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国人最敬佩忠义、痛恨背叛。忠义与背叛,是水火不容的两个概念。但在历史上,却有一个人,两次背叛旧主,非但没受到后人唾骂、痛恨,反而留下了"忠义之士"的美名。
这个人就是南北朝时期西魏名将王思政。
今天,我们就通过王思政的人生历程,来看看他到底是背主求荣的无耻小人,还是忠心事主的忠臣义士。
一、皇帝亲信,君臣西奔,依附西魏表忠心
王思政是太原人,出身名门,其先祖是东汉司徒王允。王思政长得魁武英俊,仪表堂堂,又很有谋略,入仕后不久就被北海王元颢看中,跟随元颢伐在关中叛乱的北方起义军,并屡献计策,深受元颢信任。
当时,平阳王元修听到王思政的名声,对其非常赏识,就在元颢率师回军后,将王思政纳入门下,对他礼遇极为优厚。
公元532年,高欢攻灭尔朱家族后,拥立平阳王元修为帝,是为北魏孝武帝。王思政因参与拥立之功,进封安东将军。
高欢把持朝政后,野心逐渐显露。而孝武帝又不甘心做傀儡,与高欢的矛盾越积越重。
为了摆脱高欢的控制,防备高欢弑君篡位,孝武帝认为只有王思政可以委任大事,就提拔他担任中军大将军、大都督,总领皇室兵权。
王思政身负保卫孝武帝和元魏皇室的重任,综合谋划当前局势,就力劝孝武帝逃离洛阳,前往关中投奔宇文泰。
"思政乃言于帝曰:'高欢之心,行路所共知矣。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关中······进可以讨除逆命,退可以保据关、河。宇文夏州纠合同盟,愿立功效。若闻车驾,必当奔走奉迎······"帝深然之。(《周书》)
公元534年,高欢与孝武帝的矛盾爆发。孝武帝谎称攻打南朝梁,想率兵偷袭高欢,被高欢识破。高欢随即起兵,进逼洛阳。孝武帝于是带领王思政等亲信逃奔关中宇文泰。
高欢追赶不及,返回洛阳后另立清河王元檀之子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北魏至此正式分裂。
孝武帝摆脱高欢、投奔宇文泰后,王思政又因功被封为光禄卿、并州刺史、太原郡公。
宇文泰迎接孝武帝,本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借机壮大自己的势力。但高欢另立新帝,也使孝武帝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不久便找了个借口,杀掉了孝武帝,建立西魏,立孝文帝之孙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
此时,距孝武帝元修入关还不到三个月。
王思政作为力劝孝武帝投奔关中的亲信,原本是想依靠宇文泰的力量,对抗高欢,重振北魏皇室,结果不但造成了北魏的分裂,还搭上了孝武帝的命。
在宇文泰计划弑君另立期间,作为孝武帝的亲信重臣,王思政不可能不知道宇文泰的心思。他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史书并无明确记载。
不过,史书倒是记载了孝武帝死后,他对自己处境的担心和对宇文泰的态度。
"大统之后,思政虽被任委,自以非相府之旧,每不自安。"(《北史》)——宇文泰建立西魏后,王思政虽然仍被委任,但自以为不是宇文泰的亲信,经常心中不安。
这段记载至少透露了两层意思:一是孝武帝死后,王思政仍被任用。这说明在宇文泰弑君这件事上,王思政并没有反对。二是宇文泰弑君掌权后,王思政担心自己不是宇文泰山的旧臣,得不到宇文泰的信任。
于是,他开始寻找时机,向宇文泰表示自己的忠心。
一次,宇文泰宴请朝臣,让大家掷骰子,并解下自己的金带说:"谁能一下子掷卢(出五个黑色),这条金带就赏给他。"朝臣跃跃欲试,但都没有得到金带。轮到王思政时,他严肃地跪地面对宇文泰发誓说;"我前来投奔,承蒙丞相厚待,愿誓死效命丞相知遇之恩。如果我的心诚,就掷出五黑;如果我心怀杂念,掷不出五黑,就当面自杀以表诚心。"
说完拔出佩刀,放在膝上,抓过骰子投掷出去。宇文泰来不及阻止,骰子骨碌碌转了几圈之后,齐刷刷呈现五个黑色。宇文泰从此对他极为信任。
"次至思政,乃敛容跪坐而自誓曰:"王思政羁旅归朝,蒙宰相国士之遇,方愿尽心效命,上报知己。若此诚有实,令宰相赐知者,愿掷即为卢;若内怀不尽···便当杀身以谢所奉。"···比太祖止之,已掷为卢矣。徐乃拜而受。自此之后,太祖期寄更深。"(《周书》)
王思政从此归附西魏,成为宇文泰的亲信重臣,并在东、西魏征战中,为西魏立下了赫赫战功。
二、东魏克星,屡败高欢,智勇上演"空城计"
在东西魏20多年的相互征战中,王思政充分展现了作战勇敢、谋略出众的特点,在西魏国力明显弱于东魏的形势下,屡败东魏大军,为西魏稳固根基,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王思政是东魏的克星,不但屡次坏了东魏权臣高欢的大事,甚至高欢之死也与王思政有一定关系。
