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为何200多年来无人敢拔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03 16:31: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参观过北京故宫的观众可能知道,在乾清门广场的西侧,有一座隆宗门,它与东侧的景运门相对而立,是一道面阔5间,采用黄琉璃瓦和歇山顶样式建造的宫门。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隆宗门匾额的左侧,插着一支断箭,这支断箭长不过十几公分,如果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

如果有游客就此询问导游,就会得到这样的答复:这支断箭是在清朝嘉庆年间留下的,已经插在匾额上200多年,但究竟是何人将断箭射向的隆宗门,始终是个谜团。

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为何200多年来无人敢拔

隆宗门始建于明朝时期,在朱棣迁都北京时所建,后来在万历二十六年,即1598年重修,满清入主中原后,再次对隆宗门进行了修缮,我们今天看到的隆宗门,基本上是顺治十二年,即1655年重修后的面貌。

在紫,禁城内,隆宗门的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内廷与外朝之间往来的重要通路,门内北侧就是军机处值房所在,门外正西则是清代皇太后所居住的慈宁宫。

另外,隆宗门还是紧靠皇帝住所的一道门,所以如果没有皇帝的宣召,即便是王公大臣,也不能私自进入。

既然隆宗门如此重要,闲杂人等根本不可能靠近,那匾额上的断箭是何人所留?难不成是宫廷侍卫起兵造反时,用弓箭射在了匾额之上?最重要的是,为何不将断箭取下,而是将它留在匾额上两百余年?

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为何200多年来无人敢拔

关于这支断箭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它出自李自成之手。

相传当年李自成的部队闯入紫,禁城后,李自成认为成功在望,为了炫耀自身,使用弓箭朝着隆宗门匾额射了一箭,按照李自成的想法,射这一箭算是对明朝皇权的一种蔑视。

不过,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因为但凡见过隆宗门匾额的,都知道匾额上除了汉字书写的“隆宗门”外,还有用满文书写的名称,也就是说,这块匾额是在满清入主中原,并进入紫,禁城后才挂上去的。

李自成攻入紫,禁城时,清军根本还没有入关,隆宗门的匾额又怎么会有满文?所以这种说法不攻自破。

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为何200多年来无人敢拔

第二种说法是这支断箭是在清朝嘉庆年间,民间爆发了“天理教”起义,一支起义部队攻入了紫,禁城,一直杀到了隆宗门外,由于再往内便是皇帝的居所,所以此时的情形十万火急。

宫廷卫队迅速赶到隆宗门,和起义军进行了激战,这支断箭便是在激战中,被起义军中的一名士兵用弓箭射上去的。

虽然起义军最终被击败,但嘉庆皇帝认为这是一次严厉的警醒,不仅颁布了罪己诏,还特地下旨将断箭留在隆宗门匾额上,以此来提醒自己和后世之君。

这种说法也是如今被广泛认可的说法,不过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种说法有误。

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为何200多年来无人敢拔

首先,断箭由天理教起义军留下的说法,出自于1971年郭沫若所编写的《故宫简介》中,在书中郭沫若描写了一段这样的故事:

嘉庆十八年左右,天理教起义部众一路攻打到北京紫,禁城外,他们乔装打扮,计划兵分两路,一路从东华门,一路从西华门进入城内。

为了确保能够成功攻入紫,禁城,起义部众的首领与宫廷太监刘德才、刘金等人勾结,在太监的内应下,起义军在9月14日这天发起进攻,并顺利攻入了紫,禁城,一路杀到了隆宗门外。

起义军在此和宫廷侍卫展开了激战,酣战中一支断箭被射在了隆宗门的匾额之上。这便是断箭由天理教起义军所留这种说法的来源。

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为何200多年来无人敢拔

不过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有的学者虽然认同这种说法,但在断箭是以何种方式被射在匾额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有学者认为,这支断箭是天理教起义军在和宫廷侍卫交战后,感到已经无法取胜后,只得撤退而去,首领不甘心于此,便在撤退时拿起弓箭,朝着隆宗门匾额射了一箭,代表着取得了战果。

