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9-22 17:45:00 来源:新周刊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我的确喜欢思考未来,但其实没有做过太多预测,我并不是要和别人打赌未来一定是什么样子的,而是试图用一种有效的方式去谈论当下和未来的可能性。”

作者∣朱恺

编辑∣谭山山

题图∣受访者提供

当年逾七旬的凯文·凯利(Kevin Kelly,昵称KK)站在面前,你可能会感到一丝诧异:

这位以“未来学家、互联网观察者、科技乐观主义者”闻名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使用任何科技产品。他身上只带了一台iPhone8,“手机上会记录屏幕使用时间,我每天只看5分钟;也没下载任何社交媒体,里面只有时钟、日历和打车软件”。

凯文·凯利,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第一届黑客大会发起人,以及科技网站Cool Tools主理人,著有《失控》《必然》等畅销书。他第一次为公众熟知,便是电影《黑客帝国》主演基努·李维斯在采访中提到,剧组将《失控》列为必读书目,“我也因此在好莱坞获得了15秒的名气”。

的确,科技是他身上最大的标签。《失控》出版于1994年,在书中凯文·凯利提及物联网、虚拟现实、网络社区等概念,其中不少关于未来场景的预测,在当下一一应验,他也因此被誉为“互联网预言家”。

他也是一个科技乐观主义者。当人们担忧AI将取代人类工作、引发一波失业潮的时候,他表示,AI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人工智能更像是由不同音符组成的交响乐。比方说,计算器在数学运算上比人类聪明,GPS的空间导航能力远胜我们,但是人类将这些功能组装到汽车里,才实现了自动驾驶”。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失控》(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封面。

中国读者认识凯文·凯利,也是因为《失控》——2010年,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引进内地。彼时,中国的社交网络刚刚起步,凯文·凯利也因此赶上了走红的时机,正如他自己所说,“出现得太早或太晚都不会有这种效果”。《失控》豆瓣评分达8.6分。“微信之父”张小龙曾表示:“如果有一个大学生来面试,说他看完了这本书,我一定会录用他。”

当然,这并不是凯文·凯利与中国的唯一渊源。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二十出头的凯文·凯利便背上一部尼康马特相机,在亚洲展开了近10年的背包客旅行。最终,他用4万张照片记录了亚洲各国的文化和传统。

在中国,他拍下烟雾缭绕的黄山,也拍过白族人的笑颜。“我一直以为中国画家绘制的岩层以及云后隐藏的隐居之地,是一种浪漫的表现手法,直到亲眼见到这些景象,才知道并不夸张。”

1979年,他前往耶路撒冷拍摄当地的复活节仪式,因为回去太晚而被关在旅馆外,只能在教堂的石板上度过一夜。醒来之后,他突发奇想,决定给自己设置6个月的死亡倒计时——“我一开始以为自己会做些很疯狂的事,比如攀登珠穆朗玛峰、去深海潜水,但最后我发现自己真正想做的是陪伴家人,6个月的时间里都在做这件事。”

从那时起,家人成为凯文·凯利的生活重心。度过68岁生日的时候,他沿袭爱尔兰的古老习俗,为孩子写下了68条简短的人生建议,同时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没想到,这些建议在网络上走红。之后,他持续撰写这些人生建议,数量达到500条后,被集结成新书《宝贵的人生建议》。

9月上旬,飞机落地还不到12小时,凯文·凯利已经准时出现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和我们聊了聊他的新书、对科技的观察和世界观。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宝贵的人生建议》(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9月版)封面。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如果你的工作会被AI取代,

说明你做得很糟糕”

新周刊:你在中国有很多读者。在互联网上输入你的名字,会出现“互联网之父”“未来学家”这样的标签,你觉得它们准确吗?

