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场仪式感十足的典礼,完成了对成王的祭奠,也让康王登基成为新的天下之主。正式继位后,姬钊又立刻会见了四方诸侯以及众位大臣,并且,他在这第一次朝会中的优异表现,也让众人对他的统治时代多了很多期盼。接下来的时间,康王在以召公、毕公为首的众位大臣的辅佐下,顺利地将启于成王的盛世延续了下来,实现了他在朝会时所做出的承诺。
时间一晃到了康王十二年,这一年,康王做了一项重要的决定,为他这本就十分安定的时代再添一道保险,让其稳上加稳。那姬钊做出的重要决定是什么呢?其实这个重要决定,就是康王进行了一次任命,给东都洛邑新任命了一位“行政长官”——毕公,让他成为天子在东部地区进行管理的代表。
看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当时周公离世时,成王曾任命过周公的次子君陈来就任洛邑的“行政长官”,并且那时笔者还提到过,成王启用周平公接替周公,是稳定局势的一步高招。此时,康王重新任命毕公去管理东都,莫非有什么原因么?这个原因笔者确实没能从史料中翻找出来,但就在下揣测无非有三种可能:
一是,周平公君陈可能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继续管理洛邑,因此急需一位信得过的能臣去替换他。
二是,君陈在周公重病离世时可以延续周公的管理方法,适合当时的情势。现在过了这么多年,可能君陈管理方法就跟不上发展了,因此需要由毕公代替他来改变治洛之法。
三是,康王对君陈有其他任命,因此让毕公去接替周平公管理东都。这第三点可能性笔者还找到了一点点旁证,这就是唐代杨巨源的一句诗:“天眷君陈久在东,归朝人看大司空。”显然是君陈被天子召回朝中委以重任,但这毕竟是诗人的艺术创作,不能当作史料证据,因此笔者只能把这当成是佐证而已。
不管哪种可能性正确,总之,毕公接替君陈管理洛邑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并且,为了这次任命,康王特意让毕公和自己一起赶到丰京,进行了好一番嘱托,可见姬钊对这次任命的重视程度。至于康王选择在丰京来进行任命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这里是周朝宗庙所在,任命东都“行政长官”这样的大事肯定要告知先王;另一方面则是洛邑的第一任管理者周公就是在这里离世的,康王让毕公来这里受命,似乎有让其继承周公遗志的深意。接下来咱们就去看看,康王是如何对毕公进行嘱托的。
首先,康王自然是要回顾一下先王的奋斗历程,只不过这次区别在于除了文、武二王创业艰难以外,着重提到了周公做出的功绩。例如周公辅佐先王安定了国家,又迁殷商顽民到洛邑进行教化,使得王朝历经三纪而没再发生什么忧患,让他这个天子感到十分安宁。(这里对“三纪”说明一下,我国古代以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为一纪,也就是十二年,算来三纪之前基本上正是洛邑建成的时候)。
之后,康王夸赞毕公素有贤德,是四朝元老,并且对下属一直严格要求,满朝上下没有不敬重他的。并且,由于毕公在先王时就建立了如此功绩,才让自己这位新任天子可以垂衣而治。
接下来,康王进入正题,开始了对毕公的嘱托。康王告诉毕公自己把周公留下的重任托付给他,请他不辞劳苦前往东都进行管理。康王希望毕公到了洛邑之后,能扬善惩恶,为那里树立起良好的风气。并希望毕公可以重新划定郊圻、加固守备,从而使四海安定。
然后,康王再次提到了殷商衰败的原因,认为商朝人正是因为久享富贵,使得其子孙变得放荡而贪图奢靡,对有德之人反而变得轻蔑无礼,如此有悖天道才导致了亡国。现在这些殷民,虽然经过这段时间的改风易俗收敛了很多,但为了防止他们重拾旧习,期待毕公能坚持先辈对殷商顽民的管理政策,加强对他们的训导。
最后,康王握着毕公的手恳切地嘱托,告诉他殷商之众的稳定是关乎王朝安危的大事,让他千万不要推辞这项重任。之前,在周公、君陈两代“行政长官”的管理下,殷民的管理已初见成效,期待毕公此去可以取得最后的成功。希望通过三位“行政长官”这种不刚不柔的教化,为万民降下福祉,并流传于后世,建立起周朝的无穷基业,这样他这位天子也能享受这份安定、福气了。
康王的这次任命看上去一直在不温不火的托付,但从他先回忆、后夸奖、再嘱托、最后期盼的递进语序里,看出了他对东都管理者的重视,也看出了康王确实比较有能力,并有自己的一套治国之道。毕公也没有辜负君王的期待,把洛邑治理得十分安定。在笔者看来,从这次任命开始,毕公才真正意义上完全接下了周公的责任,成为“成康之治”时期的中流砥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1 05:45:2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