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曾几何时,我们被誉为“世界工厂”,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人口庞大,廉价的劳动力和较高的生产效率,都帮助我们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可以很便捷地卖到世界各地。
借助庞大的制造业链条,我们养活了数亿人,为这些人提供工作收入就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地缘局势的复杂,都让我国的出口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而眼下,出口的变化已经很好反映到了数据上。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由于全球对我国制造商品(汽车除外)的需求放缓,我国2023年全年出口自2016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23年以美元计算的出口额为3.38万亿美元,同比下降4.6%。
而2022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7%,上一次出现出口量下降是在2016年,因为特朗普发动的贸易,当时下降了7.7%。
去年我国的进口也下降了5.5%,降至2.56万亿美元,这让我们出现了823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出口下降,国内需求又不足,如今我们面临着国内外需求都疲软的双重挑战,而2024年,提高需求不仅仅是对内,对外同样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攻克的难题。
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出口下滑,可能还并非体现在国外需求不足上,作为对比,越南、印度等地的出口都在增长,因此在外贸领域,可能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全球化时代一去不复返,碎片化的贸易时代正式来临,而这对我们而言无疑是全新的挑战。
以人民币计算,202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2%,其中出口23.77万亿元,增长0.6%,进口17.99万亿元,下降0.3%。
尽管以人民币计,我国进出口数据还要更好看一些,但考虑到过去一年人民币的贬值对出口的优势影响,0.6%的增长,也的确可以忽略不计。
除了外贸形势的复杂严峻之外,内部的消费疲软也拉低了我国的通胀。
2023年我国消费价格通胀率为14年来最低,仅仅只有0.2%,这是自2009年以来的最低涨幅,当时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那一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了0.7%。
外贸的变化,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特朗普发动的贸易关税,特朗普以美国贸易逆差为理由,粗暴单方面提高关税,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开始发生贸易摩擦,而主要责任当然是在美方。
在之后的过程中,双方经过多轮贸易谈判,最终达成了一些共识,但2020年的新冠病毒和俄乌冲突,又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这一共识。
去年美财长耶伦访华的时候,谈及美国的对外贸易就说了这么一句话,美国过去做的是离岸贸易,哪里的商品价格更便宜,哪里的成本更低,就从哪里进口。
但俄乌冲突让欧美意识到,商业上的紧密链接,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因此美国的贸易对策开始发生转变,从离岸贸易转变到了近岸甚至是友岸,也就是和周边的经济体做贸易,亦或是和价值观相同的贸易伙伴进行贸易往来。
这一变化,很好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外贸所面临的复杂局势。
前几天拜登发表了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在演讲中拜登也提到中美关系不是冲突,是竞争,既然美国对关系定义为竞争,自然就避免不了对我们实行卡脖子。
除了半导体芯片产业卡脖子,人工智能所必要的芯片算力也对我们卡脖子,另外还有风险投资的限制、汽车反倾销调查等等,围绕这些点,美国对我们展开了围追堵截。
竞争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词汇,尤其是涉及到大国竞争,商业上的竞争是良性的,但建立在商业贸易上的,但大国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单方面的,甚至是不对等的。
例如技术卡脖子、针对特定的产品提高关税等等,这些都是竞争的必要手段,也是我们外贸所面临的挑战。
尤其是关税,关税一提高,我们的很多企业在国内生产的商品要想卖到欧美市场,就必须要为此支付高额的关税,这样一来价格优势就不存在了。
于是我们看到过去数年,很多企业开始走出去,要准备或即将准备在国外建厂,以规避美国的关税,例如墨西哥和越南、印度等地建厂,就是一个可以很好规避美国高关税的例子。
但在国外建厂,就相当于把就业机会和GDP给到了别的国家,别的国家增长的GDP,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减少的GDP,别的国家增长的就业人数,就是我们自己减少的就业人数。
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国际贸易,直白来说其实就是消费和供给,买家和卖家之间的贸易,只不过从国内市场换到了国外市场,现在的问题就是买家需要另外找卖家,而我们的卖家却依然迫切渴望卖给买家,原因很简单,毕竟国内的需求显然还无法满足我们内循环,供给依然会过剩。
因此,商品如何卖出去,是令企业更头疼的事情,因此我们也很难去阻止我们的企业走出去,阻止我们的企业在国外建厂。
要想获得订单,很多时候需要抉择、需要做出部分牺牲。
如果我们建立法规不允许企业走出去,那么代价可能是一部分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用价格战卷来卷去,最终可能会导致一大批企业死掉,被市场无情淘汰。
而让企业走出去,在别的国家建厂,为当地带去GDP和就业机会,那么可能是我们需要做出的必要牺牲。
就如同当年我们打开国门,迎接外面的技术和投资是一样的,当时我们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外资要想进来,除了在当地建厂解决就业和GDP之外,还需要用技术换取我们的国内市场,这也是合资品牌的由来。
到了今天,我们的企业要想走出去,尤其是涉及到汽车这类重资产商品,可能也需要做出类似的反应,那就是在当地建厂,甚至必要的时候和当地的本土品牌成立合资公司,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眼下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够承受得起国内企业走出去吗?
很难。
和当初我们引入市场经济不同的是,当时的欧美品牌在国内其实已经非常具备走出去的基础了,欧美市场的消费一直以来都非常强劲,所以根本不缺也不怕企业走出去建厂,而欧美的品牌又急于开拓更多国际市场份额,因此这是一个两头得利的好事。
但我们不同,美国三年时间新增就业人口才1200万,我们有着14亿人口,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我们一年新增的就业人口就需要达到1200万人,我国一年的高校毕业生就高达上千万,比起欧美,我们更迫切需要就业机会。
所以,企业走出去这个问题,是大势所趋,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们国内的就业形势带来了风险挑战。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国内消费不足,通胀率创14年最低,这更迫切需要新增的就业机会,去拉动国内的消费,反过来,国内的企业也更想走出去,因为眼下各行业的价格战内卷已经让一部分企业吃不消了,也需要发展国外业务,不至于被卷死。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国内消费疲软,在于就业不稳、收入不高,以及房地产行业的下行等问题;而外贸的关税保护,又倒逼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建厂,带走的就业机会,我们也会心痛。
问题怎么办呢?
一个较好的办法,是优先解决外部环境的贸易保护,让全球化继续全球化,而不是变得碎片化,搞成小圈子贸易。
同时,我们需要放开更多外资准入限制,要吸引更多外资进来,创造就业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不进行大规模经济刺激的情况下,让我们的消费慢慢修复。
保住企业不走出去,同时鼓励更多外资进入,就业好了,消费就会慢慢恢复,消费恢复了,我们才有机会去完善我们的资产负债表,让房地产和地方债务的问题,一步步软着陆。
而这,可能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办法。
我们的宏观经济挑战始于外贸,也最终应该由外贸去结束这一困局。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2 14: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