凯文·凯利:并不都准确,我都不知道“互联网之父”这个说法从哪来的。我听过“未来学家”这个标签,我的确喜欢思考未来,但其实没有做过太多预测,我并不是要和别人打赌未来一定是什么样子的,而是试图用一种有效的方式去谈论当下和未来的可能性。

比起“未来学家”,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记录者,或者像一个创意收纳袋——我自己是一个主编,经常归纳别人的想法,同时还在运营一个播客,每周都会介绍各种新兴的科技工具。

新周刊:听说《黑客帝国》剧组将《失控》列为必读书目。《黑客帝国》所描绘的未来世界,符合你的想象吗?

凯文·凯利:我不认同。我觉得《黑客帝国》主要的问题在于它的背景设定——用人类给母体供电,包括其中一系列反乌托邦的情节,我觉得这是不可能发生的。这种乐观,并不是说盲目相信我们遇到的困境会比想象中小,而是相信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比想象中大。这不是人类想要的未来,你会想生活在这样的未来里吗?

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还没有科幻小说或者电影描绘的未来是我认可的。《星际迷航》中的情景有一点符合我的想象,但是它发生在太空,不是在地球上。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图/《黑客帝国》截图)

新周刊: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一波AI讨论潮。你怎么看它的前景?

凯文·凯利:我现在每天都会用ChatGPT做各种事情,回答问题、提炼内容、提出建议等;还会用Midjourney和DALL-E2来创作图像。几年前我用iPad画画,现在我和AI共同创造艺术。

我觉得ChatGPT的革命性进展在于,它实现了对话的功能。如果你去谷歌搜一个东西,它会在海量内容中提取一段文字,并附上来源链接。但ChatGPT的不同之处在于,如果你还弄不明白一件事情,你不需要退出页面重新检索,而是可以跟它一直对话。比如:“蝙蝠有几个肾脏?”“大一点的蝙蝠呢?”“我听说好像不是这样?”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来看,ChatGPT也非常有价值,它是检索资料的好助手。

新周刊:有很多文字工作者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取代。在你看来,为什么新技术的出现总会引发担忧?

凯文·凯利:我只能说,如果你的工作可以被ChatGPT取代,那你一定是个糟糕的作家,因为它写出来的东西也只是平庸而已,还谈不上优秀。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说过具体哪一个人是因为AI而失业的,我只听说过有人用AI做一些重复性较高的工作、生成体育赛事比分这类的快讯报道。大部分时候,人们只是想象其他人被AI解雇,而不是自己。

我的朋友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人们所担忧的“科技”,其实是在自己出生之后发明的任何东西。这当然不是事实,但很多人都这么觉得。我理解人们对科技的担忧,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人不愿意学习新东西——尽管人们总是将作出改变挂在嘴上,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喜欢作出改变。

大多数人不喜欢改变,因为这需要付出努力——你有成形的观点、固定的习惯,新事物的出现意味着你需要改变想法,而这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果你习惯了在路边拦一辆出租车,现在出门需要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应用程序、学习如何使用优步打车,看上去的确很麻烦。当ChatGPT出现的时候,也会有人说,“我要继续用谷歌,我不需要改变”。

我现在还是习惯使用现金支付,对于外国人来说,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进行电子支付的确很难。但是,当你真正学会一些东西,你会明白这样更好。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世界互联网将融为一体”

新周刊:很多人相信科技本身是中立的,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它。《奥本海默》导演诺兰在中国媒体的采访中提到,“科学家们是知道这件事情的后果的……如果他们不建造这个装置,纳粹将建造它并且会用它对付他们”,并觉得这是一个无解的困局。你怎么看?

