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言定乾坤之刘邦: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在史记中出场不太光彩,除了一些日常敷衍的神迹描述外,我们来看看一个废青形象的刘邦:
一、懒惰不干活,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虽然史记中说他是大度,但出身农民家庭,活都不干,这放现在,得被人喷死。
二、爱好酒色,年纪轻轻就沉迷酒色,整天在类似酒吧KTV之类的地方混,醉生梦死。
三、欠钱不还,虽然美其名曰有“龙象”,但其实他就是一个小无赖,仗着自己有点小职权,逼着人家放弃债权。
但有的废青真的是废青,刘邦却大不一样,他在史记中说的第一句话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虽然这只是一句话,但我们可以拿来和项羽在同样情境说的话对比下。
那一年是秦始皇南巡,阵势很是威武,项羽看见后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大概就是,秦始皇有什么了不起,我可以取代他),吓得他的叔叔赶紧拉着他跪下磕头。项羽这句话虽然霸气,但其实很是轻视、自负、傲慢,对自己的认知不足,他只是一个毛头小伙子,说实话,那个时候的项羽,还没这个资格说这句话。
刘邦看到秦始皇,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大概就是,大丈夫应该像秦始皇一样啊,可以征战天下,所向无敌),可以说,刘邦首先是肯定秦始皇的这一番霸业的,然后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有志向以外,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实力,肯定别人也是必须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每个人的最终结局,一开始从一件小事就也许就能注定下来。两个人不同的两句话,一个自负只相信自己,一个自信却肯定他人,这已然预示着他们的结局。
韩信的误判:陛下不过能将10万
刘邦的军事能力是被严重低估的,受以下三个事件影响:
一、和韩信的评价有很大关系。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后面韩信又说,刘邦不善于带兵,只善于带将,由于韩信被认为是中国的兵仙,其军事造诣极高,所以他的话很多人信了,觉得刘邦军事能力不行。
二、彭城之战的失败。
项羽3万挑落刘邦56万人马,这场战争的影响力很大,奠定了项羽的战神形象,败军之将刘邦如丧家之犬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三、“白登之围”败给匈奴,抹不去的黑点。
实际上,刘邦的军事能力非常强,刘邦一生中除了和项羽、冒顿交战吃过亏外,和其他任何人作战都是胜利的,而且这些人并非无能之辈,都是悍将。根据史料统计,他所经历的69场战斗中,60胜,7败,2平,这对于一个将领来说,非常不错的。下面,我们说一说,为什么韩信说刘邦不过能将10万是误判。
刘邦的实力: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一、征韩地
张良在韩地经营数年,毫无建树,好不容易打下几座城市,“秦辄复取之‘’,于是,张良只好打游击战,往来为游兵颍川。但刘邦来了以后,就即刻下韩十余城,击破杨熊军。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能力不差,但就是无法夺取韩地,而刘邦却轻易地攻下,这说明刘邦的军事能力挺强的。
二、征英布
英布是一个军事奇才,史记那么称赞他:
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
大意就是说楚军之所以能胜利,都是因为英布可以以少胜多。
但功冠诸侯的英布很忌惮刘邦:
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
英布忌惮的只有三个人:刘邦、韩信、彭越,他造反的时候,还是怕刘邦会亲自来,然后结果刘邦亲自带兵来了。
刘邦和英布对峙时,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刘邦积蓄能力,最后一战之下,英布大败,在逃跑的途中,英布不甘心失败,还想收兵回头再战,但败局已定。于是英布只好带少数人逃走,在逃亡途中被人杀害。
这一次和英布作战是正面对抗,刘邦善于选择时机,给予对方一击,一仗打胜,就不再给对手喘息之机,连续追击,直到完全打垮为止,这证明刘邦军事能力非常强,时机把握的非常准。
三、平定其他诸侯叛乱
燕王臧荼反叛,攻下代地。高祖亲自统率军队攻打他,擒获了燕王臧荼。
利几反叛,高祖亲自带兵攻打他,利几逃走了。
陈豨反,自立为代王。刘邦亲自带兵,击败陈豨军。
这些都说明刘邦的军事能力挺强。
战略上蚕食:彭城之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惨
刘邦彭城大败,妻离子散,自己也差点被抓了,可以说十分狼狈,但是也要注意到,刘邦在战术上虽然失败,但在战略一直蚕食项羽。
项羽是当时的战神,其他当时的名将无论是英布、彭越还是齐国田氏,根本没有和项羽对峙的机会,一旦项羽出兵攻打,必然快速被击败。只有刘邦,持续正面与楚军交战,互有胜负,而且不断地蚕食项羽的实力,为韩信最后一战与项羽对峙并取胜打下了基础。
楚汉对峙,刘邦的复原能力非常强。彭城失败以后,汉军败退,诸侯离汉归楚,但刘邦却在下邑马上收集了军队,形成了抵抗力,还在项羽如日中天的时候策反了英布。
后来军势大振于荥阳,在京、索之间击破了楚军,需要注意的是,项羽没有出动的情况下,楚军完全不是刘邦对手。然后又是荥阳之败,但刘邦每次都能重新收集旧,实力一次比一次强,在成皋,还能大败楚军曹咎,当然前提是项羽没出动的情况下。
在整个彭城之战前后,刘邦又乘机平定了魏、赵、燕、齐四国,对项羽形成合围,等到项羽亲自来的时候也无力回天了。
白登之围:或许是冒顿故意放生,胜败难说
刘邦晚年遭遇了“白登之围”,最终采用了陈平的枕边之计,才得以脱身。
不过这事不太合常理,冒顿单于雄才大略,怎么会因为几句枕边风就放过刘邦?刘邦与匈奴作战其实是头一遭,彼时,匈奴军队机动性非常强,刘邦确实难以应付。不过,当时的汉军实力很强,在双方会战的前期,汉军其实一直占据着主动性,几次打败匈奴,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冒进,但被围的只是先头部队。如果后续主力部队到达,冒渎能否取胜很难说,总之是一场恶战。因此,估计出于这个原因,冒顿才会放过刘邦吧。
刘邦的贡献:大风起兮云飞扬
当年,刘邦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呼声,现在刘邦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大丈夫”了!
高祖击败英布后,经过自己老家,自己作了一首诗,唱起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是那么解读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这是一种磅礴大气的气度,刘邦强大的军事能力还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奠定了大汉百年的和平繁荣。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一种与民生息的呼唤,历经多年战乱,汉朝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刘邦的威加海内,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为以后的“文景之治”的富裕与汉武反击匈奴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对守护汉家疆土的一种期待,正是刘邦“守四方”的精神传承,才有了汉家后续的“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刘邦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中国疆域的定型有决定性的贡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1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