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3个中产女性的抱团养老实验,失败了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4-12-12 18:49:00 来源:缘之心

“40岁了,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自称是北漂中年人的张黎,未婚,决定和闺蜜开始一场“抱团养老”实验。

张黎年底就要40岁了,几年前被互联网大厂优化后,她成了自由职业者,最近两年的主要工作是“为朋友搬砖做PPT”。在北京有套80平米的两居室,没有贷款,但房子并不能消解“养老焦虑”。

这份焦虑首先来自于两段失败的恋爱经历。

第一段恋爱只维持了不到一年,男友和她只是周末见面,距离感给这段恋情蒙上了阴影,张黎隐隐觉得自己是对方若干潜在结婚对象里的其中一个。

第二段恋情在她看来有了更多的亲密感。和这位小五六岁的“年下鲜肉”相处的一年半里,他大部分时间没固定工作,因为外形不错,有一些推广活动或者平面拍摄的兼职收入,后来经济环境不好,工作机会急剧减少,他们在家里一天都说不上三句话。一次剧烈吵架后,张黎将“小男友”赶出了家门。

自觉永远“找不到对的人”后,张黎想到了“抱团养老”,这来自于她跟闺蜜Sandy之间的一次深夜长聊,两人都认为自己不适合恋爱,甚至不适合结婚。

“既然谈恋爱有那么多不确定性,那不如几个好朋友一起,组成搭子,生活开支可以平分,也不会太孤单。算是二十年后养老的一个先期‘小实验’,如果能持续下去,那就证明是可行的。”

当时Sandy正好重新找住处,于是,张黎将自己的父母从老家接来北京,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她搬出去和闺蜜住,她们在东五环外找到了一间有三间卧室、东西朝向的房子,月租6500元。

十几天后,另外一位朋友小林也搬了进来,三人各住一屋,平时轮流做饭和家务。生活共同花费上,她们商议“成立”一个小金库来解决,根据张黎后来大致估算,一起生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张黎和Sandy各自支出了1万元,小林支出了7000元,其中包括三次大型出游和十几次聚餐费用。

张黎和Sandy因为关系要好,她们私下商量好要存一笔养老基金。当时,两人一起往这笔基金里各自注入了25万,目标是在十年内也存到100万。在这份颇为美好的养老计划里,包括了如下的内容:“55-60岁前提前退休,找一个南方靠海小城养老,开一家小店”。

“刚开始那一个多月,过得很有动力,虽然磨合生活习惯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有一个目标在心里,有些事情都可以妥协,比如可能有人早起,动静比较大,那我也提前早睡保证睡眠,一些生活费用均摊可能不公平,但你也要做心理调整,没必要一个个去追究。”

张黎的母亲从一开始就对女儿搬出家硬要和朋友住一起的行为表示了反对,“我妈说40岁的女人就不要再折腾了,和你那些朋友住一起,不如降低标准早点找个男人嫁了。”

与张黎的父母向往的“养儿防老”不同,随着人们对婚育热情的降低,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更像是一种“幻想”。与同龄人一起“抱团养老”,可能是另一种选择。

顾名思义,“抱团养老”指的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不依靠子女,不入住养老院,共同搬到一个地方居住,互相照顾,共同承担生活成本。这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丹麦,后来推广到了瑞士和荷兰,当下在欧美各国都非常流行。

根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60周岁以后,女性总体人口会超越男性,85岁以后,男性存活率不到女性的70%,因此老年独身女性对于“抱团养老”的需求是最高的。

英国就出现过一个最著名的抱团养老社区——“新园”(New Ground),这是英国第一座独属老年女性的社区,位于伦敦北部,26位从50到90多岁不等的中老年人居住在这里。与传统的养老院不同,新园“从规划到建设,全程由住户主持”,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独立生活又关系紧密”,大家互相关照,但又不成为彼此的护理负担。

这听起来像是人人向往的养老乌托邦,但实际上,新园从动念到建成,整整用了18年的时间,仅是找到一块可以使用的地,就花费了11年的时间。最初提出建设新园的六位女性中,只有一位最终等到了入住那一天。

如果说新园对国内的现实情况而言难以借鉴,那么日本女性的抱团养老互助便让更多国人心动。日本媒体NHK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记录了七位平均年龄80岁的老年单身女性是如何“抱团养老”的。

最先提出同居养老计划的人是78岁的村田幸子,她曾是NHK的播音员。年轻时因不满日本女性结婚后必须辞职回归家庭的风气,选择了终身不婚。从2002年起,她开始为共居养老团招募合适的人选,希望寻找单身、有经济能力、有生活自理能力、性格开朗、认同共居养老理念的单身老年女性。

