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玉溪日报
世界历时最长的节日
——“哇家”玉溪米线文化节 2011年3月5日,红塔区获得了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证书,中国(云南)玉溪米线文化节被认定为世界历时最长的节日。
红塔区历史悠久,开发较早。先秦时属古滇国地。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俞元县,下辖今红塔区。蜀汉时为建宁郡俞元县地,两晋时为晋宁郡俞元县地。隋代属宁州总管府西爨地。唐代贞观年间置求州,红塔区即为所属。唐玄宗时,云南为南诏控制。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南诏以澄江为河阳郡,郡下辖温富州。温富州的设置使红塔区在历史上开始成为州一级的行政单位。宋代大理国时为河阳郡休制部。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新兴州,隶属澄江路,明清时期属澄江府。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改新兴州为新兴县,管辖范围未变。民国二年,因新兴县与广东肇庆的新兴县同名,更名为休纳县。民国五年,休纳县更名为玉溪县。1950年1月1日,玉溪县人民政府成立。1983年9月9日,更名为玉溪市(县级市)。1997年12月13日,改为玉溪市红塔区。
米线节,又称“灯节”,源于对土主神的崇祀,《新兴州志·典礼·群祀》中记载,土主“主西北及东方水利。岁自元日至二月望日,巡游城乡,以次迎赛”。米线节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玉溪设新兴州算起,已有700多年历史,每年自农历正月初一至三月二十二,历时81天,各村轮流迎接土主神像,也有一起迎“城隍”和“祖师神”的,土主像迎到之日,就是那个村、那条街的节日。轮到迎接土主的村子或街道,除了准备祭品,还要准备锣鼓、花灯、龙灯、狮子灯等前往送土主的村子或街道。土主迎到后,除杀牲畜祭祀外,还要唱戏、唱灯1至3天不等。《新兴州志·风俗》亦载:“迎土主神,刑牲赛祭,饮福相庆。自元旦起,至二月望日乃止。”“二月望日,土主神归殿,州官躬往祭祀,殿门前演剧五日。”“节”即“接”,要接“土主”,也要接回嫁出去的女儿,各家杀鸡、买肉、备酒、备米线,以款待女儿、女婿和亲朋好友。
1949年以后,迎送、祭祀土主的习俗一度消失,但以往迎接土主的日子,正好是农闲季节,家家户户走亲串戚,迎宾宴客,款待女儿、女婿和亲友,吃米线、舞龙灯、看花灯的风俗仍沿袭了下来,米线节成了团圆节、丰收节。今天,米线节比往昔更加热闹,轮到哪个村,哪个村就人潮聚集、爆竹声声,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声笑语,龙灯、蚌壳灯、狮子灯、毛驴灯、高跷、傩游、吹打等民间文艺表演班子组成的迎神队伍浩浩荡荡出发,载歌载舞接回土主,祈愿新的一年人寿年丰、风调雨顺。人们穿红着绿、准备米线、呼朋唤友,在家中迎宾宴客。
米线节的桌上总少不了米线。玉溪米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说,在700多年前的元代,玉溪北城青堆村村民张彩用稻米面搓成条,用于凉拌或炒制。到明洪武年间,其后裔张珍在祖辈的做法上进行改进,将剩余的稻米面用白布袋包裹后吊在房梁下。当张珍再来取稻米面时,发现有一股淡淡的酸味,不忍弃之便放入蒸笼,蒸熟后搓成条,配入酱油、腌菜等作料,食后味道鲜美无比。于是,张珍又用木头掏空一个圆筒,底部戳穿许多细孔,将发酵蒸熟的稻米面放入圆洞,用圆木挤压出一根根米条。米条细长且晶莹剔透,宛如丝线。张珍妻子眼前一亮说:“此物何不叫‘米线’?”于是,米线因此得名。玉溪米线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换出了形式多样的吃法,有鳝鱼米线、小锅米线、凉米线、杂酱米线、鸡肉米线、焖肉米线、砂锅米线、稀豆粉米线、肘子米线、卤米线……还有酸的、鲜的、辣的、香的……玉溪人把米线做得出神入化,随便数数都有50多种。
米线节是玉溪历史、文化、民俗的缩影,寄托着玉溪人对家乡挥之不去的情感。来“哇家”玉溪过米线节,吃着玉溪米线,品味熟悉、温暖的味道;唱着“哇家玉溪高古楼”,在乡音中找回质朴、深沉的热情;崴着玉溪花灯,崴出对幸福生活的期盼,祈愿好日子长长久久。
(玉溪市委党史研究室 红塔区委党史研究室 戴金呈执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8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