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憨豆”拄拐走向豆田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6-17 07:3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风雨突袭三亚,辛苦选育的大豆要“泡汤”——

“憨豆”拄拐走向豆田

“憨豆”拄拐走向豆田

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的一处农田,种植户给豆苗浇水。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憨豆”拄拐走向豆田

张孟臣在田间查看大豆长势。受访者供图

■ 海南日报记者 邱江华

车辆疾驰而过,车窗外,一片片绿油油的田洋映入眼帘。在三亚市天涯区妙林田洋附近,从实验站到试验田这近一公里的小路,今年68岁的农业农村部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孟臣走了数十年。

从最初的徒步下田洋,到如今拄着拐杖或乘车前往,虽然方式变了,他的目标却依旧如初,“用好海南南繁资源,为中国选育出优质大豆品种”。从河北到海南,从青春到华发,张孟臣始终围着大豆转。亲近的人曾评价他是“憨豆”:“人憨憨的,就这么执着地和大豆打了一辈子交道!”

1

1982年开启南繁之路

出生于河北衡水湖畔的农村,张孟臣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告诉记者,以前家中壮劳力少,日子过得很紧巴。“还记得,奶奶牙不好,过年就想吃顿豆腐,家里却没有黄豆,无法满足她的心愿。”这让张孟臣心里很不是滋味。

中国人喜欢吃豆类食品。黄豆即大豆,古代叫菽,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种植史,在农业领域地位重要。然而过去几十年里,国产大豆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需从国外大量进口。

“归根结底,是我们种子被‘卡脖子’,在产量和品质上与欧美国家差距不小。”张孟臣说,我国大豆亩产量只有国外的三分之二左右。

读大学后,张孟臣立志选育出中国的优质高产品种大豆。在河北大豆一年只能种植一茬,为开展数代试验选育,缩短育种年限,到海南进行南繁加代势在必行。1982年,26岁的张孟臣大学毕业后第一次来到海南。

种地、除草、施肥;收获、脱粒、晾晒。在外人看来,相较于研究人员,张孟臣更像是穿白大褂的农民——从种到收,几乎每天都待在地里。

40多年来,张孟臣像候鸟一样,每年“跟着大豆走”,冬春时节来海南赴育种之约,次年夏季再把成熟的种子带回河北开展研究。张孟臣的爱人对他说:“你对大豆比对我和孩子还亲!”

早些年,南繁条件艰苦,张孟臣深有体会。“我们几个年轻人从地里忙回来,还要自己做一日三餐。”他回忆说,海南多雨,要多备干柴,不然阴雨天就要断炊。放晴的日子,户外紫外线很强,他们经常顶着太阳忙碌,一个个晒得黝黑。

远离家乡,张孟臣与亲人聚少离多,好在家人都能理解、支持,让他能全力投入育种。

“以前没有电话,全凭一纸书信联系。”张孟臣回忆,有一年,过年又回不去,他心怀愧疚。没想到父亲主动来信说,不用惦记家里,在海南早点把“争气豆”弄出来!这让张孟臣十分感动。

2

选育一批优质大豆品种

做农业的人都知道,选育一个品种有多么不易。这就如同大海捞针,有着太多不确定性,往往要付出万倍努力,而成功的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甚至一无所获。

大豆有个“怪脾气”:再好的种子,换个地方,产量就容易变少;产量上去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又容易降低。要培育出高产优质且适应性好的大豆种子,磨的是大豆的“脾气”,耗的是研究者的心血。

国产大豆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且耕地资源有限,不能无限扩种大豆。因此,通过科技创新培育高产稳产的优质大豆品种,成了张孟臣及其团队奋斗的目标。

20世纪90年代,张孟臣培育出以“冀豆7号”为代表的早熟高产夏大豆品种,改写了一年两熟制夏大豆低产的历史,大幅提高夏大豆产量,他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21世纪初,张孟臣育成高产、广适应的“冀豆12号”,这是全国首个跨春、夏生态区审定推广的高蛋白大豆品种,为后来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奠定了基础。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十二五”以来,“冀豆12号”一直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高蛋白大豆品种。

他还培育出高油大豆“冀黄13号”,其含油量超过进口大豆,成为我国与国外高油大豆抗衡的优势品种;他参与完成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项目,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攻克高产品种、高蛋白品种两道难关,张孟臣在大豆研究领域一次次取得突破。这些年来,他累计育成大豆品种20多个,相关品种推广面积达1亿多亩;获得20多项科技成果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虽然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张孟臣说,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把农民的评价看得最重。一次,一位老农人称赞他说:“张老师,你的无腥味大豆,生吃就像花生!”张孟臣听了十分高兴。

