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感受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08 09:04: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感受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读纪实文学作品集《愿将此生长报国》

王国平

感受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愿将此生长报国》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集,共收录5位作者的5篇作品。该书聚焦获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院士群体,展现他们的人生经历、事业成就、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读此书,仿佛上了一堂又一堂带有科普性质的“专业课”、蕴含哲理意味的“人生课”、具有引领作用的“思政课”。

书中的5位院士,分别是植物病理学专家朱有勇、雷达专家刘永坦、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炼油工程技术专家陈俊武和核动力专家彭士禄。从身份看,5位传主是“时代楷模”,是院士,这是“形”的部分。而他们情之所牵,心中所向,都浓缩在书名的“报国”二字上,这是“神”的范畴,是人物形象的本质属性。也可以说,他们都在创造着、实践着“科学家精神”。

全书厚植家国情怀。5位主人公都是在“时”与“势”遭遇巨大困境的背景下,自觉将人生目标和生命追求,与民族、国家、时代紧密关联起来。比如,刘永坦出生于1936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难之时。他是在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轰炸声中成长的。所见所闻所感,让他立下“做一个有担当的中国人”的誓言。卢永根1930年出生于香港,逃难中的饥饿感坚定了他日后投身农业、扑向大地的决心。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强大而深沉的信念感,以果敢和不屈直面困难、迎接风浪,又能甘坐冷板凳、潜心研究,力求“知行合一”,不断锤炼“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品格。

知人论世是该书的一大写作特点,几位作者有意或无意突出“父亲”角色,强调“血缘”和“地缘”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陈俊武学习英语碰到困难,失声痛哭不肯上学,父亲递来一条毛巾,让他擦干眼泪,进而严肃告诫说:“人生就是要遇到无数难题,害怕退缩必将一事无成。”“赤脚少年”朱有勇下地干活,看到父亲辛勤劳作却时常遇到作物歉收,遂有了长大给土豆“治病”的念头。卢永根的父亲将“身劳苦学”“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的家训赠送给孩子。刘永坦的父亲跟他有一次正式谈话,沉痛诉说当时国家正在蒙受的劫难,期待他能“为国家干点正事”。彭士禄是中共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之子,他4岁时,父亲英勇就义。但在彭士禄的成长经历中,父亲始终是不在场的在场。彭湃写下的“愿消天下苍生苦”的诗句,时常在彭士禄心中激荡。5位传主在父亲注视和期许的“目光”下长大成人,他们后来也成为父亲,接过赓续优良家风的接力棒。从美学象征上说,“父亲”是传统的象征,也是力量的象征。鲁迅先生1919年写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声“诘问”响彻百余年,时时引发世人思考。《愿将此生长报国》以传记形式,不经意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应。

《愿将此生长报国》书写了“一类人”,突出了科学家的“共性”,同时也呈现出他们丰富而饱满的“个性”。几位作者不约而同从传主名字入手,来捕捉他们的个性。朱有勇在开拓事业的道路上“有勇”的一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卢永根名字里的“根”,关联他与祖国的土地紧紧相连。写彭士禄则通过对照的写法展现出“科学大师”和“邻家大爷”在一个人身上如何“和谐共存”。

“共性”和“个性”的交融,使《愿将此生长报国》成为一本了解科学家精神与情感世界的书,它也是一本有价值、有风格、有营养的书。

(作者系光明日报高级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8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小草寄大爱
... 》( 2024年11月22日 第 12 版)作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农林科学家,林占熺在菌草技术发明创造方面的突出事迹与杰出贡献,经过文艺作品的传播被人们日益熟知。这其中有钟兆
2024-11-22 04:43:00
驰骋数学五十载  几何人生报家国(科技名家笔谈)
...为国家多做点事。我一直铭记于心并倾力而为。作为华人科学家,我40多年来矢志不渝推进中国科学尤其是数学迈向世界前沿。为此,我充分利用自己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汇聚国际高端学术资源,
2023-01-09 03:31:00
...深沉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忱,更彰显了一位科学家的担当和责任。
2024-06-25 05:58:00
...续支持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他用科学大师拳拳之心中探寻科学家精神的根与魂,在人生的大书上写满“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就是因为
2024-06-28 09:52:00
...、优选方法、涵养学风中推动青年学生成长,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能工巧匠,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创新,意味着要走新路、干新事。开放包容、宽松自由的环境对于创新者
2024-05-26 02:56:00
培养英才  求真报国
...展能够赶上发达国家,到85岁时能够跻身世界前列。”“家国兴荣一任重,算筹玄妙自功高。廉颇老矣丹心在,愿请长缨助战鏖。”从成为数学大家,到为本土培养新一代中国领军学者,丘成桐作
2024-09-27 17:03:00
...大量转发点赞这些毕业典礼,就是因为从中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后辈的关爱之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比如,在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周琪
2023-07-05 07:05:00
吉师风范丨李玉:蘑菇院士的家国情怀
...理学家,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以战略科学家的胸怀眼光,在国际上构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菌物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他以科技推动中国食用菌年产量
2024-09-12 16:06:00
...使命。“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两弹一星”科学家,“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西迁人”,“我是民,也是兵,身为民要守护家园,作为兵要保卫祖国”的王继才
2023-01-05 09:4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