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375年,明朝发布了造“大明通行宝钞”,这是中国古代又一次发布纸币的尝试。为了推行“大明宝钞”,朱元璋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各种方法,但却始终无法在民间推广。朱元璋去世后,“大明宝钞”就基本沦为了废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大明宝钞”:一种毫无信用的纸币
1375年,朱元璋下令中书省造“大明通行宝钞”,面额有6种,分别是100文、200文、300文、400文、500文和1000文(一贯)。一贯相当于一两白银,四贯等值于一两黄金。这是明朝发行纸币的开端。
在明初,朝廷发行的是铜钱。《明实录》的说法是由于缺乏铜料缺乏,铸钱不多,导致铜钱供应困难,于是明廷让民间给朝廷提供铜,老百姓只能将家中的铜器毁掉以交给官府,苦不堪言。与此同时,铜钱的存在不利于长途贸易,《明史》记载:“今公私贸易,苦于铜钱重不可致远”。朱元璋看到这种现象,决定推行便民之策,也就是发行纸币。
但深层次的原因不仅于此。明初,战争频发,而战争是需要花钱的。当时明朝初建,经济残破,并没有多少的财政收入。为了能够化解财政危机,朱元璋想到了发行纸币的办法。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成员唐文基说:“发行大明宝钞目的不在于便民,而真正在于财政需要。”
纸币虽然是一种国家强行推行的货币,但是发行纸币必须要有面额相当的准备金。纸币要有信用,就要允许百姓用纸币向国家交换黄金、白银,之前的北宋、南宋、金、元四朝虽然在纸币发行上都出现了问题,但是国家发行纸币之初都准备了大量的准备金。
然而朱元璋发行宝钞是完全没有准备金的,也就是完全没有信用。既然没有本金,那老百姓也就无法用宝钞换回铜钱。《中国经济通史》:“明朝实行钞法,只重视向外发钞,却不重视钞的回收。老百姓可用金银与国家兑换宝钞,却不能用钞与国家兑换金银。”
二,明朝用国家力量来强制推行宝钞
朱元璋试图用国家的力量来强行推行大明宝钞。首先,朱元璋开始使用大明宝钞给官员发放俸禄,给士兵发放军饷,给将帅发放奖励,甚至对外国的朝贡使团也赏赐大明宝钞。这实际上在宣告天下,“大明宝钞”就是官方认可的货币。
在民间,朱元璋推行了“门摊课程”,规定商人用大明宝钞交纳门摊课。但是明廷又规定“凡商税课程,钱钞兼收,钱什三,钞什七,一百文以下则止用铜钱”,也就说商税之中的宝钞使用也被严格限制的。后来,朱元璋允许农民用宝钞交粮食税,但到洪武十九年就停止征收宝钞了。
国家发行的纸币旧了,国家就应该回收纸币,发行新币。1376年,朱元璋也颁布了倒钞法,在全国各地设行回收旧烂钞。1380年,朱元璋又对宝钞的使用做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例如凡票面金额、文字可以辨认的都可以继续使用,不许对用旧钞买货者提价。但明朝真正实行倒钞法却很少,洪武二十五年是最后一次收换旧钞,“行之逾年而复罢”。
明朝中央宝钞就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的,其成本并不高。对于朝廷来说,将宝钞收回来还不如重新印刷一些发出去。这种只发不收或者多发少收的政策,一个国家的官方连自己发行的纸币都不敢收取,其剥削的本质已经十分明显。
与此同时,明朝还在不断发行新的宝钞,导致市场上流通的宝钞越来越多。仅仅在1375年,明朝就发行了数额近千万两白银的宝钞。《中国经济通史》提到:“大明宝钞的发行数量最终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国家财政需要,二是人民手中实际有多少金银。除此之外,明朝统治者基本上不予考虑。”根据《大明宝钞考》的数据显示,大明宝钞在洪武年间就已经贬值到了原本的六分之一。
老百姓也不傻,既然“大明宝钞”没有信用可言,那就拒绝使用。当时民间继续使用铜钱、金银,甚至以物易物,就是不想使用“大明宝钞”。朱元璋为了让百姓使用“大明宝钞”,下令禁止金银的流通,史称“禁民间无以金银交易”。如果是小于100文的交易,可以使用铜钱。但到了后来,连铜钱也被禁止了。1389年,明朝发行了10文到50文面额的宝钞,其目的就是取代铜钱的流通地位。
