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郭宏伟
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过近七十年探索与实践,其价值正被广泛认同,对学科认识趋于一致,成果丰富并走向综合,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概念较清晰、体系较完整、机制较健全、知识较系统、教与学较突出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框架,中医教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基本具备,已经到了系统总结、凝练思想、建构方法、探索规律、指导实践,形成中国式中医药教育教学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中医教学论的提出不是中医教育理论的重构和中医教学实践的创造,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传统中医药教育的总结、现代教育理论精华的吸收,在总结七十年中医药高等教育经验基础上的凝练、建构、探索等形成的中医教学理论和知识体系。中医教学论通过探索中医教学现象、过程、特征和原理等,揭示、发现和运用中医教与学一般规律,是研究中医药教育学科的教学理论,是探索中医教学历史与现代价值,突出中医特色和教学论原理,优化中医教学技术与艺术,具有独特中医教学内涵的教授范式,是通过研究中医教学现象和中医教学过程,探索发现、揭示并运用中医教学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复杂科学。
中医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中医教学论作为中医教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主体,它的研究指向和问题焦点是什么,在理论与实践中要解决什么问题,是中医教学论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所在。以中医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医教学论,其研究对象就是研究中医教学问题,探寻中医教学本质和中医教学规律,探索在中医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条件和操作方法等,寻求中医教学最优化途径和方法,达到高质量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目的。
通过探索中医教学变量和中医教学要素,从中医教学现象到问题,再从问题到规律,推动中医教学研究不断深入,不断趋近中医教学的认知本源。中医教学论着重研究的是关于中医教学普遍现象和一般规律,是解决和指导中医教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学说。中医教学论研究的问题是关于中医教学的科学问题,即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和发展问题,具有探究性、可行性、专业性和前瞻性等特点,通过分析要素,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形成体系,探索发现其内在的、稳定的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发现和利用中医教学规律。
中医学和教学论都是复杂的人文科学,主要涉及中医教学是科学、医术还是艺术;是纯理论学科还是理论与实践综合学科;研究方法是定量还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基本问题。我们知道,不同学科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结构组成、指导思想、发展脉络和适用范围等均有不同的内涵和特色,需要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论支撑。中医教学论是描述和解释中医教学现象、分析和讨论中医教学问题的理论体系,是复杂科学的组成部分,属于复杂性学术范畴,从中医学和教学论判断,它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艺术,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属性,同时由于它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中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因而,又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因此,中医教学论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人文性等特征,是人文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中医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认识中医教学现象。中医教学现象是中医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形态与联系,是中医教学中外在的、易变和复杂的教学活动关系,如环境性、活动性和关系性等。中医教学现象是中医教学活动中的表象和反映。现象是客观事实和现实存在的,中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现象,发现问题,通过现象研究和探讨问题的深层原因,揭示中医教学的本质。
揭示中医教学基本规律。教学规律是教学及组成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学活动内在的东西,只有通过人的思维判断才能认识、理解和利用。中医教学研究具有科学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艺术性与审美性等特征,其内在关系是确定的,探索中医教学的内在联系和内部结构,揭示中医教学一般规律,指导中医教学实践,是中医教学论研究的基本任务。
确立中医教学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人对事物的认识、对是非的辨别、思维取向和价值导向,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有什么样的中医药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中医学习范式和学习动力,因此,确定科学合理的中医教学价值观,运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中医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师承渗透教学全过程,对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优化中医教学技艺。中医学教学工作是一项兼顾传统与现代、知识性与技术性、操作性与艺术性很强的育人活动,搞好中医教学,教师要掌握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及教学评价等技术,形成一整套的专业知识传授、临床技能训练和医德医风培养等模式,同时,中医学生也要学会阅读和选择,加强中医思维训练、临床观察和跟师能力等,这些教学技能和培训能力属于教学技艺范畴,是教与学长期实践的结果,也是中医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促进中医教与学和谐统一。中医教学过程是中医教与学相互协作、和谐统一、提高教学效能,建立学习共同体,合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医教学实践是中医教师与学生有目的地改造以课程材料和教育设施为载体的行动的过程,包括制定大纲、确立课程、编制教材及实施教学评价等。中医教与学等教学实践,是教学管理、教学研发和教学应用的有机结合、一体化及和谐统一的综合过程,是完成中医教学任务的关键。
加强中医教学论学科体系建设
中医教学论学科构建既是学科理论问题,也是学科应用问题。中医教学论是研究中医教学的专门学科和科学领域,是探索中医教学价值、优化中医教学技艺、丰富中医教学发展,揭示中医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中医教学论又通过中医教学实践,系统阐释了中医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过程、原则、方法、组织、手段和评价等教学基本要素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等。
中医教学学科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体现在组成要素、相互关系及要素间运动变化趋势与规律上,更以其主体、主线和主旨为根本和核心,围绕中医学原理、历史、流派、临床技术、中医思维等展开教与学的对话和教学活动,通过中医教学涉及的相关概念、元素组成、联系系统等机制和方法,实现中医教学组织与教学主体的协调与增效。要用现代教学观、现代课程观、现代学习观及教学论基本原理等,探讨中医教学论的学科范式,用现代的科学意识、理论模型、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研究中医教学论学科内涵、基本原理、知识结构、研学方法、话语规则、学术共同体和学科文化等,用新视角、新观点和新思路,激发中医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内部动力和活力。
构建中医教学论学科体系,要积极借鉴要素主义、结构主义、人本主义、实践主义、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等理论中包含的课程与教学思想,积极吸收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传播学等学科和领域的发展成果,由孤立静止的线性研究转向整体的动态的立体研究,用整体、动态、全面和发展的视角研究中医教学现象,从理论思辨为主走向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统一的发展道路。加快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改革,在中医专业知识教学中渗透中医思维训练,加强中医思维教学的过程逻辑和方法逻辑,化理念为过程,化思想为方法,使中医思维能力的习得超越中医药知识和临床技能,成为更上位的理念,指导中医教学实践。
中医教学论是教学论和中医学的内生科学,在中医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上,以中医学一般原理为基础,对中医学的历史遗产、现实经验及中医教学方法等加以概括和总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中医思维培养为主线”的中医教学模式,遵守“学经典、勤临床、跟名师、擅思悟、会总结”的中医学习规律,以“通人文、读经典、重临床、强能力”为目标,尊重《黄帝内经》提出的“意、志、思、虑、智”的思维路径,在“诵、解、别、明、彰”中领悟中医奥妙,从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主导,走向以“学生”“经验”和“活动”为中心,把培养中医思维贯穿中医教学始终,以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等要素形成有机系统,根据需要,进行“插接式”组装,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组织,建设中医教学理论和应用科学体系。
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推动了中医教学等相关学科的成熟与学科群建设,促进了中医教学论、中医课程论、中医学习论、中医学科教学论、中医教学信息论、中医教学模式论、中医教学艺术论等方向的研究和深化,使中医教学理论发展呈现多样性、丰富性和延展性。现代教学要求在现代教学观指导下寻求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新基点,重新审视原有的逻辑起点、概念范畴、体例架构、运行方式等,以新思维构建符合现代视域、未来需要和教学规律的中医教学理论体系。
中医教学论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的建立,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要求,是中医教育现代化,完善教与学范式和中医教育交叉研究与综合研究的产物,是中医教学走向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必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3 12: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