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用好学科交叉“催化剂”:理念、模式与机制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3-06-20 05:3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张晓报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对于高校而言,要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学科交叉融合无疑是必须要用好的“催化剂”。但要用好这个“催化剂”,还要在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和育人机制上下很大功夫。

跨学科育人应有系统性认识

跨学科育人理念是跨学科育人的先导、灵魂和根本性指导思想,对总体布局具有决定性影响。总体来看,它可归结为对跨学科育人是什么、为了什么和怎么办等三个问题的认识,而树立跨学科育人理念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跨学科育人是什么?跨学科育人是超越单一学科边界的人才培养活动,是对专业教育模式的超越而不是全盘否定。它与交叉学科关系密切,但并不限于基于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活动,而是利用高校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在学科交叉上做足文章。

严格而言,交叉学科是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的新学科,具有静态性质,而学科交叉强调的是传统“学科”间的“交叉”,是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活动的一种属性。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意味着学科交叉以及相关活动的无限可能。

如果将跨学科育人单纯理解为建基于交叉学科的活动,将会大大窄化其范围。从目标而言,跨学科育人既包括培养在某一跨学科领域具有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跨学科人才,也包括培养所有学生一定的跨学科素养。

跨学科育人为了什么?在社会层面,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与挑战性要求高校培养掌握多学科工具、能理解并解决问题的人才;在个体层面,目前按专业招生与培养的制度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兴趣有较大限制;在科学发展层面,交叉学科或领域不断涌现,需要在高校中以某种形式将其制度化并进一步发展。

跨学科育人怎么办?跨学科的基本含义为涉及两个或以上的学科或领域。从其涉及的对象——学科的整合程度来看,跨学科又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其一是综合式的,即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对比,并通过整合加以改变,这种知识的整合或综合被视为跨学科的根本特点;其二是添加式的多学科,即学科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往往缺乏相互作用。尽管它的整合程度相对较低,但对学生形成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多学科的思维方式、促进跨学科研究方向与新知识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

交叉学科与学科交叉应相互结合

推进跨学科育人,必须以具体模式为实施载体和操作路径。根据笔者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其主要借助于课程、专业和学位三个教育教学要素进行组织,而建立在各要素基础上的具体形式又包括两种组织方式。

一是独立方式,即要素本身就是跨学科的,具体形式包括跨学科课程、跨学科专业和跨学科学位。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不仅有“艺术、科学与技术”等大量的跨学科课程,还设有环境、神经科学、组织研究、国际研究等跨学科项目和专业以及跨学科性质的“通识学士学位”。

二是组合方式,即要素本身并非是跨学科的,但通过要素的组合造成了跨学科的结果,具体形式包括课程的跨学科组合、专业的跨学科组合和学位的跨学科组合。仍以密歇根大学为例,其分布必修式的通识教育要求体现了课程体系的跨学科,双主修、主辅修是专业的跨学科组合形式,而联合学位、双学位、第二学位则是学位的跨学科组合形式。这两种方式分别对应上文跨学科的综合式与添加式两种类型。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需要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方面,在相对成熟的交叉学科基础上建设跨学科课程、跨学科专业与跨学科学位。所谓相对成熟,是指通过在学科交叉前沿地带的长期探索与研究,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概念、研究方法或范式,以及相对成型的知识体系,这无疑为跨学科的课程、专业以及学位建设打下了学科基础。

首先,从高校内外相对成熟的交叉学科中精心选择内容,建设跨学科课程,为学生综合不同的思想与视角、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提供机会。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早在本世纪初就开设了“综合科学”课程,它以整合方式涵盖了多个学科的核心内容,对有志于选择科学或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多领域打好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充分了解知识或学科、社会、学生等多元主体的需求,并将其作为新兴跨学科专业与跨学科学位的生长点。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科交叉提供的无限可能,推进课程、专业和学位的跨学科组合。

首先要以通识课程与选修课程为抓手,推进课程结构的跨学科化,既要优化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突出其“通识性”,也要提升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选择的空间。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高校的选修课比例大致在50%左右,这给学生探索其他学科或领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其次要通过建构开放式的双主修、主辅修、双学位制度,推进专业或学位的跨学科组合。

所谓开放,即从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角度出发,将第二主修、辅修、第二学位等跨学科修读方式与高校现有的主修专业、主修学位相互打通,而不是单独成为一个系统。