劝孝武帝出逃,打乱高欢篡位计划。前面说过,孝武帝就是在王思政的劝说下,才出逃关中。如果不是王思政的劝说,以宇文泰当时的势力,根本不足以抗衡高欢。而高欢控制北魏朝廷后,可能随时取代魏室。
孝武帝出逃关中后,高欢虽然另立了新帝,但北魏朝廷两帝并存,孝武帝又登基在先,这就使高欢拥立的孝静帝缺乏正统性,使他不得不放缓了篡位步伐。直至高欢死后,他的儿子高洋才于公元550年篡东魏自立,建立北齐。
邙山大战,"空城计"智退东魏军。在东、西魏几次大的征战中,邙山之战极为惨烈。是役,西魏惨败,损兵折将6万多,宇文泰差点被擒杀。
宇文泰侥幸逃脱后,东魏大将刘丰生率数千骑兵追至弘农。此时,西魏军已如惊弓之鸟,弘农兵少势危,士兵人心惶惶。
正在弘农镇守的王思政临危不惧,一面安抚士兵,一面令人大开城门,自己解衣躺在城楼上。东魏军见状,以为有埋伏,又素闻王思政威名,于是吓得引兵而退,使东魏丧失了一次统一北方、改写历史的绝佳机会。
"思政入弘农,令开城门,解衣而卧,慰勉将士,示不足畏。数日后,东魏将刘丰生率数千骑至城下,惮之,不敢进,乃引军还。"(《北史》)
玉璧之战,高欢悲愤发病终身亡。说到高欢之死,多数人会想到玉璧之战和西魏名将韦孝宽。高欢正是在玉璧之战大败于韦孝宽,退兵不久便发病身亡。
但很少有人知道,玉璧之战背后的最大功臣是王思政。
玉璧是东魏西进的交通要道和战略重镇,早在王思政镇守弘农期间,他就认识到了玉璧的战略地位,于是上表宇文泰,在玉璧修建城池,并亲自负责施工设计。
玉璧城建好后,王思政又将治所迁到玉璧,建立了完备的防御体系。
玉璧城的修建,就像扼在高欢咽喉的一个钉子,高欢必欲除之而后快。为此,他先后发动了两次玉璧大战。而第一次玉璧之战,对手正是王思政。
公元542年,高欢从晋阳发兵,大军连营四十里,进逼玉璧城下,王思政率军守卫,高欢久攻不下,诱降王思政,被王思政怒对。时值冬季,风雪交加,东魏军围城九日,士兵冻死多半,只好退兵。"围玉壁,凡九日,遇大雪,士卒饥冻,多死者,遂解围去。"(《资治通鉴》)
王思政也因功封为骠骑大将军。
其后,王思政调任荆州。考虑到玉璧城的重要性,宇文泰让王思政推荐镇守玉璧的将领,王思政推荐了时任晋州刺史的韦孝宽。
546年,高欢亲率十万大军再次围攻玉璧。韦孝宽依托玉璧城完备坚固的防御设施,沿用王思政的防守战术,顶住了东魏军的火攻、水淹、土攻、地道战、战车术、心理战等各种进攻。东魏大军围城60天,死伤过半,高欢急火攻心,身染重病,只好无功而返。
撤军不久,高欢悲愤交加,不治身亡。
"思政之去玉壁也,太祖命举代己者,思政乃进所部都督韦孝宽。其后东魏来寇,孝宽卒能全城。时论称其知人。"(《周书》)——韦孝宽能保全玉壁,与王思政的推荐不无关系,当时的人都称赞王思政慧眼识才。
三、颍川受困,投降东魏,两魏朝廷均厚待
王思政最为后人熟知的是在颍川之战中的表现。
公元547年,东魏侯景在颍川叛乱,东魏派兵征讨,侯景向西魏求救。
宇文泰起初不相信侯景,不想派兵接应。但王思政认为机不可失,就主动率军1万多人从荆州出兵。宇文泰见王思政已经出兵,就派大将李弼接应,并封侯景为大将军兼尚书令。
东魏军听说西魏已经出兵,就撤兵而去。侯景见东魏撤军,就离开颍川南下,偷偷向南梁请降。王思政得知后,顺势进入颍川,并占据了魏侯景手下的七州十二镇,兵不血刃为西魏开拓了大片河南战略要地。
东魏哪甘罢休?但此时高欢病重,顾不得夺回失地。高欢病死的次年即548年,其长子高澄接替高欢的职位,派大将高岳、慕容绍宗、刘丰生等率10万大军进攻颍川。
东魏四面围城猛攻,王思政率8000军士奋力防守。期间西魏几次派军增援,都被不断增援的东魏军拦截住,攻守一直持续了到来年,颍川城内人马、粮草几乎断绝。
东魏又地城外筑堤,向城内引水淹灌,颍川城岌岌可危。
慕容绍宗、刘丰生乘船侦探城内动静,不巧一阵狂风掀翻了小船。王思政命人钩住船只,一齐放箭,射死了慕容绍宗和刘丰生,生擒并处斩大将慕容永珍,之后,将三人的尸体以礼安葬。
东魏连失三员大将,盛怒之下高澄亲率11万大军围攻颍川,并向城中喊话招降:"生擒王思政的,封侯、重赏;如果王思政受伤或死亡,他身边的人一律斩首。"
"齐文襄闻之,乃率步骑十一万来攻。……先是,齐文襄告城中人曰:'有能生致王大将军者,封侯,重赏。若大将军身有损伤,亲近左右,皆从大戮。'"(《周书》)
眼看城池将失,王思政的8000士卒只剩不到3000,兵疲力尽、粮草断绝的王思政自知回天无力,和将士们仰天大哭。之后向西叩拜,想自杀殉国。部下拦住他说:"王公以前常和我们说,把您献给东魏,不但能享受富贵,还能救活全城的人。高澄已经下令,您如果伤亡,我们都得死。您难道不顾身边人的死活了吗?"
