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接到消费者反馈有关经营者利用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务涉嫌误导消费的行为。(1月10日《工人日报》)
“积分抵扣+补差价”就能够低价买名牌商品?这样的“好事”不免令人心动。近日,消费者李女士差点就“入坑”了。据报道,1月2日,李女士收到一条积分即将到期的短信,告诉她需尽快打开链接兑换商品,否则积分就会在1月3日清零。打开链接后,李女士发现里面有多种知名商品,好在选完商品、准备付差价前打了10086进行核实,及时发现该活动并非官方活动,最终躲过了骗局。
现实中,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但又有多少人跟李女士一样幸运地躲过骗局?这年头,消费积分已经成为商家的常规操作,且多有一定使用条件和时效。正因如此,生活中不少人虽手拿各类积分,但真正派上用场的并不多。积分抵扣式骗局正是瞅准了这一痛点,利用消费者不忍浪费消费积分、期待品牌让利优惠等心理布下消费陷阱。当你以为“馅饼”砸中了你,殊不知你早已掉进他人的陷阱:打着福利优惠的幌子,实际上一些积分兑换商城中的部分商品是假冒产品,还有部分品牌产品属于库存积压多年的产品。而一些消费者没能躲过精心“算计”,最终“失分又蚀财”。
消费套路花样翻新,积分抵扣式骗局尤需当心。一方面,这种“积分抵扣+补差价”的兑换形式,更容易给人“买到就是赚到”的消费暗示,让人误认为自己是被选中的“幸运儿”。另一方面,因为有积分作为兑换基础,“补差价”的数额往往远低于商品价格,更容易让人在诱惑面前失了警惕。还应看到,积分抵扣式骗局无孔不入,所针对的消费群体庞大,潜在危害不容小觑。
对此,消费者防骗意识要“在线”,做到多留心、重核实、不贪心。日常生活中,“馅饼”可能是“陷阱”,遇上了心里不妨多打个问号。如李女士一样,对于积分兑换“补差价”这样的福利噱头,只要稍加留心并通过权威部门予以核实,骗局就不难被戳破。更该谨记“不贪心”才是最好的防护罩,有了它的实时保护,任凭骗局如何“变身”,便都如纸老虎般不能伤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1 15: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