虽然具体留下断箭的方式存在争议,可大众对于断箭是天理教所留还是比较认可的,但在史料中,对于天理教的起义活动记载,却是另外一种模样。

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为何200多年来无人敢拔

文献记载,天理教起义后,主要是活跃在山东和河北一带,后来随着教徒越来越多,就连皇宫中也出现了天理教的教徒,首领林清带着教徒进行起义,买通太监进入皇宫。

进入皇宫时,天理教教徒为了防止被侍卫发觉,便将短刀兵刃藏在上衣下,但在途中因与他人发生争执,几名教徒脱去上衣,导致兵刃被侍卫察觉。

侍卫随即关闭了景运门,由于此时的嘉庆皇帝并不在紫,禁城内,便将消息上报到了绵宁耳中,绵宁命人迅速关闭各道宫门,召集侍卫队进行抵御。

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为何200多年来无人敢拔

天理教教徒被关在了隆宗门外,因为各道宫门已经关闭,侍卫队也即将赶来,教徒为了逃命,企图翻越宫墙而去,但绵宁带队到来,将部分教徒击杀,随后将所有教徒尽数抓捕。

根据这段描述,进入紫,禁城的天理教教徒,全都是手持短刀,并没有使用弓箭之人,其次弓箭不利于藏匿,十分容易被侍卫察觉,虽然嘉庆时期的宫廷侍卫比较懒散,但是还不至于发现不了携带弓箭进入紫,禁城的教徒。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支断箭究竟是怎么留下来的,进入现代后,一些专家和学者对此重新进行了研究,他们结合断箭在匾额上的方位、朝向以及插入匾额的深度,来充分分析断箭可能的来源。

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为何200多年来无人敢拔

吴空,出生于1930年,曾任故宫博物馆办公室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出版过多部有关故宫的著作,如《紫,禁城》、《紫,禁城宫殿》、《故宫博物院院刊》等,是一位多年致力于研究紫,禁城的专家。

在经过严谨的研究后,吴空和其他专家认为这支断箭可能并非是天理教教徒所留,因为专家发现,这支断箭的尾部较高,射入匾额的方向比较怪异,专家推测这支箭应该是从高处射向匾额的。

为了查清断箭的来源,吴空还曾特地拜访了几位当年参与过修缮紫,禁城的工人,据这些工人回忆到,当初在修缮隆宗门时,除了匾额上有断箭意外,隆宗门上也有不少断箭。

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为何200多年来无人敢拔

他和工友们将门上的断箭全部清理,但匾额上的一支断箭,在被清理后,由于留下的孔洞太深不便填补,一名工人就顺手拿起一支断箭插了进去。

如果这名工人所言为真,那么就可以解释为何断箭射入的朝向为自上而下,而不是从下向上,因为如果是当初天理教教徒在激战时所留,那么断箭应该是从下向上射出,插入匾额的,这与专家发现的断箭朝向相反。

但这种说法会带来另一个问题,那便是隆宗门上为何有如此多的断箭?这么多的断箭又是哪里来的?就算是天理教教徒入宫紫,禁城时所留,那也不可能在嘉庆之后的一百余年时间里,道光、咸丰等皇帝连插满宫门的断箭都不清理吧?除非隆宗门被彻底弃置。

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为何200多年来无人敢拔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此断箭是嘉庆时期,刺杀皇帝的刺客所留,因为他们从史料中发现,嘉庆在位时期,曾经多次受到刺杀,这支断箭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刺客所留下的。

据文献资料记载,嘉庆八年二月时,嘉庆从圆明园回到紫,禁城时,刚走过神武门,一名为陈德的刺客便手持利刃上前行刺。

翌年十一月,又有一位刺客抹黑潜入宫廷内部,意图刺杀嘉庆,但是被神武门的巡夜侍卫捕获。

在后来的嘉庆十年、十六年,均有刺客进入紫,禁城的记录,所以便有学者认为,这支断箭可能是潜伏宫廷的刺客,在隆宗门处,自高向低射箭想要刺杀嘉庆,或许是由于嘉庆正巧站在匾额下,亦或者是刺客技艺不精导致射歪了,最终在匾额上留下了这支断箭。

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为何200多年来无人敢拔

后来嘉庆为了警醒自己,便下令不准拔下断箭,让它得以在匾额上插了两百余年,直到今天。

除了以上的这些说法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断箭是末代皇帝溥仪,在紫,禁城内带人射箭取乐时留下的。