凯文·凯利:我在《必然》中谈到过这个话题。大部分科技在当下的环境里是必然会诞生的,比如说人工智能一定会出现;但具体到谁拥有这项科技、谁将它进行国际化推广,以及它面向公众开放还是关闭,这些不是必然的因素。

《奥本海默》中的情景也一样。我觉得,核科技的进展未必会在一声巨响的爆炸中结束。在不同的世界和历史中,我们仍然会发明原子弹并且证明它有效,但是把它扔出去还是用于政治博弈,是不同的选择,大家可能最终达成一致,决定永远不使用它。

银河系中的任何行星文明都可能发现核能、用核能研发原子弹,但不是每个文明都必须部署它。我说过,最邪恶的事情,反而往往是认为自己在与邪恶斗争的人做出来的,像纳粹真的觉得自己在“消除邪恶”,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糕。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在试图消除邪恶,要谨慎行动。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图/《奥本海默》)

新周刊:社交媒体的出现,会加剧社会原子化和信息茧房出现吗?马斯克说要限制推特用户的使用时长,让他们多陪陪家人。

凯文·凯利:首先,你可以无视马斯克的言论,那些话看看就好。但我觉得大家高估了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我不认为它会导致严重后果。

有很多人担心青少年沉迷社交媒体,但我觉得,人在青少年时期,就是会好奇和痴迷某件事情,你很难把教育的责任归咎于某个科技或者年轻人使用它的频率上。你可能会建议孩子缩短看手机屏幕的时间,但这轮不到政府或者企业来做。

当然,我认为信息茧房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元的观点会更好,就像美国人可以看《环球时报》,中国人的新闻也出现在《纽约时报》上一样。你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类似的、收集了各国主要出版物的新闻网站,在一个页面上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头条新闻。我觉得,如果你想了解其他地方的文化或观点,并没有想象中难。

新周刊:你怎么看待中国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你曾经有一个观察:中国互联网从照搬国外的商业模式,进化到了如今开始实现自主创新。但未来还要培养一种中国社会所缺乏的文化基因,即宽容、容忍失败和质疑权威。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

凯文·凯利:通过多年的观察所得吧。我和中国读者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会更关注事业的发展,比如应该从事什么工作、怎么把事情做成功等。很多中国青年企业家在美国学习、交流过,有人选择留在硅谷,有人选择回到中国创业——同样的人接触同一种文化,会产生不同的选择,所以这个结论也不是绝对的。

当然,中国的科技发展的确迅速。我看好中国的电动车行业前景,我觉得中国人会做出性价比更高的电动车,比特斯拉好。此外,我也有听同行讨论过中国的大疆无人机,它在业内做到了顶尖水平。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大疆运载无人机。(图/dji.com)

至于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喜欢用一个App实现所有功能,在互联网构建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美国的互联网形式则更加自由,竞争也很激烈。我觉得有竞争是好事,但从长远来看,我认为世界互联网将融为一体,如果20年后你告诉我还有两个独立、平行的互联网存在,我会很惊讶的。

我认为互联网也需要一定的监管,但是不宜过早,应该晚点再出现。毕竟它依旧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对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的了解程度,还没有足够到开始监管的地步,对吧?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我也有不听劝的时候”

新周刊:你在新书中一共写了500条人生建议,其中有不少是你希望自己年轻时能早点明白的道理。你还记得从别人那里学到的第一条建议吗?

凯文·凯利:我不太记得了。现在还有印象的,是我10岁左右学到的第一个道理:如果有人要拿走你的夹克,你就把自己的衬衫也给他,再多给他们一些;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你应该转身让他们打你的左脸。这可能是我们所说的宽恕吧。

新周刊:你的每条建议都尽可能压缩在140字以内,像原推特那样,为什么这么做?

凯文·凯利:当代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大部分都不是书本,而是推特、微信等社交媒介。我希望自己的建议被尽可能多的人看到并记住,这也意味着它们要以更容易被转发的形式呈现,变成一段段简短的文字后,如果你喜欢其中一条,就可以马上发给别人。长文很难做到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会越来越碎片化,你很难看到它们的全貌。

同样,我认为一个作家未来也不仅仅是写书,还要学会制作短视频。我也在学习制作视频,希望以后能成为一个YouTube网红,哈哈。

新周刊:很多人喜欢向他人寻求建议,也有很多人觉得“听完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你有过不听劝的经历吗?

