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点睛:在云龙山的西麓,云龙湖的东岸,有著名的十里杏花,更有苏轼的千古名句:“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红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每年春天,十里杏花在春天的阳光下绽放,春风摇曳着粉红色的烟霞,也摇曳着那文字优美朗朗上口的诗句,每一位游人陶醉在美丽的杏花里,也陶醉在这些感情真挚的诗句里......
云龙山是5A级景区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也是徐州市的城市文化名片,有山水文化、名士文化、佛教文化等,从北魏到清代,逐步建起兴化寺、大士岩、唐宋摩崖石刻等著名历史古迹。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尤以名人文化著称。宋代大文豪苏轼散文《放鹤亭记》成为传世佳作。明、清、民国,历代文臣武将多有题诗刻碑。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清代乾隆皇帝、徐州籍状元李蟠、近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等都先后登临云龙山。
云龙山有九节,苍松翠柏掩映,山峰石径幽幽,郁郁葱葱从云龙山北门蜿蜒南去,如一条巨龙沐浴在洋洋洒洒的晨光暮霭中。
岁月匆匆,无数行人的足音和欢声笑语在山间回响。
无数名人墨客在时空里回首,用文采斐然的诗词灿烂了云龙山上的清风和云霞,也让无数时尚青年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登上云龙山寻古探幽,一睹名山风采!
云龙山上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山上文化古迹众多,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船厅、御碑亭、碑廊等历史文物古迹。解放后云龙山又修复和新建了幽邃轩、洞天小庐、跨云阁、云龙书院、杏花村、观景台、同心台等历史景点。
一代代、一波波的名人造访,留迹,留声,留文,留诗,则让云龙山累加着的多元、多彩的文化承载,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云龙山文化。
在冬天,云龙山被白雪覆盖。
冬日的黄昏雾霭沉沉,云龙山显得异常庄严肃穆。
从远远的高空中俯瞰,山河沉静,云龙山如一位稳重的智者伫立天地间。
肃穆沉稳中,又一份闲幽逸远之情萦绕着云龙山。
于是,从每一个徐州人的内心深处流淌出一股股亲切、亲近、热爱、自豪的感情,是的,每一个徐州人的内心都会深爱着这座山,深爱着这座数千载以来一直陪伴着人们的文化名山。
从地质学的视点看,云龙山更是一座古老的、具有亿万年“山龄”的山峦。
但从“得名”来看,云龙山得“龙”名、得“云”名,据说与秦汉之交徐州出了个“真龙天子”汉高祖刘邦有关,此为明人董其昌之判定;而元人朱泽民则将这位“真龙天子”定为宋武帝刘裕。记谓“宋武帝微时,尝憩宿于是,有云龙旋绕之异。”
这些飘渺不定的传说,也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山更显神秘而幽远......
有一首古老的歌谣曾经唱道“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但沧海横流,时过境迁,“云龙山”的“云”与“龙”似乎从来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好山好水。
山在,水在,云在,龙在,云龙山则永葆其祥瑞之气、英雄之气、帝王之气与文华之气。这真的应了刘禹锡的判定:“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天苍苍,野茫茫;龙出水,云飞扬;山九曲,作脊梁;汴泗汇,照红妆;古徐州,岁月长。”于是,在我们新“三字经”式的描绘中,云龙山将永远高耸为徐州文化、徐州精神的象征。
今云龙山北门按“牌坊”形制建造。是一座“四柱三楼”的三门牌坊。
历史上,云龙山有“北门”,距今最近的为一座石质牌坊,建造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毁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80年,徐州市政府决定投资重建云龙山北大门。重建之云龙山北门,传承明代建筑风格,主体建筑采用花岗岩石材。新山门壮观宏敞,高10米、宽23米,门柱为须弥座,横梁则雕刻卷草花纹。门前设两层台阶,上下各六级,中间设歇步。大门两侧设有花坛。
放鹤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山的山顶平台中心。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为徐州隐士张山人(天骥)所建。后历代皆有重修、重建事;文人慕名,多有题咏。今存放鹤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砖木结构,歇山飞檐,前有平台,周环游廊,以殿为亭,别有风采。
当年,张山人养鹤两只,每天清晨在此放飞,晚则二鹤归来,亭因此而得名。元丰元年秋,苏轼为张山人新建放鹤亭写《放鹤亭记》。此文除描绘了云龙山景色,还称赞了张山人的为人。后来,此文被选入《古文观止》。
云龙山唐宋摩崖石刻造像位于兴化禅寺内,依山而凿。1993年兴建大雄宝殿时发掘。现存7组、71龛、38题记、游记、195尊造像。上下两部分有唐宋时期石阶相通。造像5厘米至11.52米不等,均为高浮雕。
1994年,兴建唐宋摩崖石刻佛教造像群保护室。保护室建在天王殿平台上,此处平台原有关帝祠、白衣大士阁及客堂等建筑,旧有围墙,形成院落,因年久失修,在40年代全部倒塌。
1995年10月,唐宋摩崖石刻佛教造像群保护室与新大雄宝殿和天王殿等工程建设项目一起竣工。1997年,唐宋摩崖石刻及新建大雄宝殿等对外开放。2000年,唐宋摩崖石刻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单独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跨云阁、观景台
跨云阁位于海拔142米的云龙山第三节山顶,建于1980年,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跨云阁为六角重檐高阁,阁顶距地面13米。阁之南建平台,平台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周围有石护栏。
1995年,跨云阁拆除,在原址上建成观景台。观景台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观景台开放当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2001年,观景台扩建后,二层平台向西延伸约6米,占地面积增加到近1700平方米。
观景台分上、下两层。上平台面积约为400平方米,下平台面积约为1062平方米。上平台南侧矗立一座六角重檐仿古亭,亭内摆放圆形花岗岩石桌,直径约1.5米。石桌周围摆放六只石鼓形花岗岩坐凳。
登上观景台,可以凭高远望,视线覆盖了半个徐州市,全市最美好的风景尽收眼底.....
在云龙山的西麓,云龙湖的东岸,有著名的十里杏花,更有苏轼的千古名句:“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红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每年春天,十里杏花在春天的阳光下绽放,春风摇曳着粉红色的烟霞,也摇曳着那文字优美朗朗上口的诗句,每一位游人陶醉在美丽的杏花里,也陶醉在这些感情真挚的诗句里......
近年来,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释放文体旅融合魅力,助力景区高质量发展。制作宣传短片《云龙山石刻》、《云龙山东坡石床》宣传云龙山石刻等文物。
云龙山是一座文化的山,也是诗意的山;是杏花的山,是青松翠柏的山,更是徐州人心中的山。
(文/刘涵 图片由云管委和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提供)【责任编辑:尤自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8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