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数字骨科
“关节疼,走不动”是无数老年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类风湿病变……当原生关节被时光与疾病双重磨损,人工关节置换便成为重建行走能力的最后防线。面对“经验手术”的天然天花板,潍坊市中医院引入全智能关节置换机器人,让“数字骨科”第一次真正落地。
手术前就能看到置换后的模拟图像
据潍坊市中医院关节骨二科主任张振鹏介绍,家住潍城区的王女士因为髋臼发育不良性关节炎导致股骨头坏死,几年前一条腿置换了髋关节,近期另一条腿也开始疼痛,也想做置换,可是听别人说如果做的不一样长,走路会瘸。王女士是个很要强的人,对自己的形象和腿的功能要求很高,对于再次手术顾虑重重。多方打听到潍坊市中医院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后,于2025年8月份慕名来到医院。
潍坊市中医院关节骨科在对她的病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后,通过人工智能做了细致的手术规划、模拟,让她在手术前就看到置换后的模拟图像。经过常规准备后,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辅助进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完全按照手术规划定位截骨,安放假体,术后5小时就下地行走了。术中测量长度误差在1毫米以内,角度误差0.2度,术后测量双侧下肢长度几乎没有误差,王女士非常满意。这一手术,圆了她的心愿。
机器人手术解决痛点,选出最佳方案
据介绍,过去三十年,我国年均置换量以两位数字增长,但“量”的飞跃并未同步带来“质”的安心:手术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刀医生的手感与目测,截骨角度偏差超过3度、下肢力线偏移超过2度,术后疼痛、假体松动、二次翻修的风险便成倍增加。
传统置换术有“三大痛点”
1视野受限
人眼无法透视骨骼内部,术中判断假体安放位置只能依赖C型臂反复透视,既增加辐射,又延长手术时间。
2手工误差
电动摆锯游离于软组织之间,哪怕是年资20年的专家,也难免出现0.5—1毫米的“手抖”,而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差距,直接决定了患者的手术效果。
3 康复差异
力线偏差大、软组织剥离多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平均高出2.4分,住院日延长3—5天。
“痛点”倒逼“革新”
2025年,潍坊市中医院把“智能手术”纳入智慧医院建设计划,联合软件、机械工程师团队,完成机器人装机、调试与临床培训,于2025年7月顺利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标志着医院关节骨科正式迈入“机器人时代”。
这台看似冰冷的机器,其实拥有三颗“心”。
智慧大脑
30秒生成“私人定制”。术前1—3天,患者接受0.625毫米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AI系统后,基于黄种人骨骼库的深度卷积网络,30秒内完成骨骼分割、三维重建与假体匹配,自动推荐3组型号组合并给出力线预测。医生可在电脑屏幕里“走进”患者骨骼,任意旋转、切割、测量,直至选出最佳方案。系统同时生成置入角度、位置,误差控制在0.1毫米、0.1度以内。
高速鹰眼
亚毫米级“导航仪”。术中,红外光栅以240帧/秒的速度实时捕捉机械臂与患肢的相对位置,延迟低于0.2秒。医生在控制台屏幕可同时看到四幅画面:术前规划线、实时骨骼轮廓、机械臂路径、软组织张力。一旦摆锯偏离预设平面0.5毫米,屏幕立即红色闪烁并发出蜂鸣,机械臂自动增加阻力,提醒医生“停车检修”。
稳健巧手
七轴力控机械臂。七轴机械臂和数字虚拟墙技术结合,全维度控制截骨精度,保护软组织。当摆锯接近血管神经束时,系统自动限速或锁死,避免“误伤”;截骨完成后,机械臂切换为“假体夹持”模式,按照规划角度一次性置入假体,无需反复敲击,降低术中骨折风险。
创伤更小
避免反复检查截骨,术中出血量减少;康复更快—患者术后6小时即可在助行器辅助下下地;安全双保险—机械臂“数字墙+障碍预警”双重机制,使血管神经损伤事件降至0。
精心呵护患者后半生的行走自由
如何在智能化时代守住中医“辨证论治”的内核?潍坊市中医院给出的答案是“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术前采用益气活血方减少隐性失血,术中使用子午流注开穴贴降低应激反应,术后早期康复介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实现“西医精准+中医调理”的协同增效。
机器人平台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野心”不止于髋膝。硬件只是起点,体系化建设才是“护城河”。构建“工程师—医生—护士”三位一体协作机制,工程师常驻手术室,确保机器人时刻处于“满血状态”。让更多基层患者在家门口享受“毫米级”精准治疗。
根据《中国骨科器械市场研究报告》,到2030年,我国关节置换年需求量将突破300万例,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将把“精准、微创、个性化”从高端特需变成基本标配。
从“经验”到“数字”,从“肉眼”到“智能”,潍坊市中医院用一场静水深流的技术革命,回答了新时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命题:让患者少受一点痛苦,让医生多一点把握,让每一次置换都成为值得信赖的生命托付。机器人不会取代医生,但它让医生看得更远、做得更稳、靠得更近。“当机械臂缓缓放下假体,我们放下的不仅是一件器械,更是患者后半生的行走自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28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