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闽师内迁:硝烟中树起丰碑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25 07:4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福州晚报

抗战时期搬到永安,校舍被炸仍培养出1435名毕业生

闽师内迁:硝烟中树起丰碑

闽师内迁:硝烟中树起丰碑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喊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福建省立师范学校(简称“闽师”)内迁永安。日军频频轰炸,闽师在硝烟里舌耕不辍,教泽四播。

1938年至1945年,闽师兼办多所民校,推出师范生包教制,普及义务教育;组织抗战宣传队,写标语、贴壁报,动员民众武装抗日;成立抗战剧社,演露天剧、教抗战歌曲,鼓舞民众抗日士气……

80多年过去了,闽师在困境中坚持教书育人、积极参与抗日救国的精神,是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爱国、奉献、自强、团结,将永远激励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生薪火相传、奋发前行。

闽师内迁:硝烟中树起丰碑

抗战时期,闽师迁到永安文庙办学。

内迁永安:因地制宜继续办学

闽师内迁:硝烟中树起丰碑

学生们在“抗战建国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合影。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一路烧杀抢掠,并对我国学校及学术文化机关进行摧残破坏,妄图用炮火摧毁反日文化的集散地。

1938年日寇战火烧到闽海,福州告急。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宣传教育处处长吕南勋介绍:“为延续中华民族文脉之根基,保存教育机构,1938年3月,闽师内迁永安,教学设备、图书仪器、生物标本等装箱用汽车溯闽江而上运至南平,随后改用汽车或木船经沙县运抵永安。”

闽师内迁永安城,来不及新建校舍,只有文庙(孔庙)可以安排一部分人。闽师采取特殊措施,让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分散到各个乡村去做民众工作,宣传抗日救亡。留在校内的学生则组织“晨呼队”,黎明即起,列队唱着歌曲走到街头巷尾,促进居民早点起来工作。

鲁迅好友、作家许钦文当时是闽师的国文教员,他在1993年出版的《闽师之源》一书中回忆道:“文庙的房间并不多,大殿权作礼堂,东西厢房做教室,一些偏房做师生宿舍。因陋就简,凡事将就,教学却很认真。为着救亡,意志坚定,精神是一点都不敢松懈的。到了树林里,把小黑板挂在高大的松树干上,学生席地而坐,‘鸟鸣山更幽’,松涛呼呼,大自然的教室显得格外清静,教师们清晰地讲解,学生倾耳静听。”

校舍被炸:

借用祠堂教学

闽师内迁:硝烟中树起丰碑

男生宿舍被炸后,学生在废墟中寻找可用的生活用品。

1939年5月9日,日寇轰炸永安,闽师文庙校舍被炸。

“那日上午,我们前往小山坡上课。刚到不久,就响起了预备警报,接着又响起紧急警报。刚跑进山林还没隐蔽好,东南方的天空出现敌机三架,又三架、又三架。眼看着这伙强盗在上空绕了一圈,就俯冲投弹,没过几分钟,就听到‘轰轰’的爆炸声。”1942年毕业于闽师的王焕刍在《忆母校被炸迁大湖》一文中写道。

警报解除后,传来了坏消息:学校被炸了,厨房、膳厅、教室、男生宿舍都被炸平了。“大家要立即回校,但被军事教官劝止,以防敌机重来。真是万分焦急,好难熬过。记不得是否吃过午餐,只记得《大刀进行曲》唱得很起劲。”王焕刍回忆道。

1939年5月10日,闽师迁往距永安城关20多公里的大湖乡,借用当地祠堂、庙宇、民房作为临时校舍,继续办学。

闽师把天爵公祠作膳厅,庆元公祠作图书馆,陈忠毅祠作科学馆,江王祠作医务室和农场。闽师还将璞园公祠作为女生宿舍,名“笃行斋”,门口写着“壮志追红玉,英风效木兰”的对联;把达斋公祠、振华公祠、敬轩公祠作为男生宿舍,名“尚勇斋”“立信斋”“居仁斋”。

闽师的师生们还建了一座7米高的“抗战建国阵亡将士纪念碑”,矗立在大湖乡的入口处,弘扬抗日将士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三杆教育”:

拿起笔杆枪杆锄头杆

爱国志士王秀南自1938年6月起任闽师校长,他把“愿将铁血夷倭寇,敢献头颅奠国基”作为座右铭,并印在自用的信笺上。

“在大湖乡的办学过程中,王秀南校长提出了‘三杆教育’,即拿起笔杆能写,做个有学问的学生;拿起枪杆能从戎报国,抵抗外侮;拿起锄头杆能生产劳动,自食其力。”吕南勋介绍。

在这一战时办学方针的指引下,闽师兼办了多所民校,负责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闽师还推出师范生包教制,要求每一名学生包教一两个文盲识字,收效很大。