换言之,某个主修专业可以是主修其他专业学生的辅修专业,也可以作为双学位所要求的另一个主修专业,而不是另行设置。这不仅节省了很多资源和精力,更能丰富学生的选择。

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经验看,双主修与双学位涉及的两个主修和两个学位一般并非由学校所指定。学校只要求两个学位的名称不能相同或两个学位要分属于不同院系,学生在此要求之下可以自由选择。

综合完善跨学科育人机制

由于跨学科育人涉及两个及以上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因此在机制上有特殊要求。比如,如果学科与专业配置资源不能做到共享,跨学科育人就难以组织起基本的课程、师资以及仪器、设备等资源,跨学科选修课程、双主修与主辅修、双学位与联合学位随之也组织不起来。

因此,教育部等三部委在2018年制定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不仅提出“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而且要“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

从现状来看,我国高校要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健全与跨学科育人模式相适应的机制。

一是设置专门的组织与协调机构,为跨学科育人提供组织归属和行政支持。在这方面,高校应根据经济与社会需要、学生的跨学科学习需求,以及本校交叉学科发展需要与成效等,设置跨学科院系与研究中心。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目前在14所学院的近100个学系外,还设有大量的研究中心(所)、实验室和项目,其中跨学科研究机构就有100多个。

此外,由于学科型组织和职能部门往往各自为政,高校需要建立跨学科育人的负责机构或协调机构,进行全校跨学科育人相关事务的统筹。例如,哈佛大学2007年专门成立了“哈佛科学与工程委员会”,用以指导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同时设立了学科交叉种子基金,按年度资助跨学科研究和教学活动。

二是建立课程共享机制,为跨学科组合课程提供前提保障。建立不同院系、不同类型课程的开放制度,打破课程共享的院系壁垒和课程类型的人为界限,实现课程资源在全校范围内的统筹利用,为跨学科组织课程创造可能性。

三是建立专业共享机制,将现有专业向其他专业学生开放,以嵌入式修读的方式提供双主修、主辅修与双学位、第二学位等跨学科修读选择。例如,北京大学对于主修和双学位/辅修学生,在课程教学质量上的要求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所有选课的学生都在同一课堂,完成同样的作业和考试。

