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 鹿嘉惠
近日,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合肥举行。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2023十个重大科学问题、九个工程技术难题和十个产业技术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如何实现低能耗人工智能?如何实现飞行器在上层大气层机动飞行?利用新型符合测量方式能否搜寻磁单极子和轴子暗物质的存在?非线性效应会随尺度变化吗?影响高性能纤维发展的基础科学问题是什么?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如何适应土壤环境?现代陆地生态系统是如何起源的?生殖衰老的触发及延迟机制是什么?如何实现可控核聚变的稳态燃烧?如何探明更高速度轮轨系统耦合机理及能量场分布特征?看到这些新发布的重大科学问题,人们不禁会想,这些重大科学问题,是在研究什么?与日常生活有关联吗?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举例来说,由OpenAI引领的这一波人工智能热潮中,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充满很多美好的期待。鲜有人知,AI运行需要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会消耗大量电力。这种能源消耗也将加剧温室气体排放,倘若能实现低能耗人工智能,那么人类社会既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活也能更加美好。
纵观人类历史,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带动科技创新创业浪潮,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和调整,也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惊喜。但这些科学问题往往看起来晦涩难懂,研究起来门槛高、投入高、回报周期长,有时并不被公众理解。做好科普,建好公众与科学事业之间的桥梁,让更多公众“邂逅”并理解科学,格外重要。
运用多种渠道,做有意思的科普。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时水为何未从杯中飘出?怎样用超冷原子在实验室里“拼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科普视频走进公众视野,从日常生活入手解疑释惑,既接地气又“科”量满满。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让高深的科学知识变得“轻量化”、有趣味,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
尊重科学事实,做有意义的科普。维护科普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尊重科学事实,是开展一切科普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归根结底,载体、手段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出新,科普活动都不能偏离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内核。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视频平台都应严把内容质量关,不让伪科学蔓延,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培养科普队伍,做专业的科普。2021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超180万,但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的占比还很低,尤其是高质量科普人才存在较大缺口。要通过强化经费支持、完善科普人才评价机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等措施,培养壮大科普人才队伍,让更多能做科普、愿做科普的专业人才脱颖而出。
汇聚力量,做全民科普。提升科普能力,更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科普需求,需要推进人人参与、共建共享、永不落幕的全民科普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馆这个生动的教育空间,促进科学教育资源均衡普惠。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投入科普事业,丰富科普供给,激活社会资源蕴藏的科普潜能。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伴随科技创新而生,也驱动科技创新不断向前。利用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把科学的种子撒向充满好奇的心灵,让更多公众“遇见”科学,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31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