凯文·凯利:有。我年轻的时候,不太相信乐观这件事情,或者说很难去想象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当时的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觉得去想这些事情没有意义。但现在我的观点完全不同了,我认为,相信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会发生,才是实现它们的第一步,这一点很重要。

有些经验和教训,确实要等年轻人自己试错之后才能更好地体会,但你也可以避免犯一些别人犯过的错误,两者并不冲突。人生的路还很长,你可以一边学习过来人的教训和经验,一边自己去发现新的智慧和道理。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年轻时的凯文·凯利(左)与弟弟在登上珠穆朗玛峰5550米处时合影留念。(图/@Vanishing Asia)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中国现代化的速度难以置信”

新周刊:你提了很多有趣的建议,比如说有机会要去最遥远的城市和地区旅行,还有在年轻的时候花6个月时间体验低成本生活。这与你年轻时的经历有关吗?

凯文·凯利:是的。不仅仅是旅行,我年轻的时候在条件艰苦的地方长期生活过,住在一个狭小的单间里,每天只吃燕麦片和米饭。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我平时也会去徒步旅行或者露营,要把所有东西都背在身上,这会迫使你去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用来生存的东西到底有多少?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你在以后的冒险和尝试中,会有一份安全感和底气。比方说你得到初创公司的一份工作,这意味着你有可能创业失败、一无所有,但你知道自己会没事的——最糟糕的情况,大不了就是回去吃米饭,对吧?

我鼓励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去旅行,去不同的地方生活两年,多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里,事物是如何运作的;面对同一件事情,人们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2021年,凯文·凯利为自己的旅游画册《Vanishing Asia》展开众筹。(图/@Vanishing Asia)

新周刊:你确实喜欢旅行,1970年代就走遍了亚洲。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发展起来,有没有遇到什么挑战?

凯文·凯利:语言隔阂是很大的问题。我在日本的时候,没有人会说英语,我的日语也很差,所以沟通起来非常麻烦,一方面靠手语,另一方面尝试用英语把要说的话写下来给他们看。现在情况好多了,在亚洲,很多地方的路牌上有英文,在火车站、邮局之类的地方都有工作人员会说英语。

以前信息匮乏,关于一些偏远地区的资料很少,你去之前甚至没有详细的地图,也没有关于当地餐馆或者景点的评价,更不可能提前预订旅馆。你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大多数时候是真正地四处游历,临时决定下一站要去哪儿。

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人们更习惯于在网络上制定行程计划,提前订好酒店和机票。虽然大家掌握了更多信息,却也少了随心所欲地探索一个地方的乐趣,不会有即兴旅行,有得必有失吧。

新周刊:你来过中国很多次,有没有感受到比较大的变化?

凯文·凯利:我第一次来中国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我带着两个女儿从广州坐大巴去桂林,再去昆明等地方旅行。我们坐了整整一天的大巴,最让我惊讶的是,这里太辽阔了,你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地区的发展存在巨大差异,部分城镇还停留在中世纪的村庄模样,一些农户在田里耕作,而有些现代化的城市已经足以让人感受到未来主义。

后来我和家人一起重返丽江,那里和我最初看到的模样相比,已经是全然不同的景象,变得现代化了。中国现代化的速度确实难以置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高速铁路网络。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1990年代,凯文·凯利途经茶马古道时拍到的一幕。(图/@Vanishing Asia)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不要做最好的一个,

要做唯一的一个”

新周刊:书中还有多少建议源于你的亲身经历?