民间百姓无奈,只能选择“以物易物”,朱元璋就干脆下令将“以物易物”也禁止。
朱棣上台后,针对宝钞大幅度贬值的情况,推行了一些新的政策。1404年,朱棣推行了户口食盐法。古代盐为官卖,每家每户都必须向国家买盐。“户口钞盐法”就是明朝每家每户大人配食盐一斤,收取钞一贯。不过,日本学者和田清研究后发现,永乐帝表面是让百姓用钞买盐,实际上却变相增加赋税。
1407年,朱棣下令田赋中夏税的税收,各种商税,以及贪赃的罚款,都可以折收宝钞。可是这些政策并没有阻止宝钞的贬值,当时的宝钞的购买力已经只有洪武九年的三十分之一了。1421年,朱棣直接停止了大明宝钞的发行。
三,“大明宝钞”成为了朝廷敲骨吸髓的工具
1424年,朱棣去世,明仁宗即位。明仁宗认为宝钞难以流通,就是发行太多了,于是加大了回收的规模。为此,夏原吉建议让商人向朝廷缴纳宝钞以换取食盐,这就是钞中盐。钞中盐实行到1426年就被明宣宗废除了,原因是推行此法后,商人就不愿意运输粮食到边疆换取食言,导致边疆地区粮食供给紧张,即所谓“人图便利,无复输米赴边。况各场岁办有限,不足支给”。
1428年,行在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提出了一个强制流通宝钞的建议,那就是在民间推行连坐法,鼓励民间告发、检举不实用宝钞的行为。对于举报者加以重赏,对于被告发者,加以重罚。明宣宗认为这个建议不可推行,但是可以作为警告。同年,江西的官员提出了新的建议,“凡交易银一钱者,买者卖者皆罚钞一千贯,一两者罚钞一万贯,仍各追免罪钞一万贯”,也就是加重对白银交易的打击。
明朝的皇帝都认为大明宝钞无法流通是因为商人从中作怪,因此从朱元璋到明宣宗都不断加重商税,以报复商人。1425年,明仁宗增加了商人的赋税,即所谓增市肆门摊课程。1429年,明宣宗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增加商税,最初是增加10倍,但是明宣宗认为太重,减少为了5倍。同年,明朝对蔬果园、塌房、库房、店舍、车、船等也开始大规模收税。回收宝钞的工作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了大规模的增税行为。
这些苛捐杂税给百姓带来巨大的负担,《明实录》记载“有司令里老开报塌房,一时畏惧,凡街市人户俱作停货店舍,每月各纳钞五百贯,而实无货停蓄。民贫无钞,有鬻子女产业输官者”。直到景泰帝时期,蔬果园、塌房等税收才被取消。
由于发行的宝钞太多,明朝最终在1428年停止了新钞的印刷。这时候,明见就出现了“屯钞之家”。一旦国家宣布要征钞,老百姓就赶紧用钱去“屯钞之家”买宝钞。
正统年间,改革了户口食盐钞,朝廷下令减少一半,但是必须缴纳新钞,民间百姓为了得到新钞,就必须卖米来换,又出现了许多问题,所谓“正统十四年虽遇恩例减免一半,俱用生钞,民间无从得之,往往以米易换纳官,以致逼民逃窜,乞自成化年为始,更加减免,以苏民困。”
明朝中期虽然大规模回收宝钞,但依然无法阻止宝钞贬值。在成化年间,面额一贯的宝钞的购买力只有一文了,也就是贬值到了最初的千分之一。当时,小面额的制作成本都已经超过了纸钞面额,于是小钞就停止发行了。由于贬值过于严重,明朝中期的宝钞的携带方便程度已经不及铜钱了。
明朝虽然早已停止了宝钞的印刷,但是却一直没有宣布宝钞的废除。实际上,在明朝中期之后,明朝就逐渐放松了对白银流通的控制。在明朝后期,白银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宝钞也就成为了一种象征。1644年,明朝灭亡,大明宝钞也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小结:
明朝初期发行纸币,宣称是为了便于民间交易,实际上却成为了明廷夺取民间财富的工具。明廷违背发行货币的经济规律,既没有准备金,也不控制纸币的发行量,更缺乏旧钞回收制度,导致货币迅速贬值,流通阻滞,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历史是具有借鉴意义的,近代史上的国民政府也曾滥发纸币,导致经济体系崩,溃,最终葬送了自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30 00: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