王思政思来想去,只好放弃了自杀的念头。高澄于是派人进城劝降,并送给王思政一把白羽扇。王思政来到东魏军营见到高澄后,言辞激昂,泪流满面,不屈不挠,大义凛然。高澄敬佩他的忠贞不屈,起身向他施礼,对他极为礼遇。
西魏得知颍川失守、王思政为保全将士性命不得不投降的消息后,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大加封赏,增加王家食邑3500户,王思政之子王康袭爵太原公,他的其他儿子也都分别封为公、侯、伯,女儿封为齐郡君,连和王思政一同被俘投降的儿子王元逊,其子王景也被封为晋阳县侯。
"思政陷后,诏以因水城陷,非战之罪,增邑三千五百户,以康袭爵太原公···"(《北史》)
后来,西魏东征东魏,朝廷又任命王思政之子王康为大都督,并将原王思政部下划给王康指挥。
而降东魏后的王思政,虽然没再建立什么功业,但一直受到东魏朝廷厚待。550年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政权后,又任命王思政为都官尚书、仪同三司,直至病亡善终,又被加授兖州刺史。
四、品格高尚,虽降犹荣,忠节义名传百世
王思政作为北魏孝武帝的亲信重臣,在孝武帝受到权臣高欢威逼时,劝孝武帝西奔关中,投靠宇文泰,以期重振北魏皇室,其出发点无疑是出于忠心。
但,朝政又被宇文泰把持。在宇文泰与孝武帝矛盾爆发、宇文泰废黜孝武帝时,王思政无所作为,事后反而不惜舍命向宇文泰表示忠心,是否有负于孝武帝和北魏朝廷的倚重信任呢?
颍川失守后,为了保全部下生命而背叛西魏、投降东魏,虽然高澄赞其为"忠贞",但更多的是体现了他的""——宁让自己背负骂名,不让部下无辜送命。
所幸的是,东魏、西魏政权都没有因他的投降而冠之以背叛之名。相反,东魏以其"忠"而厚待他,西魏也以"因水城陷,非战之罪"而厚赏其子女。
后世史家也对他给予了极高评价。《周书》评论说:王思政驱驰有事之秋···以一城之众,抗倾国之师,率疲乏之兵,当劲勇之卒,犹能亟摧大敌,屡建奇功。忠节冠于本朝,义声动于邻听。虽运穷事蹙,城陷身囚,壮志高风,亦足奋于百世矣。"——高度评价他的忠义,只是概叹他的事运不济,即便如此,也足以流芳百世。
其实,后人对一个曾负了皇帝、又叛降东魏的名将,给予如此正面评价,是综合了诸多因素。比如,他的作战勇敢、爱兵如子、公而忘私、廉洁自律等优秀品质。
王思政任荆州刺史时,部下监工在维修城墙时挖到30斤金子,夜里监工偷偷将金子送给王思政。第二天一早,王思政就派人将黄金全部上交朝廷,并说:做臣子的不应该有私心。
王思政清廉为公,对家人严格管束。朝廷曾赏给王思政一块园地。家人趁王思政出征时偷偷种上了果树,王思政回来看到后大怒说:"天下还没平定,怎么能把心思用在经营产业上呢?这是忧公忘私吗?"命人将树全部铲掉。
身为大将,王思政每次出征,都身穿士卒装束,和将士同甘共苦。将士们也乐于为他效命,战场上从没有叛逃者。
颍川之战,他以"忠"之名斩杀敌方大将,但仍然以礼安葬,又充分体现了他的"义",虽然战败,但赢得了对方和朝廷的尊重。
这,也许才是他——一个降将却被称为忠义之士的最主要原因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5 11:45:2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