凯文·凯利:基本都是。我写建议的时候遵循一个准则,就是它必须能准确地代表我的想法、价值观和经历。大部分建议来自我的经验,有些别人说过的话,我亲身验证过、明白这个道理,也会把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体会,放到书里。

有一条建议是:“不要做最好的一个,要做唯一的一个。”根据我对成功人士的观察,他们往往是在无人涉足的领域取得成功——就像我喜欢的音乐家布莱恩·伊诺(Brian Eno),他创造了“氛围音乐”这个概念,当时没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情,所以他是独一无二的。

一旦你想和别人竞争,比如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会计师,你就会发现人太多了、竞争太激烈了,你不太可能成为第一名,因为第一名只能有一个。我的建议是,与其和别人竞争,不如去尝试没人玩过的游戏。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凯文·凯利说,与其说自己是未来学家,不如说像一个“创意收纳袋”。(图/kk.org)

新周刊:你有一条建议:人们应该趁父母在世的时候,用录音软件去采访他们,再把它变成个人史、纪录片或自传。你自己在这么做吗?

凯文·凯利:是的,我采访过自己的父母,这很有趣。你以为你了解自己的父母,但其实你并不真正了解他们——如果我不做这次采访,我永远不会知道父母还有很多我闻所未闻的故事。

现在你甚至不用自己操作全部流程。我有一个助理是墨西哥移民,她雇佣了一家专业公司来拍摄剪辑,花几个小时坐下来聊聊她父母的故事,最终做成纪录片,送给她的父母做礼物。

其实人们一直等着告诉你他们的故事,他们有倾诉欲,但是从来没有人问过他们的故事。一旦你问他们,他们就会开口讲述,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是多么波澜壮阔,而这会给双方带来力量。

我的父母已经去世了。我是在30岁左右做这个事情的,先采访了我父亲,从一些简单的问题问起,比如:你在哪里出生?你的父母是做什么的?你最初的记忆是什么?你所在的社区环境是什么样的?你和你的朋友呢?

就从这些问题开始,然后一直问更多问题。如果你有兄弟姐妹,还可以让他们从另一个视角谈谈自己的感受,比如他怎么看待家庭中发生的一件大事?最好的问题是:请告诉我更多(关于你的事)。

校对:邹蔚昀,运营:小野,排版:付赢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不是所有科技,都会走向“《奥本海默》式”结局

