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多彩贵州网讯(通讯员 熊军万)近日,贵州省黔西市铁石乡中心学校少年宫劳动实践基地呈现动人场景——身着传统服饰的苗族少年手持芦笙乐器,在金黄菜花绚烂绽放的田间地头进行系统性演奏训练。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该校自建立特色芦笙社团以来,已构建起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每周固定课时教学、阶段性成果展演等方式,实现民族音乐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2025年4月3日,在贵州省黔西市铁石乡村学校少年宫,苗族学生在劳动基地里练习吹奏芦笙。 熊军万 摄
2025年4月3日,在贵州省黔西市铁石乡村学校少年宫,苗族学生在劳动基地里练习吹奏芦笙。 熊军万 摄
2025年4月3日,在贵州省黔西市铁石乡村学校少年宫,苗族学生在劳动基地里练习吹奏芦笙。 熊军万 摄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铁石乡中心学校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创造性地将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芦笙舞”纳入美育课程框架。教学团队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系统解析芦笙构造原理、吹奏技法及文化内涵。值得关注的是,校方突破传统教学场域限制,创新设计“农耕+艺术”融合教育模式,组织学生在油菜花田实景演绎传统曲目,形成课堂教学、田间实践、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格局。
2025年4月3日,在贵州省黔西市铁石乡村学校少年宫,苗族学生在劳动基地里练习吹奏芦笙。 熊军万 摄
2025年4月3日,在贵州省黔西市铁石乡村学校少年宫,苗族学生在劳动基地里练习吹奏芦笙。 熊军万 摄
此次沉浸式艺术实践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文化认同感,更通过器乐演奏与农事活动的有机结合,生动诠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当清越芦笙旋律与琅琅书声交织共鸣,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艺术与劳动共生的乡村教育图景正徐徐展开。
一审:张杨
二审:孙延
三审:马本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08 20: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