3

拄着拐杖去抢收大豆

40余年间,张孟臣不仅带领团队创造了我国大豆育种的一个个纪录,也解决了不少世界大豆育种难题,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张孟臣回答:“成果多少取决于你离农田的远近。”在海南,他白天下田看大豆实验材料生长情况,晚上回到住处加班加点分析总结。

2010年,张孟臣被检查出双侧股骨头坏死,如果走路太多腿就会疼。即便身体不便,他仍然坚持拄着拐杖下田。“我用拐杖还能拨拉豆荚,看它的生长情况呢。”他向担心他身体的同事打趣道。

有一年南繁季,张孟臣选育的大豆正值采收期,一天三亚突然出现风雨天气,当时育种基地只剩他一人。“一场大风大雨,可能会让辛苦培育的大豆毁于一旦!”张孟臣的心紧张了起来。

为了抢收,64岁的他拿起镰刀,拄着拐杖走向大豆田。下田后,他嫌拐杖碍事,索性把拐杖扔在一旁,“再痛也要忍住”。

“张老师,我们来帮你收吧。”风雨中,两个从福建来三亚做科研的学生被张孟臣打动了,冒着雨帮他采收大豆。时令不等人,越来越多的大豆进入成熟期,他和两个学生实在收不过来,周边的人见了也下田帮忙。

入夜,张孟臣躺在床上,腰腿疼得睡不着觉,但天一亮,看到待收割的大豆,他又顾不得别的了。正月的海南,白天气温很高。一天,张孟臣在大豆田里蹲久了,眼前一黑晕倒在地。过了一会儿,他慢慢苏醒,自己爬了起来。

60多岁了,还往地里跑,忙起来饭都顾不上吃,正因为工作中的这股子投入劲,张孟臣得了个“憨豆”的称呼。在他看来,搞农业的人,只有贴近土地这个“第一现场”,才能精准掌握数据和信息,把工作做好。

如今,张孟臣仍奋斗在南繁一线。每次来海南,一进实验站,他都会立即换上长袖衣服,戴上草帽,拄着拐杖,迫不及待地去豆田里转一圈,摸摸田里的豆荚,像见到了久未谋面的老朋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7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从实验站到试验田这近一公里的小路,农业农村部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孟臣坚持走了二十多年。从最初的徒步下田洋,到如今带着拐杖车行前往,方式虽然变了,他的目标
2023-01-19 07:17:00
我是“大豆代言人”
本文转自:南国都市报大豆育种领跑者张孟臣:我是“大豆代言人”张孟臣张孟臣(右)在查看大豆的长势。记者沙晓峰 摄1月14日,北方小年,吃完饺子,大豆育种专家张孟臣来到河北省农科院三
2023-01-16 09:43:00
为粮食安全播下创新的种子
...种子潜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选育推广高油高产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作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大豆供给基地,黑龙江走在了前列。三年来,黑龙江通过
2024-03-15 02:44:00
...种源“卡脖子”难题等备受关注的话题进行了探讨。助“大豆”战斗“育繁推”亟待一体化“我很高兴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能够入选实际上是几十年来我们集体共同努力的成果。”在谈到此次获奖
2023-01-12 06:17:00
发挥资源优势助推生物育种产业化
...驻位于三亚崖州区的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围绕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育种开展试验工作。日前,一则喜讯传来。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教授夏志强团队的科研成果“模块式自动化种子基因分
2024-01-07 15:55:00
创新技术  智慧育种(春耕进行时)
... 第 02 版)崖州湾科技城南繁服务站,高华伟在整理分类大豆种质资源。崖州坝头南繁基地农田。以上图片均为覃清文摄海南三亚市崖州区高地村,风吹稻田千层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
2024-03-19 07:10:00
亩产最高183公斤!海南探索哈密瓜基地闲季轮作大豆技术
...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中灶村举行的哈密瓜基地闲季轮作大豆示范项目观摩会上,来自海南各市县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乐东哈密瓜种植大户等走进田间察看大豆长势,学习哈密瓜基地闲季轮作大豆
2023-10-13 21:23:00
扎根琼岛沃土 攥紧中国种子
...亩哈密瓜基地内,我省首次在冬季瓜菜地闲季示范轮作的大豆已完成收割。“我们专注在海南开展适宜热区栽培的大豆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大豆南繁育种试验亩产逾500斤等成果,携手企业推动
2023-12-15 07:27:00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加快建设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种质资源圃完成建设投入使用,三亚国际玉米转化中心、大豆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中心项目加快建设……聚焦建成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南繁硅谷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中
2024-07-28 20:22: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