闽师学生组织抗战宣传队,每星期轮流到附近的村子宣传抗战形势,写标语、贴壁报,动员民众武装抗日;成立抗战剧社,演露天剧、教抗战歌曲,鼓舞民众抗日士气。其中,抗战剧社在永安南门戏院公演的大型话剧《家》,受到当地群众好评。

为解决粮食问题,闽师每周安排学生上两个下午的生产劳动课,学生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种菜,每学期一个学生要上交25公斤青菜。有时食堂缺粮、缺柴,闽师就临时组织学生到外地挑米,上山砍柴。就这样,全校师生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坚持办学。

“大湖师范生的生活是清苦的,但给我们一生带来了莫大的好处。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到天南海北、穷乡僻壤,我们都能适应,不管什么困难,都能克服。”1944年毕业于闽师的叶拱枢在《忆“三杆教育”和“国民教育示范区”》一文中写道。

育才摇篮:

硝烟中1435人毕业

当时军训是闽师的必修课,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服装:男生穿草鞋,着黑色中山装,戴学生帽,扎腰带,打绑腿;女生上着士林蓝旗服,下穿黑裙。

“在大湖学习的几年里,印象很深的是军事化的生活。不仅学习过《步兵操典》中的有关章节,还学习了军礼的由来及步枪的结构和名称等。”1943年毕业于闽师的连郁文在《在大湖的军事化生活》一文中介绍,学校每天早上要举行升旗仪式,起床钟一响就要迅速穿衣、戴帽、穿袜鞋、打绑腿、扎腰带,一般要在5分钟内跑步到操场,站到自己的队列。如果迟到了,要在队伍之外立正,由考官询问原因、斥责,是很丢脸的。

叶拱枢在《忆“三杆教育”和“国民教育示范区”》一文中也写道:“考官像管士兵一样管学生,清早操练,每周还有两个下午上军事课,使大家掌握了一定的军事常识。如果真有战事逼近,我们这些学生有三分之一是可以拉得出去的。”

“从1938年到1945年的近8年时间里,闽师共有8届学生1435人毕业。”吕南勋介绍,毕业后,他们多数在福建各县市从事教育工作,有的到高等院校继续深造,有的到台湾任教或择业,也有的到东南亚国家谋生。还有的学生尚未毕业,就直奔抗日战场杀敌报国。(全文共2644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5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福建永安:主题教育进田间 助农秋收保粮安
...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黄中泉 陈燕正值秋收农忙时节,永安市大湖镇党员干部纷纷下沉田间地头,助农秋收保粮安。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大湖镇在粮食安全方面,选准“课题”、摸清“问题”、
2023-10-24 08:14:00
福建永安:科技赋能助农春耕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黄中泉 姜玉婷3月13日,永安市大湖镇新冲片水稻育秧田地里,村民们抢抓农时,正忙活着平整秧床、摆放秧盘、放置谷种。今年来,永安市通过召开春耕生产专题动员部
2024-03-14 13:54:00
福建永安:竹荪丰收 助农增收
...,正值竹荪采收时节。6月25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在福建永安市大湖镇坑源村源蔚农场里,一朵朵洁白的竹荪就像一群身着白色纱裙的“小可爱”,纷纷探头探脑,破土而出。三三两两的村民正
2023-06-26 19:26:00
开封包公祠景区:斯人已远去 独留清风在
...号“孝肃公”。千百年来,包公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丰碑。开封府内有一块石碑,叫做《开封府题名记》。记录了北宋开封府183位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等列于其上
2023-10-06 21:49:00
一次访查,助失散28年兄弟团圆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本报永安记者站 魏兴谷 通讯员 唐世清“我终于回家了!”“我们总算团聚了!”9月29日,正值中秋佳节,江西九江修水县大湖村一户人家失散28年的亲人终于团聚,久
2023-10-13 02:13:00
红色印记·其时有我|烽火海阳:地雷战铸就的红色丰碑
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郑昕桥在山东省烟台市的角落,有一片英雄辈出的红色热土——海阳市,这里便是“地雷战”的故乡。地雷战纪念馆内雕塑。人民网 郑昕桥摄。自革命烽火燃起之初,海阳
2024-09-11 13:30:00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7月13日,永安交警大队事故中队民警陆昕宇上正班,当天事故多,小陆忙得马不停蹄,17时许又接到报警:豪门御景6号楼路边闽G16XXG号小车12日被刮,肇事车逃之
2023-07-21 02:38:00
本文转自:法治网11月2日,福建省永安市人民法院机关党委开展“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收获该院认领认种的稻田产米1682斤。今年以来,永安法院机关党委充分发挥党建作用,与大湖镇百叶
2023-11-07 16:46:00
这一刻,他等了28年
...)近日,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携带着失散多年的兄弟来到永安市公安局治安大队,将一面写有“心系百姓,大爱寻亲”的锦旗送到民警手中,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花甲老人将锦旗送到民警手中。这面
2023-09-27 17:5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