读完点个【在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2 20: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奥本海默》将抵达!诺兰透露:这部片与《盗梦空间》的相似之处
...与科幻大片《盗梦空间》不同,诺兰更愿意将他的新片《奥本海默》描述为了一部“恐怖电影”。除此之外,根据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说法,奥本海默的结局与《盗梦空间》有一些相似之处。《奥本
2023-07-29 23:32:00
《奥本海默》也一样!时隔多年诺兰终于解释《盗梦空间》结局
...亿万编导克里斯托弗·诺兰近日接受外媒采访,在谈到《奥本海默》中的剧情、尤其是结局的设定时,则是拿了《盗梦空间》来解释这部新作。诺兰指出,两部作品的相似点就是都有着模棱两可的暧
2023-06-27 00:21:00
《奥本海默》上映前,诺兰解释,为何《盗梦空间》的结局并不重要
随着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奥本海默》即将上映,他终于解释了《盗梦空间》的结尾。虽然,这让观众等待了13年。2010年上映的《盗梦空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不同层次的梦境。与诺兰的许
2023-07-29 23:33:00
教父导演眼中的电影胜利:《芭比》与《奥本海默》的独特魅力
...特·科波拉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分别对电影《芭比》和《奥本海默》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称这两部电影为电影的胜利。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芭比》。这部电影是由加拿大导演马克·凯文执导,讲述
2023-08-02 23:04:00
诺兰导演解释《奥本海默》为何会有黑白与彩色画面
亿万票房编导克里斯托弗·诺兰针对二战的最新力作《奥本海默》一片为何会出现黑白与彩色画面的拍摄手法做出说明。《奥本海默》预告片最吸引人的一点是,诺兰不断在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之间来回
2023-05-29 11:55:00
《奥本海默》有片尾彩蛋吗?
《奥本海默》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第12部电影。那么,他的这部新片,是否有片尾彩蛋呢?《奥本海默》是一部传记电影,讲述了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背后的故事。电影的主演,是与诺兰合作
2023-07-22 19:21:00
玛格特·罗比《芭比》票房对打诺兰《奥本海默》,会两败俱伤吗?
...玛格特·罗比(小丑女)主演的《芭比》与诺兰导演的《奥本海默》却要迎来银幕上的票房大战。对于这两部电影为何要这么激烈地展开争锋,好莱坞的票房专家大卫·格罗斯解释了幕后的原因。尽
2023-07-29 23:26:00
电影《奥本海默》热映,触动人们思考科技能带来什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由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海默》正在我国热映,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同名原著、普利策奖获奖传记作品《奥本海默传》,中文版由中信出版同步推出。罗伯特·奥本海默是
2023-09-04 11:27:00
《奥本海默》原作者:诺兰拍了一部卓越的电影
时光编辑部| 甄子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新作《奥本海默》全球票房已接近9亿美元,有望超越《波西米亚狂想曲》,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传记片。在中国内地公映18天后,影片也获得了3.7
2023-09-18 17:29: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9月23日,2025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开幕式上,一批全球首个、国内首批、性能全球最高的科技成果密集亮相
2025-10-06 09:49:00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众多家庭出游的重要选择。为进一步破解高速服务区“充电难、排队久”的现实困境,山西交控集团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升级”双轮驱动
2025-10-06 18:01:00
邮储信用卡气球雨惊喜派对即将空降青岛李沧万达,国庆中秋邀您共启幸运之旅!
鲁网9月30日讯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同庆之际,为回馈广大市民与持卡人长期以来的支持,邮储银行青岛分行将于10月1日-8日
2025-10-06 14:11: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于洁尘 通讯员陈天骄“干我们这行的,哪有节假日?越是假期越要忙。”10月5日一大早,28岁的陈潇离开南京
2025-10-06 09:48:00
节日我在岗丨十堰高周波:抓创新赶订单 全力冲刺年度目标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林)在国庆中秋假期,位于十堰经济开发区的十堰高周波科工贸有限公司抓创新赶订单,全力冲刺年度目标
2025-10-05 20:21:00
节日我在岗丨艾斯卓智能科技:节日不休 赶制订单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耿吉国)放假不放松,生产不停工。国庆中秋长假,我市各生产企业铆足干劲抓生产、赶订单,奋力冲刺年度目标任务
2025-10-05 20:21:00
普阳钢铁工程机械用高强高韧宽厚板全国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一块宽厚板的靶向发力——“铁疙瘩”怎样变成“金娃娃”(十)从矿山到港口
2025-10-05 07:47:00
人气旺 厦门多个商场假日客流爆棚、销售额亮眼
集美大悦城商圈内,小朋友和机器人亲密互动。(本组图/厦门日报记者 黄晓珍 摄)国庆中秋假期, 厦门SM购物中心潮玩店内人气火爆
2025-10-04 09:20:00
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发布公告公开征集一批河北省高质量数据集河北日报讯(记者解楚楚)9月26日,河北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发布公告
2025-10-04 08:03:00
央媒看太原9月30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栏目以《双节市场备货足美食特产受青睐》为题,报道了假期到来,太原市各大综合市场提前备货
2025-10-04 07:17: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朱道衡)近日,2025鼓浪屿世遗文创作品征集活动启动。此次活动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高校、企业
2025-10-03 08:37: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石青青)长假期间,许多人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趁机好好休息。可是,如果休息方式不得当
2025-10-03 08:37:00
渤海之潮涌动着澎湃的脉搏,海河之畔镌刻着科技的印记。10年前,一颗带有“清华”基因的种子在天津这片沃土扎根;10年后,它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2025-10-03 09:25:00
太燃了!无人机空中展旗!高新区国庆“氛围组”已上线!
2025-10-03 23:48:00
抖音生活服务联合北京卫视发起“老板驾到”直播活动,吸引用户下单超100万元团购券
9月29日,抖音生活服务联合北京卫视发起“老板驾到”直播活动,助力北京国庆中秋消费。抖音用户在@北京卫视 直播间下单超1万次
2025-10-03 18: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