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644年4月,吴三桂将山海关交给李自成的部将唐通驻守,他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率所部由山海关入京“朝见新主”。但当他抵达永平以西的沙河驿时,却突然改变主意勒转马头疾返山海关,然后挥军直扑关城打败毫无戒备的唐通,重新夺占战略要冲山海关。
闪降闪叛之后的吴三桂,再次站到了清军和李自成军的夹缝之中。就算他有天大的野心,就算他原有镇兵加上招纳唐通降兵以及新募兵已经总计有60000多兵力,但仍然远不足以确保他能凭借山海关一隅之地独善其身,他仍然必须首先考虑生存问题。
清初“三藩问题”的形成
1644年四五月间的各方势力,是从北到南一字排开的,居于最北边的清军兵锋指向山海关,然后是手握六万大军的吴三桂局促在山海关的一隅之地,山海关向南是入主京城的李自成军,江淮向南是尚未成为主战场的南明。
这种谁都不占有绝对地利的势力格局,注定了谁都不能独善其身,短暂的对峙可能出现,但长久鼎立的局面绝难维持。清军是要入关的,要想顺利南下,找吴三桂合作是唯一的捷径。而吴三桂要想生存下来,不投靠李自成军,就只剩投靠清军。
最先给吴三桂出主意的是他的军师方献廷,方献廷说:“李自成大军必来取关,孤军难胜,莫若请北兵进关,共歼李贼,事成则重酬之”。所谓北兵就是指清军,这个说法相当委婉——请兵灭贼。当时,李自成已亲率十万大军出齐化门直奔山海关,形势不容吴三桂再多做扭捏,他随即写了一封信派人北上去接洽清摄政王多尔衮。
吴三桂在信中说:“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而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而乱臣贼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唯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这是一个太过理想化的借兵灭贼计划,给清军安排的进军路线是取道喜峰口、墙子岭,绕道入塞从李自成军的侧后发动攻击,显然是不希望对方染指自己对战略重地山海关的掌控。而“裂地以酬”四个字,则等同是事成之后平分天下。以至于有人把吴三桂的请兵灭贼和最后的反清称帝,说成是吴三桂既未降清也未复明,但无论他内心真实想法是什么,他降清的事实都是无可否认的。
多尔衮读完吴三桂的信,应该是要笑的,既为吴三桂与李自成决裂而笑,也为吴三桂的天真想法而笑,他给吴三桂回信说:“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河山之永也”。在此之前,多尔衮原本按照范文程、洪承畴的建议,率清军绕路赶往蓟州、密云一带,打算从那里入塞与李自成军决战。但此时已经没有再去草原上喝风沙、绕远路的必要了,他亲率清军改变路线径直向山海关奔去。
在清军赶到山海关附近时,吴三桂在李自成的强大攻势下已经难以支撑。多尔衮见状并没有马上去帮忙,而是命令清军“驻营于欢喜岭,高张旗帜,休息士卒”,而支持不住的吴三桂则先后派八九拨使者去请清军出战,但一次也没有请动,最后吴三桂不得不亲自突围驰往清营求助。
从明朝京城陷落到吴三桂迎清军入关,中间只有一个月零几天的时间,内外形势发展之快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吴三桂的所有如意算盘都没有打成。在消灭李自成军主力后,清廷曾一度调他出关镇守锦州,这用意也是没谁了。若非关内抗清义军又闹出声势,吴三桂估计永世会被摁在清廷的龙兴之地。
1659年,清平西王吴三桂率军攻下云南,清廷委其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成为总管西南一切军民事务的诸侯王。在此前后,靖南王耿继茂、平南王尚可喜也相继在福建和广东开藩设府,各自成为镇守一方的诸侯王。
清初“三藩问题”的激化
在镇,压农民军和追杀南明残余势力的过程中,三藩日益壮大成为当时清廷中举足轻重的地方势力,而吴三桂则最终成为了分裂清朝统一的三藩之首。
清初三藩事实上的割据独立有着三大方面的显著体现。首先是财政上的独立,虽然清初有“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的说法,但这并不表明三藩在财政上必须依赖清廷,事实上他们每个人都非常生财有道,而清廷户部无权也无法向他们查账。
比如,吴三桂强占沐氏的700顷庄田以及大量圈占民田和卫所公田作为藩庄,又广征关市以税收敛财,还榷盐井搞垄断专营、开矿鼓铸自行铸造钱币,并与周边开展茶马贸易、药材贸易和向商人放贷,种种生财门路无所不用其极。福建和广东的耿、尚两家也同样是占屋圈地、经商括财、强征市税。耿精忠在福建纵令下属夺农商之业,“苛派夫役,勒索银米”。尚可喜在广东私市私税,又令属下私充盐商,并通过广州对外通商,每年获利达数百万两白银,他们都完全可以在财政上做到独立。
其次是治权上的独立,吴三桂“所辖文武将吏,选用自擅,各省员缺,时亦承制除授,谓之‘西选’”,在其封地范围内的政务全由他们自己说了算。而且吴三桂不仅依仗其选任官吏的权力在云、贵、川任命自己的人,还与清廷吏兵二部争抢陕、甘等地文武官缺的任命,以至于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的说法。特别是吴三桂的部将王辅臣、李本深、吴之茂、吴得功、刘之复等十多人在多地任提督、总兵等重要职位,所以当时又有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的说法。
