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孟子曾经说过“食色,性也”。
自古以来吃饭问题,都是百姓们关心的头等大事。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也孕育出了复杂的饮食文化。
除了琳琅满目的美食之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还包括了用餐的礼仪规范。
其中既有日常用餐前的礼仪和祭祀仪式,还有宴会上林林总总的规矩,令人目不暇接。
而这些餐桌礼仪的形成,还要从遥远的先秦时代说起。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礼法制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古代先哲们普遍认为礼法制度的起源,就是来自于对食物的分配。
在《礼记·礼运》中,就有着这样的记载: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士鼓,犹若可以致敬其鬼神
▲孔子塑像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拥有食物的多寡就代表着社会地位的高低。
当时人们会将食物交给上层人士管理,在他们吃饱后,再将剩余的食物分给底层的人。
这样就可以减少因为争抢食物而带来的矛盾,这也是礼法“定纷止争”作用的体现。
除了稳定社会秩序之外,礼法的另一个来源便是祭祀活动。
而这也和食物,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国先民们认为大自然中的神灵和自己一样,也需要食用食物。
因此在祭祀活动中,祭品的准备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古代祭祀场景
在《说文解字》中,祭字就被解释为“双手持肉”。
在祭典上,人们对于祭品的处理,也是极其小心的。
这些流程和规矩,后来也转变成为百姓在用餐时的规矩,这也让餐桌礼仪成为了礼法制度中的重要部分。
而且除了祭天祭祖等大典之外,为了祈求粮食丰收,各朝统治者还会祭祀社稷,以及在新年时举办祈谷仪式。
这都让饮食和礼法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即使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也会在每年新年到来之前,在家中祭祀灶神。
时至今日,这一习俗依然在广大地区流传,灶神上天“汇报工作”的职能,也让厨房变成了一个庄严的地方。
这也让餐桌礼仪,有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灶神像
因此从中国先秦时期开始,餐桌礼仪就已经成为了中国礼教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此后几千年里,也逐渐衍生出众多的规则与细节。
前面我们提到了礼仪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等级秩序的形成。
在西周之后,国家将宗法制作为礼教的核心,餐桌上的礼仪也随之变化。
敬老尊老成为了古代用餐礼仪中,最关键的部分。
孔子作为礼法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在《论语》等作品中,也留下了他对于餐桌礼仪的论述。
“有酒食,先生馔”便是孔子思想的最佳体现。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有长辈在场的时候,一定要把酒肉先给他们享用。
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在守丧期间不可称赞食物美味的要求,这都透露出其对于敬老思想的推崇。
▲用餐的古人
在《礼记》中则对用餐礼仪,进行了细化。
比如在长辈用餐之前,后辈是不可以开始用餐的。
还有在制作老人的食物时,一定要尽可能将食物做得柔软,来满足老人的需求。
中国古代将饮食礼仪中的敬老思想发挥到极致的,要属清代康熙和乾隆这对祖孙,举办的“千叟宴”了。
▲康熙皇帝画像
这两名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他们大寿的时候,广发请帖,邀请朝中的老臣以及各地的老寿星们相聚京城。
在故宫里摆下了千人大宴,以此显示自己对于老人的尊重。
在乾隆禅位后,举办的千叟宴上,这名太上皇甚至还亲自为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斟酒。
这让乾隆收获了不错的名声,同时也可以看出,餐桌上的敬老礼仪在当时有多么重要。
▲乾隆的千叟宴
古代用餐礼仪中除了敬老之外,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节俭了。