四是打破教师的院系和专业隶属,为跨学科教学与指导营造条件。推进教师从院系所有回归学校所有,从而打破学科与院系壁垒,促使教师根据跨学科教学与科研需要,在校内多个学术单位工作。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在校级层面统筹考虑教师的整体工作量,并做好跨学科成果认定和职称评聘等相关配套制度设计,从而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0 19: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学共沉淀法研发了新型氮硫共掺杂生物炭基磷酸银复合光催化剂,并尝试应用去除水中高浓度的诺氟沙星。近年来,治理新兴污染物(如水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受到全球学者的关注。光催化是去除
2024-10-16 21:32:00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需要用好学科交叉这个“催化剂”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化学家实验室,不见忙前忙后的科研人员,只有一台体型“敦实”的机器人穿梭于操作台之间,用机械手
2023-06-01 05:16:00
打造科研新标杆 培育产业“催化剂”(走进省实验室看新质生产力)
...河南日报中原纳米酶实验室打造科研新标杆 培育产业“催化剂”(走进省实验室看新质生产力)鸟瞰河南省医学科学院中原纳米酶实验室。本报资料图片时间:4月19日地点:中原医学科学城实
2024-04-21 06:38:00
“面向碳中和”——工程热化学科学前沿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其科学应用、利用d电荷密度描述因子创制介孔碳基金属催化剂、碳酸酯/草酸酯非均相催化合成技术及应用、介观动力学与催化剂设计、介孔催化材料、杂原子沸石分子筛催化低碳烷烃脱氢、基于
2023-08-15 07:56:00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学科交叉融合?这份《宣言》这样说……
...、科教融汇深化学科交叉的内涵。以人工智能赋能作为“催化剂”,汇聚多学科力量,共同聚焦产业真需求、挖掘前沿真难点,促进大学与社会、科研与服务、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紧密协同。
2023-07-05 21:50:00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到贵州大学作学术报告
...化的不对称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提出并成功实践了手性催化剂设计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发展了具有特色骨架的新型手性配体与催化剂。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4-04-30 18:03:00
...的教育。因此,要学好、讲好、用好新文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强化思政课堂教学的“穿透力”,瞄准思政课堂教育的“前瞻性”,推进高校思政课堂创新一体化发展。一、新文科赋能思政课堂
2025-04-26 06:59:00
...础研究周期显著缩短。所以我们需要牢牢把握交叉融合“催化剂”,使其渗透到基础理论突破。建议设立交叉协作基金,围绕药物靶点和新技术引领新药突破,大力发展高效绿色的化学合成与生物合
2024-02-22 03:42:00
...跨学科研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为我市不断催生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打下坚实基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筑现代化新重庆人才队伍“新优势”。新时代高等
2024-04-15 04:59: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
致敬第41个教师节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教师的时代新声
点击查看“印象教师 时代新声”专题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许文秀 通讯员杨柳、汪云凤)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这片承载交通梦想
2025-09-10 08:29:00
两校跨国携手!“荆楚工坊”揭牌仪式举行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何鹏、许文秀 通讯员张琴琴)9月8日上午,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马来西亚亚庇理工学院举行了“荆楚工坊”揭牌仪式
2025-09-10 08:29:00
致敬第41个教师节丨41位湖北生态工程职院教师的时代新声
点击查看“印象教师 时代新声”专题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何鹏、许文秀 通讯员程晓琼)深耕职教沃土,打造生态特色。在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里
2025-09-10 08:29:00
从武交院出发!湖北省职教教师物联网技术企业实践培训结业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 通讯员肖萌)近日,由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承办的2025年湖北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物联网应用技术教师企业实践培训班结业典礼举行
2025-09-10 08:30:00
郑州健康学院“低空经济发展中心”正式揭牌
2025年9月8日上午,郑州健康学院与万物科技共建的“低空经济发展中心”揭牌仪式在郑州健康学院举行。学校董事长王晨、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许颖波
2025-09-10 09:36:00
第41个教师节·时代新声丨献礼湖北建院“引路人”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何鹏 通讯员罗庆丰 实习生邓小娟)师者如光,虽微致远;师恩如海,润物无声。9月8日,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湖北建院)以“智启‘心’程 建功支点”为主题
2025-09-10 11:37:00
大众网记者 李明宇 王丽臻 东营报道为鼓励先进、倡树典型,激励广大教职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学院各项工作
2025-09-10 11:44:00
致敬教者匠心 温暖相伴前行 济南历下一幼开展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
鲁网9月10日讯秋风送爽,师韵温润。值此第41个教师节,济南市历下区第一实验幼儿园以“致敬教者匠心 温暖相伴前行”为主题
2025-09-10 15:29:00
这场报告走进中学 点燃师生爱国热情
大河网讯 近日,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郑州市第二外国语中学特别邀请郑州市上街区人民武装部上校政委马昕,为全校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励志报告
2025-09-10 17:16:00
关爱新生 健康启航丨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顺利开展2025级新生入学体检工作
金秋送爽,又逢一年开学季。为全方位守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精准掌握新生健康状况,严把入学“健康关”,9月8日,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正式拉开2025级新生入学体检工作的帷幕
2025-09-10 17:16:00
大河网讯 9月4日,信阳学院召开2025—2026学年新学期工作会议。该校理事长高云发表讲话,强调此次会议旨在为学校转型发展凝聚共识
2025-09-10 17:17:00
郑州科技学院迎新有何妙招?党员引领+多元服务来揭秘!
大河网讯 亮身份、树标杆、作表率......9月9日,郑州科技学院在迎新工作中,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025-09-10 17:17:00
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高素质工匠之师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隆重庆祝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并开启新学年
9月10日,长春职业技术学校“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高素质工匠之师 庆祝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大会暨2025-2026学年开学典礼”盛大举行
2025-09-10 18:01:00
微光映桃李 师魂照童心——东营区实验幼儿园开展2025年教师节庆祝活动
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今年的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2025-09-10 19:57:00
广饶县大王镇中心小学举行一年级家庭教育家长报告会
大众网记者 孙淑娟 通讯员 金英 东营报道为帮助一年级新生家长快速适应角色转变,掌握科学育儿方法,构建高效家校共育桥梁
2025-09-10 19: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