第三个方面的独立,是他们在军事上的完全独立。“三藩”兵丁多达十数万,这支庞大的武装力量自成一体,拥有独立的指挥系统,而当时清廷八旗军的兵力不过只有二十万左右,兵力优势并不突出。不仅如此,顺治年间平定云贵后参与作战的八旗军在战后全都撤回了北方,清廷在“三藩”的地盘上基本是没有军事存在的。
此种局面的存在是清廷必然不能接受的,等到天下无事、一派升平的时候,任何一位皇帝都会要把国家大权,全部拢到以他为主的一条线上去。当时康熙虽然还很年轻,但这样的心思已经很重了,他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
康熙二年(1663年)收回吴三桂的“大将军印”,康熙五年(1666年)限制吴三桂的“西选之权”,康熙六年(1667年)又解除了吴三桂总管滇黔两省事务的特权,并调派强硬派官员甘文焜、朱国治到云南任督抚,与吴三桂展开周旋,双方的关系自此之后日益激化。
清初“三藩问题”的解决
曾有人评价说,康熙平定“三藩”是“改朝换代的例行节目”,而这个节目追求的目的就是实现国家统一。虽然清朝已经在形式上取代了明朝,但只要“三藩”的割据独立一日不消除,清朝就一日不具备明朝的那种大一统王朝地位,明清鼎革的朝代更替就不算真正完成,这就是存在于清廷与三藩之间的根本性矛盾。
但也应该看到的是,康熙解决三藩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家的统一,而并不必然要解决掉吴、耿、尚三个家族。可是问题的难点也正在于此,吴三桂等人的眼光格局很可能并没有这么大,他们不愿意相信清廷削藩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而更愿意相信清廷是为了跟他们争权力、抢地盘,他们不愿意放弃权势爵位与荣华富贵,也更惶恐于削藩后身家性命的安危。
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三藩中最先想要和平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尚可喜。尚可喜很早就有引退的打算,在顺治年间广东收复之后就曾请求北归辽东。而且为了向清廷表明心迹,他很早就将长子尚之信遣送入京。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意识到三藩问题的严重性,他为了保全家族向清廷请求留长子尚之信镇粤嗣封,自己带家族其余人等迁回辽东海城。
但康熙这时候有些急进了,也是尚之信在京期间骄纵跋扈留下了很坏的印象,康熙决定不再等待,顺势批准了尚可喜的请求,并要求尚之信不必留粤嗣封,尚家一个不留全族迁回辽东。康熙这个做法多少是有些过头的,但年近七旬的尚可喜平静地接受了命令,他带领全族收拾家当、打点行装准备回老家,但就在行程日期都已经报告给清廷的时候,吴三桂起兵了,最有希望的第一个和平削藩被打断了。
这种情况下,康熙会怎么对待尚可喜呢?会催促他提前上路吗?康熙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命令尚可喜暂停迁返留镇广东。此后三年间,尚可喜坚持效忠清廷,坐镇广东牵制十余万叛军无法全心北上,对最终平叛是有很大贡献的。所以“三藩之乱”的表述并不准确,康熙和平削藩的策略在尚可喜身上是可以成功的,真正叛乱的是另外两藩。
另外两藩如果也能接受和平削藩的安排,带着家产回到辽东安享富贵,也算是免天下兵戈之灾,为国家统一做了贡献,康熙完全有理由、有度量让他们平安终老。比如,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是建宁公主的驸马,他在削藩后虽然做不成王爷,但依然会有官有爵得享富贵。而且从平定“三藩”后康熙的善后处理来看,除了耿精忠和尚之信被处死外,耿、尚两家其他人并未有性命之忧。
吴三桂大概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但是他有心无力也无此才德,靖南王耿精忠也只算是一个愚蠢的追随者。虽然吴三桂及其响应者的兵力一度达到四五十万人,但两藩之乱的败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首先从战略上讲,吴三桂只想着占据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没有越江北上的坚定决心。甚至妄想以叛乱初起时的有利局面,迫使康熙跟他和谈以便平分天下。这种志短的举动,除了给对手增添信心外,就只剩贻误战略时机了。
其次从道义上讲,吴三桂不发难于明裔犹存之日,而独抗命于清廷已定之时,明确无误地表明他的祸乱举动实在是因为“怀‘藏弓烹狗’之虑,深‘市权固位’之念”,说白了就是纯粹为了私心、私利、私念。私到什么程度呢?私到连他身在京城的长子性命安危都不顾。
最后从大势上讲,当时人心思定已是主流,所以绿营兵能够成为康熙平叛的主力,吴三桂逆统一之大势的举动得不到广泛的接受。最终他和他的后人们的覆亡路径,几乎和南明朝廷是一样一样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3 06: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