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每个中国人都听说过,故事大略讲的是周幽王宠信褒姒。由于褒姒不爱笑,为了逗笑褒姒,周幽王就点起烽火,让诸侯勤王。等诸侯到了,褒姒看到诸侯急忙赶路的模样终于笑了。如此再三,诸侯们都不再勤王,结果犬戎真的打来,没有了诸侯军队的帮助,西周也就就此灭亡。
这是一个历史版狼来了的故事,但是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其实早就有历史学家提出过质疑。钱穆在《国史大纲》就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
那么,为什么说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不是真实发生的,而这个故事没有真实发生又为什么会被后世传的有模有样,甚至被司马迁当做正史写在了《史记》中呢?
【虚假传言】
其实反驳烽火戏诸侯的证据有很多,专门解释过这个问题的文章也有不少。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
首先还是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钱穆先生这段话就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
首先,古代行军,情报也是很重要的,诸侯部队在抵达前都会有探马探听消息,如果没有敌情,军队不用抵达前线就一定已经知道了。怎么可能狼狈的到到达城下,才知道被骗呢?
其次钱穆先生也点明了,烽火台是在汉代为防备匈奴才推广开的,就算烽火台出现的时间还要早一点,也绝不会早过刚开始修建长城的春秋战国时期,所以在西周末年,是没有烽火台这个东西的。
最后,从其他史料记载的角度讲,钱穆先生也指明了:是幽王主动攻打申国,被申国与西戎的联军击败,死于骊山的。所以也并不存在西戎主动攻击镐京的事情,这种说法在后来发现的《清华简》记载中也得到了相互印证。
【第二版本】
其实烽火戏诸侯并不存在,在学界已是公论。那既然烽火戏诸侯并不存在,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流传开来?又是怎么被按在周幽王脑袋上的呢?
其实关于烽火戏诸侯,除了《史记》,还有一本古籍记载了不同的版本。《吕氏春秋》:“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吕氏春秋》中烽火戏诸侯的版本并没有提到烽火台,而是用击鼓代替,这很可能是当时并没有烽火台或烽火台没有普及的缘故,但是这也是这个记载最大的漏洞。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支鼓在城市中心,敲击时能够传达全城,这已经是极限了。需要多大的鼓,能够传到至少一月行程的地方诸侯耳中?而且古代的鼓多是用牛皮制成,这个制作成本太高,也不可能做到如烽火台一样,每隔数百米,置一鼓。所以靠击鼓向诸侯示警,这根本不具备任何的可操作性。
【击鼓戏百姓】
虽说《吕氏春秋》的记载不可能是真实的,但是这个记载却提供了一个寻找烽火戏诸侯原型故事的线索。
虽然没有《吕氏春秋》中的击鼓戏诸侯,但是在历史上却真的出现过击鼓戏百姓的事件,而这个事件就发生周幽王之子周平王时代的楚国。
楚国当时的国君是楚厉王熊眴。当时的楚国面临着敌对势力的威胁,于是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发现敌情,楚厉王就击鼓为号,听到鼓声百姓们就拿上武器,协助楚国军队守城。
有一次楚厉王喝酒喝多了,就误敲了战鼓。百姓听到鼓声急急忙忙赶了过来,楚厉王知道后急忙命人解释:“我喝醉与近侍开玩笑,这才敲错了鼓。”于是百姓都散去了。
过了几个月,敌人真的来进攻,楚厉王急忙敲响战鼓,召集百姓。但是百姓们以为楚厉王又在开玩笑,结果都没有来守城。这次事件后,楚厉王只好更改了报警的信号。
可以看到,楚厉王的经历与《吕氏春秋》上的记载非常的相似,只是原本的城中百姓,被换成了地方诸侯。这个历史事件极有可能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源头,但这只是整个故事的一部分。
【冷面美人】
楚厉王戏百姓,只是无心之失,但是烽火戏诸侯中还有一个不爱笑的褒姒。褒姒爱不爱笑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但是楚国有一个君王的宠妃是真的不爱笑。
周厉王的侄子楚文王联合息国攻打蔡国。蔡国战败,蔡国国君对息国怀恨在心,就对楚文王说:“息国国君的妻子息夫人非常美貌,只有这个女子才配得上您。”
后来楚文王见到息夫人,果然惊为天人,于是楚文王就起兵灭掉了息国,把息夫人抢了过来。息夫人为保全丈夫性命,被迫服从了楚文王。
息夫人与息国国君非常恩爱,被强迫分开后,终日郁郁寡欢,从不主动说话。楚文王很喜欢息夫人,看到息夫人不爱笑,就问息夫人缘故。息夫人说:“我一个女人,却服侍两个男人,既然不能去死,又有什么可以说的?”
楚文王觉得是蔡国国君挑拨,自己才灭掉息国,让息夫人不爱笑,于是又起兵伐蔡。楚文王抓到蔡侯非要杀了他泄愤,但是蔡侯无罪,无故被杀,楚国会被诸侯针对。这时大臣鬻拳以死相逼,才没让楚文王犯下大错。
【故事诞生】
其实故事里褒姒的原型很可能就是息妫息夫人。同样是国灭被俘,也同样的不爱笑不爱说话,而故事里的周幽王,历史中的楚文王也都为了逗夫人笑,而胡作非为。
把楚厉王和楚文王与息夫人的故事放到一起,拼凑起来,其实就是《吕氏春秋》中所描绘的故事,只是换了主角的姓名而已。
而在汉代的烽火台逐渐普及后,又补全了最后一个重要元素:烽火。然后被司马迁记录到《史记》里。
也许这就是这个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诞生的过程。但是这些楚国先王的旧事为什么会被按在周幽王的头上?传播这个故事的人又为什么无中生有,编排周幽王和褒姒呢?