他们的依据是,溥仪曾经为了学习骑自行车,命人将紫,禁城内宫殿的门槛锯掉,也曾在宫中到处娱乐游玩,因此也有着在隆宗门射箭取乐的可能,这支断箭便是他在此处射箭取乐时留下来的,后来随着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断箭自然也就留在了上面。

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为何200多年来无人敢拔

时至今日,关于这支断箭到底是什么时候留下的,又是何人所为,尚且没有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说法,不过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所留的说法,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在如今隆宗门前的介绍牌上,也是这么介绍断箭来历的。

故宫至今已经六百余年,它的身上还有许多的谜团等着我们去解开,在数百年中,说不定会有谁记录下了不为人知的历史,将它们埋藏在故宫的某个角落里,静静地等待我们去寻觅,断箭的来源谜题,说不定也是如此,只是我们还并未发现罢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3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故宫的牌匾为何会插着一支箭?至今已有百年,嘉庆皇帝:谁拔必死
...百人队伍。首先派一支队伍到东华门,另一支队伍派到隆宗门。本来两边进行得还算顺利,没想到东华门的队伍竟然和为京城运煤的车队发生口角,都是市井流民很快便刀剑相加。守门的禁卫军看到
2024-02-24 08:11:00
故宫匾额上有一支箭,200多年无人敢拔,嘉庆皇帝称其为奇耻大辱
...近,年前,赶着周末,我去故宫游玩了一整天,当走到隆宗门时,我意外发现,隆宗门的匾额上竟然有一支箭头,直挺挺地插在上面,箭杆早就不在了。据当时的导游说,这个箭头已经有200多年
2025-04-17 10:09:00
盘点紫禁城内十个不为人知的细节
...类似咱们小时候老师用白粉笔画的一个个小白点。四、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隆宗门是保和殿西面的一道门,是前三殿和后三宫通往慈宁宫的重要通道。然而就在这么重要的一个门上,却插着一支18
2023-08-14 15:47:00
史上最搞笑的一场农民起义,200义军攻占紫禁城
...个皇上那相当于大海捞针那么困难,尽管他们已经攻入隆宗门,然后顺着廊房越墙,冲向了养心殿。就是不见皇上的踪影,其实,这帮农民要抢嘉庆皇帝的饭碗,并一门心思要坐金銮殿的时候,这嘉
2023-01-05 14:05:00
故宫匾额上的一支箭,为何悬挂百年
...当年战乱的痕迹。对故宫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故宫隆宗门的门匾上有一只箭头,经过百年,依旧悬挂其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都知道故宫总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现存最大的
2024-05-11 13:30:00
清朝时期的皇宫可以随便出入吗
...这不仅仅是一个计划。那时,这些人还一直走到皇宫的隆宗门,隆宗门离乾清门和皇帝居住的地方很近。换言之,这些普通农民一路杀掉了皇帝的住所,差点就刺杀了皇帝了。如果它成功了,它将是
2023-05-15 15:27:00
嘉庆死亡之谜:是病死还是与小太监鬼混被雷劈死的?
...志亦趋入,随皇次子捕贼。”接下来,“有刘姓者缚卧隆宗门侧,闻火枪声,自相怨艾曰:吾早言是物凶狠,终不能成事,若辈不听好语至此。”皇次子即旻宁,旻宁手中拿着的那把凶猛的火枪,有
2023-05-11 13:26:00
历史上哪些朝代发生的事情最荒唐?
...,在被收买的太监引导下,乱军一路攻入乾清门之前的隆宗门。乾清门后就是皇帝、皇后、妃嫔、皇子居住之地,著名的乾清宫就在这里。后来清军调来大部队并且动用火器进攻天理教队伍。寡不敌
2023-02-15 19:49:00
嘉庆帝在位期间,也曾龙颜大怒,甚至要把两位亲族凌迟处死
...城。天理教徒甚至攻入西华门,在太监的带领下,打到隆宗门一带。天理教众与清朝护军在武英殿一带展开激战,直到夜间才被彻底消灭。在平定这场动乱后,嘉庆帝立即下旨,继续捉拿逃脱的天理
2023-08-28 15:5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