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谋圣”张良的智慧与明哲保身之道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9 21:52:00 来源:戏说三国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都可谓一时人杰,他们一个擅长谋略,一个擅长管理,一个擅长打仗。

连刘邦都承认自己没本事,能取得天下主要靠这三位人中之龙的帮助。

刘邦真是太谦虚了,他能够将这三个人捏合在一个团队里面,这种能力也是一般人难有的。

这三个人最后只有张良得以善终,其他两位的结局都不好。因为张良不仅有谋略,更有对局势的把握能力,最终得以在权力斗争中独善其身。

那么“谋圣”张良,为什么这么厉害?他帮刘邦做了哪些事,又为何能够独善其身呢?

“谋圣”张良的智慧与明哲保身之道

张良有何功绩

历史上张良被成为“谋圣”,想必一定有过人之处。在刘邦和项羽的战争中,他屡次用计帮助刘邦脱险,最终一步步成就大业。

那么张良具体做了哪些重要的决策,让刘邦最后成为天下之主呢?

首先,在张良刚进入刘邦集团时,他建议刘邦贿赂峣关守将。

在守城士兵没有注意时进攻,这一招让峣关很快被攻下。随后咸阳的守将很快望风而降,让刘邦成了攻陷咸阳的功臣,获得了天下的认同。

在鸿门宴上张良和范增多次智斗,让对刘邦非常忌惮的项羽放松了警戒。这时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张良让刘邦去拉拢项伯,在项伯的纵容下刘邦才有了逃跑的机会。

“谋圣”张良的智慧与明哲保身之道

在楚汉战争后期,刘邦的优势并不明显。张良建议刘邦一定要联合韩信和彭越他们,对项羽前后夹击。这一计获得极大战果,让项羽一点点被拖垮。

在刘邦攻陷咸阳时,张良建议刘邦和民众约法三章,不碰钱财,不掳掠美女,不侵犯百姓。

刘邦的贪欲很强,这对刘邦来说非常难,在张良的再三劝阻下,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使刘邦获得百姓的信任。

张良建议刘邦不要改弦更张,继承秦国的体制和管理方式。

刘邦进入咸阳后没有抢走财物和美女,而是将秦国的法律典籍,规章制度,官员治理等资料拿走。这一招非常智慧,因为只有保留了这些刘邦的统治才名正言顺。

“谋圣”张良的智慧与明哲保身之道

这些典籍是秦朝统治时期的官僚架构,只有延续了秦朝的制度,国家的管理方式才能够得到继承。

在项羽最终兵败,在乌江边无路可走时,张良建议刘邦不要强攻,而是用了四面楚歌的计策。

项羽本就是战神,而且越战越勇,曾经和秦军作战时,他“破釜沉舟”的一战就充分展现他在绝境时的反弹能力。

而张良使用了四面楚歌的计策,从心理上彻底击败项羽,使得一代战神项羽乌江自刎,天下终于归于刘邦。

天下大定后,刘邦多次称赞张良足智多谋,是汉朝建立的大功臣。张良对刘邦集团的作用非常大,从一开始他就贡献了诸多重要计策,让刘邦避过了多次危机,最终登上皇位。

“谋圣”张良的智慧与明哲保身之道

张良为何厉害

张良是刘邦集团中最优秀的谋士,他最初加入刘邦集团只是为了推翻秦朝的统治。张良本是韩国贵族,他的家人全都被秦国人杀害了,他最初的目的只是复仇。

张良的谋略之深,上文已经说过,可历史上谋略超群的人很多,为什么张良可以被称作“谋圣”呢?

主要是张良非常明智,他的谋略智慧达到历史上谋士的顶峰,不仅在军事,政治,管理上有过人的智慧,在人性斗争,权力驾驭上也非常清醒。

汉朝建立之初,所有功臣都忙着向刘邦要更多赏赐,而张良对封赏似乎不是很上心,充分表现了谦虚和低调的原则。

“谋圣”张良的智慧与明哲保身之道

他亲自对刘邦说:“我有幸追随大王已是三生有幸,大王能够统御天下是上天的意思,我的计谋能侥幸达成主要是因为大王明智,至于封赏,我只求三万户封地即可。”

这里张良先吹捧了刘邦,又贬低了自己,最后提出只要“三万户”的封地。三万户不算多也不算少,等于告诉刘邦“我是要封赏的,但我的野心仅限于此,你们后续的争夺可都和我无关了啊。”

他直接说出封赏的多少,不是没有心眼地向刘邦乱要,而是告诉刘邦我的要求就这些。这样刘邦就放下了对他的戒心。

“谋圣”张良的智慧与明哲保身之道

再看看韩信,韩信对于封赏的要求非常高,想到齐国当齐王。汉朝都统一了他还在做封王的美梦,最终毫无悬念地被清算了。

后来吕后专权,曾经一起征战的官员大部分被铲除,只有张良和他的家人一点事没有。这是为啥?因为最早吕后的孩子刘盈能上位,都得拜张良献计的功劳。

汉朝建立后刘邦一直不喜欢太子刘盈,因为他的性格太老实,和自己精明强干的风格差别太大。一开始只是心里不舒服,后来真的动起换太子的心思。

“谋圣”张良的智慧与明哲保身之道

吕后知道后大惊,找张良想办法,张良很果断地说:“这是你们家事,我不便参与。”吕后以为吃了闭了门羹,可张良话锋一转,说:“如果能请动商山四皓来辅佐,那么皇上就不会如此不放心。”