【传言源流】
《吕氏春秋》这段记载是关于烽火戏诸侯最早的文字记录。我们知道《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在秦朝统一六国前夕,招来三千门客编写而成的。
而这一段记载是什么人写下的,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我强烈怀疑这是一个楚国人的杰作。换句话说,这个故事可能是源自楚国的一个谣言。
为什么是楚国?烽火戏诸侯的原型在楚国就暂且不提了。楚国其实还有着一个传统,这个传统甚至影响至今。现在湖北人在表达不甘心,不服气的时候总会说一句“不服周”。
这源自于西周在分封诸侯的时候,给予楚国的不公正待遇。于是楚人对于周王室,向来是不感冒的。而这也有可能是楚国成为西周谣言产地的原因。
当时的楚人流传自家先王荒唐事的时候,难免因为对周王室的不满,从而把这些荒唐事转嫁到周王室身上,而周幽王又作为亡国之君,是一个天然的靶子。这个故事转移主体的过程没有什么恶意成分,也许真的就像钱穆先生说的“此委巷小人之谈。”只是普通百姓的谈资罢了。
其实谣言的特点就是将一个正常事件,选择性忽视关键部分,对其他部分进行扩充、夸张、放大,再加上煽动性话语和耸人听闻的标题进行广泛传播。伴随谣言的这种特性,以及楚人“不服周”的心态,可以想象他们在说周幽王拿诸侯当傻子来耍,后来被自己玩死时眉飞色舞的神态,这个故事在楚国也一定会很有市场。
【褒姒背锅】
既然楚人因“不服周”把楚厉王的事情编排到周幽王身上,那么为什么又要搭上一个褒姒?非要把褒姒形容成一个亡国祸水呢?
这也许起源于《诗经》中的一句话:“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这是一句引人遐想的话,这么大的宗周,褒姒怎么灭掉的呢?但《诗经》中只有这单单的一句话,没有任何解释,于是后人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始脑补了。
其实西周的灭亡,跟褒姒还是有那么一点关系的。西周的灭亡根源在废长立幼,被废的太子姬宜臼是申侯之女所生。而册立的新太子就是褒姒的儿子伯服。后来废太子逃到申国,周幽王主动伐申,结果战败而死,于是西周就此灭亡。
从这个历史过程来看,联系上“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的话,其实就是在说,是褒姒凭借幽王对自身的宠信,蛊惑幽王废长立幼,结果引发了周申开战,导致西周灭亡。
这可能就是《诗经》这段话的本意,但是这个意思并没有在《诗经》中传递出来,于是一些讨厌西周的楚人就在这上面用息夫人的旧事编排了褒姒,还把周厉王的旧事一起捏合到了周幽王身上。
也许春秋战国时期,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已经流传开来,盛行一时。最后汇编到了《吕氏春秋》里,而这个记载很可能还是吕不韦去伪存真后严谨化的表述。
【因何灭亡】
那么回过头来看,西周的灭亡跟褒姒到底有没有关系呢?难道真的是因为褒姒蛊惑周幽王,才让幽王废长立幼?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
申国由周幽王的父亲周宣王分封在河南谢地。(有观点认为亡西周的是西申国,我在其他文章解释过这个问题,这里就不详述了。)当时是因为地方诸侯破坏礼法,相互攻伐,脱离王化。周宣王对申侯非常信任,还让自己儿子周幽王娶了申侯的女儿。所以周宣王希望申国在河南震慑地方诸侯,为南部诸侯之长,还给予了申国出兵攻击诸侯的权力。
申侯的女儿为周幽王生下了太子姬宜臼,就算周宣王身死。周申两国也是紧密绑定在一起的。如果幽王无故废掉申侯女儿所生的太子,那么一定会与申国决裂,就算幽王是昏庸之君,这样自毁长城,那恐怕只有智商问题能解释了。
我认为是申国在周宣王死后,自恃功高力强,逐渐脱离了周幽王的控制,当上了南部诸侯的土皇帝。这一点从后来缯国能跟随申国攻打宗周,无视周王室权威,就可见一斑。南部的很多诸侯已经是只知申国,而不知周王室了。
另外,周幽王可能还有一层考虑。太子姬宜臼是申侯的外孙,现在申侯对周幽王自己都不再恭顺,那么姬宜臼继位后,周王室的大权不是就有旁落的威胁?这在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所以我们一开始认为是废长立幼导致周申开战,而情况很可能是反过来的,先是周申发生矛盾,然后周幽王决心废掉有着强大背景的太子姬宜臼,而改立没有任何背景的褒姒之子伯服。其目的就是摆脱周王室会被地方诸侯掣肘的危险。
【为何兵败】
周幽王废长立幼后,可能也没有想到,废太子姬宜臼在王后的帮助下竟然出逃到了申国。于是为了保证伯服的唯一性与正统性,他只能出兵伐申。
周幽王伐申并不是毫无准备,他也知道申国联合了西戎和缯国等诸侯。所以他还特意于太室(河南省登封市北)召开会盟,争取各大诸侯国的支持。同年就开始出兵伐申。
也许是周幽王真的暴虐无度,不得人心。而更可能的是地方诸侯各怀鬼胎,都不愿出手相助,选择观望。于是周幽王陷入孤军奋战,最终战败被杀。
申国一路攻入了镐京,拥立了自己的外孙姬宜臼为王,即为周平王。然后还把周平王东迁到洛邑,放在了自己眼皮子底下。自此西周正式灭亡,春秋时代开幕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0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