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9月23日,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第四期“海纳茗谈”活动在大学生一站式服务大厅举行。本期活动以“探索山电特色‘在地化’,打造‘山电国际’品牌”为主题,围绕办学特色与优势,深入探讨如何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职业教育出海,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国际交流与合作部主任董红教授、商务管理系主任李敏教授、科研中心周雪莉教授、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刘爱菊老师以及教务处刘阳老师应邀参加座谈。活动由学校宣传统战部部长聂莺主持。活动茶品由学校文化建设合作企业“茗间小筑”赞助。

活动现场,大家结合专业背景与海外工作、学习经验展开讨论。
李敏教授举实例分享了职教出海的宝贵经验及工作思路。她说,学校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品牌方面,加强了与巴基斯坦政府的合作力度,根据巴国市场迫切需求的热门专业,输出高质量专业标准、教学资源、师资培训与认证体系,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山电国际”品牌形象,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个模式值得深挖和借鉴。

周雪莉教授提出“内核与外壳”融合的发展思路,认为应秉持“利他思维”,以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技术标准为“内核”,紧密结合合作国家的产业需求、文化习俗与学员特点等“外壳”,精准培养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

刘爱菊老师认为,职教出海需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实际需求与基础条件,注重专业匹配度与项目可持续性,通过“中文+职业技能”项目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价值互动,搭建人文沟通桥梁。

刘阳老师提出,课程“在地化”不是简单的资源平移,而应立足合作国家的产业痛点与民生需求,突出实用性与适配性,在保持核心技术模块专业特色的同时,通过推动技术标准与语言文化的本地化融合,最终实现“技术互通、文化互认”。

董红教授在倾听嘉宾们的思路后表示,各位教授学者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对学校国际化办学“十五五”规划的制定,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未来,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将把学校办学特色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度融合,结合新双高建设和职教本科申报,重点推动1-2个“旗舰型”项目,让职教出海真正实现“在地化”,打造“山电国际”知名品牌,讲好“山电国际”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本次座谈在热烈融洽的氛围中落下帷幕。研讨过程既有智慧火花的迸发,又彰显了学校教职工“立足本校、放眼世界”的责任担当与教育情怀,为“山电国际”品牌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动力。
(通讯员 张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27 05: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