当时商山四皓的名气很大,刘邦多次邀请他们下山辅佐都被婉拒。太子刘盈如果有这四位辅佐,那肯定就没问题了。

最终,吕后费了很大劲请动了商山四皓,太子刘盈才得以即位。张良既不参与皇室权斗,又指明了一条路给吕后,可谓明哲保身的教科书。

“谋圣”张良的智慧与明哲保身之道

后世对张良的评价

从谋略,明哲,智慧多个维度来看,称张良为“谋圣”都是当之无愧的。

历史上很多谋士的下场都不好,因为出主意的人和决定主意的人是上下级关系,如果策略不得当会招致灾祸。如果功绩太高,不懂得保护自己也容易被清算。

之所以将张良列为“谋圣”,不仅仅在于张良的谋略高深,更因为他最终能够得以善终,还保存了自己的功劳。

这在历史上很难能可贵,如果在历史上再找一个和张良媲美的谋士,那就是战国时期的范蠡。

那么历史上对张良是如何评价的呢?

“谋圣”张良的智慧与明哲保身之道

首先,张良运筹帷幄的能力非常高明。刘邦称帝后,一次宴席上,他问大家:“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官员们连声说因为您的仁义和智慧。

刘邦听过后笑着说:“我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有张良,萧何,韩信三位重要的幕僚。张良运筹帷幄的能力,让我的军队可以在千里之外决定战争的胜负。”

张良对权势不贪恋。日常生活中聪明人太多了,而聪明又谨慎谦虚的人尤其难得。

张良在立下汗马功劳后,不仅不贪恋权势,还很彻底地脱离了长安的政治系统,让所有人都对他放心。这固然让他的权势减弱了很多,却也保住了他的身家性命。

“谋圣”张良的智慧与明哲保身之道

也许张良一开始加入刘邦就只是为了推翻秦朝,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另外,他得到黄石公的真传,黄石公是道家,所以张良的行事风格也很有道家阴柔的智慧。

张良的智慧超出一个平常谋士能够达到的高度,一般的谋士只会给主公出主意,而对主公的心思却无法知晓。

张良早就知道刘邦的性格,也知道历史上“兔死狗烹”的定律,所以他早早为自己找好了退路,这才躲过了多次斗争的风暴,最终得以善终。

就这一点来说,张良不愧是历史上公认的“谋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0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陈平“毒士”风范的巅峰之作
明哲保身,又身居高位,“安汉兴刘”,陈平的战术“谋略”,甩张良几条街。陈平的生存智慧,张良一辈子也学不来,两汉数百年国祚,陈平功不可没。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对张良说:“运筹
2023-08-21 06:48:00
刘邦病逝前,张良为何3年不吃五谷,5年闭门不出
...,刘邦才能最终一统中原,建立西汉朝。三、疑神疑鬼,明哲保身然而,往往是得到权力之后,人的内心才最容易腐化。当刘邦坐稳皇位后,他便开始疑神疑鬼起来,生怕身边的功臣背叛自己,夺权
2024-05-26 14:45:00
汉初三杰的功劳都居功至伟,为何只有张良能全身而退
...。张良既不参与皇室权斗,又给吕后指明了一条路,可谓明哲保身的教科书。由于这件事,吕后对张良感恩戴德,而当她专权时,自然不会对张良下手。多面张良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说张良:
2023-05-03 16:07:00
被神话了的张良,从六个方面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张良
...的身退?难道不是献丑不如藏拙,有自知之明?四、张良明哲保身明哲保身貌似是一个褒义词,但未尝不是缺少担当。刘邦进咸阳后,被秦国的宝物迷了眼,这时第一个站出来劝谏刘邦的是樊哙,而
2023-05-09 17:59:00
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谋士之一
...良智慧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张良懂得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道理,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后,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
2023-06-15 19:39:00
刘邦论功行赏,为什么萧何排第一,张良却只分到又穷又小的留县?
...有多么危险,张良想要得以善终,最好的办法就是隐退而明哲保身,事实上,张良的行动也确实是对的,刘邦就算已经奄奄一息,还不忘记叫陈平去除掉樊哙,就足以见得,刘邦在杀功臣这条路上,
2024-12-16 19:57:00
聊聊开两汉的大汉第一谋士张良
...是坏还很难说。第三就是功成身退,不再参与朝政,得以明哲保身。
2024-03-29 19:53:00
...藏自己,这样他才能比那些人活到最后,最后安享晚年,明哲保身。汉初三杰,张良无疑是下场最好的一个。刘邦之所以能夺取天下,背后必须有一个强大的辅助团体。在这个辅助团队当中,主要以
2024-05-26 10:54:00
汉初8大异姓王7个被杀,刘邦为什么放过长沙王吴芮?
...一道与吴芮听。吴芮听取了张良的计谋,选择低调行事,明哲保身。他先是把自己的大部分封地都主动让给了刘邦的子女,然后又将手下大量精兵分到了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帐下。(《楚汉传奇》
2023-06-07 19: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