孔子就曾经提出过“君子食无求饱”,老子也说“五味令人口爽”。
这两位思想家在用餐这件事上,观点难得地一致。
而夏桀和商纣因为贪欲导致亡国的教训,也让周人将饕餮纹在了青铜鼎上,提示人们一定不要整天想着满足口腹之欲。
在明确了古代餐桌礼仪的两条主要原则后,我们不妨看看古代对用餐礼仪有哪些细致的要求:
首先在用餐的时候,要优先将好的食物,给老人和长辈吃。在给长辈递饮品的时候,还要将头偏到一边,以免呼出的气体污染了长辈的酒水。在吃饭的时候,不能露出贪婪的神色。不能做出搓手的动作,这会被认为是争食的表现。而且在吃饭的时候,也不能拿桌子上的骨头丢去喂狗,这样会被认为是对食物的浪费。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用餐仪态的基本要求:
比如不能大口喝水,更不能让水从嘴边漏出来。用餐的时候,不能将自己吃剩的东西,重新放回盘子里。不能咬嘴唇,不能发出太大的咀嚼声等等。
这些和我们今天的餐桌礼仪,也基本一致。
▲如今祭祀活动中的祭品
和今天比起来,古人吃饭时和我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在用餐前,要先进行对食物的祭祀,即“饮食必祭,示有先也”。
那时古人如果要吃瓜类蔬菜,就需要将瓜的上半部分拿来祭祀。
吃鱼则要将最好的一部分鱼肉,留给神灵。
吃牲畜肉的时候,则要将兽首朝前摆放,然后割下它的耳朵来祭祀。
在大型宴会上,人们还会在桌子的一端摆放上一杯玄酒和一杯米酒,来祭祀神灵。
其中玄酒就是当天早上从水井中取得的清澈井水。
如今我们已经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对于自然界也有了更清楚地了解,这让饭前的祭祀仪式逐渐消失。
不过,中国人对于食物的珍惜和感恩,却被很好地继承了下来,成为了中华节俭美德的一部分。
除了日常饮食之外,古人们还针对宴席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礼仪制度。
其中森严的等级划分,也是对传统礼教文化的全面展现。
在宴席上,主人需要对来客表示尊敬,在正式用餐前,需要走一个客套的流程。
比如在古代宴席上餐前的祭祀,要由客人完成。
在客人祭祀的时候,主人要在一边说:
这样的饭菜,根本不值得祭祀。
客人如果对食物表示赞美,主人就要说:
饭菜还是太粗糙了一些。
▲古代酒宴
当时对客人用餐的流程,也有规定。
主人一定会邀请客人先吃几口饭,然后再把桌上的肉,每种都尝一口,最后一种一定是带骨的肉类。
在客人品尝完毕后,主人才能开始用餐。
对于客人来说,自然也有相应的礼数。
比如在主人一家没有吃好之前,客人是不能漱口和放下碗筷的。
在吃完之后,客人也要主动为主人收拾餐具,直到主人出面阻止,才能停下手里的工作。
古人对于食物的摆放,也大有讲究。
根据《礼记》的记载,在宴席上要把主食放在左手边,羹汤放在右手边,烧烤的肉类放在远处,用来调味的调味料放在近处。
如果还有肉干等干食的话,则要按照形状进行整理,其中弯曲的要放在左面,而挺直的要放在右面。
▲鸿门宴舞剑场景
比菜品摆放规矩更严苛的,就是宴席座位的安排。
在古代,人们往往将东向的座位视作尊位,这里也是主人和身份尊贵之人的位置。
其他三个方位则按照南——北——西的顺序,依次递减。
当年鸿门宴的座位排列,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规则: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而在皇帝出席的宴会中,皇帝自然要坐在东向的座位上。
大臣们在按照品级坐好后,需要先将饮酒所用酒尊的尊鼻一面,朝向皇帝。
古时以鼻为“柄”,这么做便是代表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柄。
在安排座次时,如果遇到几名大臣品级相同,在年纪上又没有太大的区别,人们就会按照他们所在部门的重要程度,来为他们区分座次。
因此,在古时每次大臣们参加酒席,都免不了一番明争暗斗。
▲古代青铜尊
如今虽然封建等级制度已经被推翻,但是在不少宴会酒席上依然存在着类似的“酒桌文化”。
许多人在酒桌上对其他人颐指气使,强迫其他宾客喝酒,还美其名曰“规矩”。
这显然就是只继承了封建文化的糟粕,而将古人谦让的美德,完全忘到了脑后。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甄别,将那些不合时宜的“愚昧规矩”,从传统文化的范畴中,剔除出去。
主动去继承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优良美德,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在新时代展现出新活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2 20: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