给高考生取个共同的名字,那么“时代追潮人”再适合不过。
每年此时,全中国最有活力、最有激情、最有斗志、最具才情的年轻人,都聚集在了高考考场里,恣意挥洒才情,为自己、为家人、为国家尽力一搏,将寒窗苦读12年积累下来的学识与梦想,付诸笔端,誓将未来人生掌握手中。
今年,全国有1342万、浙江有39.6万的考生,正坐于考场上。
是的,万众瞩目。
此时,无论是否家有考生,大家都会把它作为一件特别的事对待:志愿者守候、静音标志树立、交通保障到位……还有网民们的线上加油、讨论与等待。路过那些挂着高考考点横幅的校门时,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想:哦,今天是高考日啊。然后,音量不自觉地降下,脚步悄悄地加快。
每一个人,都对参加这场人生大考的考生们,释放着善意,寄予着殷殷希望。这种善意,既是学校对于学子的期待,也是家庭对孩子的厚望,更是社会与国家对未来的期许。
在这场需要勇气与进取精神的考试中,每一个参加者,都是勇敢的追潮人,他们追随着时代的步伐,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国家与民族复兴的梦想而拼搏。
他们在追一场潮,关于理想的潮。
我想学人工智能、我想当医生、我想走出大山、我想……任何梦想,都值得全力争取、奋勇向前。
1977年起恢复的高考,被形容为“梦想照耀中国”。对个人而言,它让学子有机会通过高考,改变个人命运。它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渠道和可能,也提供了实现理想的路径。学子们第一次通过这样的方式接触社会,走向社会。
在“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今天,高考不再是独木桥,不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它仍然提供了走向成功的一种方式。
这两天网上有个高赞视频。一位浙江大学的女生,在被拦访问“高考可以让人走出贫困么”时回答:我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
正如“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寄语丽江华坪女高考生们所说的那样:勇敢一点往前冲,走出这些沟壑。“之后再带着科学技术知识返回来,让我们这片山山水水更美更壮丽”。
理想,就在前方。每一个追逐理想的人,都值得被善待。成功的路,不只有18岁时的这一场高考。只要有一颗进取及不认输的心,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高考精神的精髓所在。
他们在追一场潮,关于国家未来的潮。
相较于个人与家庭,这更是一场举国取士、为国选才的重要考试。
没有哪个国家,像华夏一样,如此求贤若渴。因为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需要很多的人才来建设。
没有哪个国家,如我们般重视高考,因为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有着深厚的人才认知观。对于人才的渴求,纵贯古今。
恢复高考至今的47年间,高考制度曾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每一种方式变更的背后,都意味着对时代、形势的适应。无论它曾被人们怎样地讨论与评论,始终没变的宗旨是公平竞争,始终没变的本质是为国选才。中国社会便是在这样一场场的考试中,选出了优秀人才,来推动社会进步。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他们让东方大国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和精气神。
这是我们国家之幸,有了这样的一场大考,后备人才得以绵延。它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让国家具备更多的人才生力军,从拥有人口红利转向同时拥有科技、人才红利。
这就是为什么,每年6月的这几天,这般令人关注的原因。这是国家之选,也是时代之选。
昨天,考点门前,一对爸爸妈妈带着妹妹来为大女儿送考。女孩摸摸妹妹的脑袋,微微一笑,转身走向校门。眼里有光,人生有憧憬。有理想、有追求、有生活,真好。
人生一战,人生一站。
本报记者 郭闻
2~6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8 09: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