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宝鸡日报
拾麦穗的好传统不能丢
王怀宇近日,网络上的一段视频引来众人关注。视频里,一位老人正在收割后的麦茬地里拾麦穗,竟被子女数落一番,老人生气地说:见不得有人糟蹋粮食!这位老人的言语,道出自己行为的实质,受到众人点赞。
小麦,从下种到长成,需要七八个月的时间,其中农民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拾麦穗,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丢,更不该被数落。
现在,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小麦已经稳产高产,一亩地能收千斤以上,联合收割机一过,麦粒就装在自家的运输车上拉回家,或者直接运到收粮点,很少有人愿意再去地里拾麦穗。可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觉得可惜,不怕太阳暴晒,不怕腿脚不便,在大片大片的麦茬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这,不但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也是一场生动的“教育课”。
粮食吃起来容易,种起来难。从田间到餐桌,每一粒小麦都是劳动者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翻地播种、适时灌溉、施肥锄草、打药除虫、收割晾晒,还要经历储藏、运输等环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粮食心存敬畏、对劳动者心存感激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浪费。
节约粮食,尊重的是劳动,折射的是美德。拾麦穗,就是节约粮食的具体表现。今年夏收之际,凤县凤州镇组织志愿者前去帮助农民拾麦穗,受到了当地群众普遍称赞,有一位志愿者说,他的身心得到了一次洗礼。陈仓区西堡小学200多名学生,走进田间,开展以“割麦子、拾麦穗、颗粒归仓”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中华美德,不是躺在书本上,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在于传承、在于践行。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我们要把艰苦奋斗当成一种信仰,把勤俭节约作为一种习惯,用实际行动向浪费粮食的行为说“不”,让传统美德持续发扬光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1 15: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