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贺州日报 □叶丽燕
业余体校也称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体校”),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阵地,是我国最早创建、规模最大和基础最为牢固的青少年体育训练组织,目前全国各类体校数量达到2196所。在我国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中,有95%以上都有体校学习培训的经历。因此,基层体校的建设发展是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是推动竞技体育走向奥运辉煌的根基和源头,也是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
一、贺州市、县(区)体校发展现状
贺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成立于2007年9月,与市业余体校合署办公,实行集学习、训练、食宿为一体的“三集中”全封闭式办学模式。全校现有学生436人,管理人员2人,文化课教师33人,教练员13人,文化课开设义务教育四至九年级课程,在校训练项目开设举重、摔跤、散打、拳击、柔道、田径、游泳、射箭等11个。贺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荣获“2017-2020年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并被命名为“广西摔跤重点项目训练基地”“广西拳击单项训练基地”,连续四个周期(16年)被评为“广西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基地”。2019-2023年,贺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向广西各运动发展中心输送运动员35人,向广西体育运动学校输送运动员142人;输送运动员参加国家级以上(含国家级)比赛获95金63银63铜;在校运动员参加广西青少年锦标赛获284金230银287铜,涌现出蒋惠花、邹万豪、吴长升、梁梦等一大批为广西争光的优秀运动员。
贺州市三县两区均设立有业余体校。八步区业余体校设置有柔道、田径、跆拳道三个项目,2022年投入76万元联合莲塘镇中心学校在分校区建设总面积660平方米的体育训练馆,开设散打、拳击、柔道、跆拳道、田径、篮球6个项目,提升了人才储备和整体竞争力,在贺州市第五届运动会上,柔道、田径、跆拳道3个项目均获得金牌数第一。平桂区业余体校无学生宿舍、办公、训练场馆等设施,体校依托市体校的资源开展举重项目训练。钟山县业余体校带训项目有摔跤、跆拳道2项,其余田径、篮球、举重、拳击等项目由体校与当地普通中小学校、体育社会组织以合作或共建的方式开展业余训练。富川瑶族自治县业余体校成立于1976年,是训练、食宿“两集中”体校,现有教练员4名,其中国家级教练1名、高级教练1名,在校生125人,主攻举重、摔跤项目,培养输送了世界冠军蒋惠花、全国冠军唐静等优秀人才,近年来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荣获国际赛事金牌23枚、银牌10枚、铜牌2枚,荣获全国、自治区级赛事奖牌795枚,并打破女子举重49㎏级世界纪录4次、全国纪录1次,打破女子举重71㎏级全国青年纪录3次,先后荣获“广西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自治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竞技体育先进单位”“基层体校输送支持奖”“全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昭平县业余体校有教练员4名,设举重、摔跤、乒乓球、田径4个项目,自2019年7月开始与昭平四中、昭平镇四小共建办学,现有在训运动员167人。2021年以来,昭平籍运动员在全国及以上赛事中获5金1银1铜,在广西第十五届运动会赛事中获1金5银2铜。
二、基层体校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体校既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层单位,也是业余体育训练的主体模式。基层体校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但随着人口红利的式微、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成才育人观念的改变,基层体校发展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亟待解决。
(一)县(区)对体校建设重视程度有待提高。2019年机构改革后,贺州市各县(区)成立新的文化和旅游局(后改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富川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当地体育行政工作由其主管,但多数县(区)文广旅局并无体育股的编制,体育股由其他编制的同志负责。县(区)业余体校作为县(区)文广旅局二层单位,当地重视和支持不足,部分县(区)体校建设发展多年来停滞不前。
(二)县(区)体校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不足。一是基层体校招生渠道不畅通,少数中小学校支持配合不足,导致选材过程一波三折。二是基层体校优质生源不足,专业后备人才选拔途径单一,输送率不高、学训无法兼顾是长期以来基层体校招生难的重要原因。三是部分县(区)体校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成果不明显,除富川体校成绩显著外,其他县(区)体校开设项目少、优秀苗子发掘较少。
(三)基层体校教练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市业余体校现有教练员14人,三县两区业余体校在编在职教练员分别在2-5名之间,各项目教练员严重偏少,全市教练员师资力量配备严重不足,均达不到国家要求的竞技体育项目教练员和运动员比例。全市仅有正高级职称教练3人,高素质、高层次教练和管理人才较为紧缺。
(四)基层体校训练等经费投入不足。业余体育训练经费支出主要有训练设施基础建设费、人员工资、运动员伙食及服装补助、比赛费用和办公费用等,需要大量资金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县(区)财政投入业余体校训练的经费逐渐减少,市、县(区)体校缺乏可持续而有重点的资金投入,部分县(区)体校只能勉强维持现状。
(五)体教融合的力度和效果有待增强。相关部门在体教融合认识和沟通上仍需深化,体育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办学仍需加强,学校体育普及和体校竞技水平提高仍需高效协作,以进一步强化学校这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三、发展基层体校培育青少年
体育后备人才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管理运行制度。一是细化体校运动员选拔、训练、输送等管理体系,促进体校功能转型,将体校打造为青少年技能训练的集中营、师资专项教学和训练提升的聚集地。二是制定与市场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项目设置规范,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运动员就业需要,突出优势项目并重点布局基础大项和潜优势项目。三是构建“集训、比赛、文化辅导”一体化的组织、资源、人才相融合的运行机制,形成“师生家校社”五位一体模式,推动体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构建多元参与治理体系。一是通过制定体校改革发展的专门性和跨部门性政策,打破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企业系统等主体之间的壁垒,促进各部门之间资源互补互通。二是加强体校与普通高校、企业和俱乐部的合作,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体校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三是以学校和俱乐部为主要培养主体,加强教育系统、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参与,建立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三)强化资源整合政策保障。一是从体校内部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制定适宜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加强体校教练员和教师队伍建设,为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提供师资保障;制定合理的投入措施,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以保障体校在比赛、训练、补助和奖励方面的支出;完善体校设施配备管理办法,充分保障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物质基础。二是构建以政府、企业、普通学校、家庭等为主体的保障路径,重点建设复合型教练员团队、改善教练员待遇、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提升体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努力盘活校内外相关资源。
(四)健全体校考核激励机制。一是完善体校教练员职称评定标准。不应仅根据名次和金牌数量进行片面评定,还应以输送质量和输送数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二是健全教练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奖惩制度。从思想作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业务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全方位考核,对有突出贡献的教练员予以重用和奖励,对带训多年无贡献的教练员予以调岗分流,对短期内有明显进步的教练员给予相应补偿。三是完善教练员继续教育制度。分期分批安排教练员进行各级各类培训,提高其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
(作者系贺州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6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