2008年,七位“老年单身贵族”终于聚在一起,各自买下了同一栋公寓的不同单间,开启了共居生活。每个房间里都安装了SOS呼叫系统,2018年初,71岁的川名纪美忽发心悸头疼,就通过SOS系统叫来另一位老人帮忙。

从2008年到2018年,七位老人互相陪伴、彼此照顾、共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大大缓解了老年生活的孤独。

虽然无论新园还是日本女性的共居养老,都非常理想化,但并不妨碍国内有一批人正积极地准备“抱团养老”。

今年同样40岁的小龙姐居住在长沙,将养老当做项目进行规划:

第一步是建立互联网养老人群的“精神交流地”。她在小红书上拥有七个名叫“未婚姐妹乐活群”的群组,总计有4000多人。

第二步是从这些群组中找到可以共同生活、旅行的“搭子”,在未来举行集体活动,建立人脉。

第三步就是从这些“搭子”中筛选出志同道合的姐妹。最终目标是和姐妹们一起“租或建一个养老院,或去旅居式养老,比如在一个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再去另一个城市”。

社交网络的集聚效应让小龙姐的“抱团养老社群”扩展到了全国各地。据她后台数据估算,这些“养老群”里有近62%的人在35-44岁之间,有23%的人在25-34岁之间,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女性。

在群组里,讨论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就是多少钱可以无忧躺平养老,多数人都提到了一个数字:300万。按照现金银行整存整取定期存款的方式,年利率利息1.45%到1.8%的情况下,300万存款每年能拿到利息大概在43500元到54000元之间,每个月能有3625元到4500元的收入。

“退休养老的成本是你现在生活支出成本的三倍基本上就可以了”,小龙姐说。

和小龙姐三步走的“抱团养老”计划相比,张黎的“抱团养老”实验在进行了不到一年后,就遇到了问题。

今年夏天的一次京郊徒步旅行中,小林因为体力不支,半途休息,张黎和Sandy将她安顿在休息处后,继续徒步两小时后再和小林汇合。这件事让小林心生嫌隙,认为张黎和Sandy抛下自己,不顾“姐妹情”。小林当时略带开玩笑地说:“就这也不指望咱们仨养老了”,气氛瞬间冷了下来。

这场小矛盾成了三人共居生活的转折点,小林后来因为换工作,每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不在家里住,不久后就默默搬出了三人之家。

数月前,Sandy的母亲生病,和张黎商量从养老存款里取出10万,松散的集资约定毕竟经不住亲人生病等意外的影响,100万的存钱目标暂时被无限期搁置。

一时间头脑发热的决定在几个月内就分崩离析。小林离开后,她和Sandy依然住在这间能看得见附近公园风景的房间里,但日常一起养老的话题已经甚少提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2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以家庭为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有所提升,新中产人群购买保险的行为更主动、保险保障的需求更多元。新中产人群通常指年龄在25岁至40岁之间、身处三线及以上城市、线上消费能
2023-09-07 17:12:00
延长女性退休年龄不能“一刀切”
...恰是,50岁退休的员工,家庭经济条件都很一般,即便是中产,也属于中产阶层中的低水平一档。而她们的子女,大多也经济条件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像高收入阶层一样,可以通过请
2024-02-29 10:57:00
北京中产离开千万学区房,全家搬到威海“养老”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三联生活实验室原标题 | 这批北京中产,怎么都搬到威海去了?作者 ✎ 阿联 图片 ✎ 受访者供图编辑 ✎ 婷宝过去一年,有一批不想卷了的北京中产,突然间纷纷举家搬
2023-01-10 23:02:00
...民币151.96亿元)。马克龙称,这些“减税措施完全是针对中产阶级的”。但有法国政界人士认为,没有披露任何细节的减税毫无意义,此举意在转移养老金改革引起的矛盾。据法国24新闻
2023-05-17 16:41:00
村里年轻人,正在接受光棍现实
...《日光之下》剧照我们发现,“农二代”的生活方式已经中产化了。越来越多的超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栖居,他们哪怕是过年也不返乡。乡情人情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边缘。我们也发现
2023-02-27 13:39:00
新加坡遭遇养老金缩水4%,老人离世无人知,原因令人唏嘘!
...合作,目前正积极筹备入仓事宜。如今的消费者,特别是中产阶层,对日常养护和健康投资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国人健康意识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Pssopp”
2024-04-29 15:05:00
...书中,藤田孝典写到:“1968年,日本政府打造出‘一亿中产阶级’的概念只是幻想,现在日本社会只有‘极少数富裕阶级’和‘大多数贫困阶级’。不久之后,日本将迎来‘老后破产’的时代
2024-08-09 14:58:00
月入3000元,在哪可以当“新中产”
从“忽然中产”到“伪中产”,再到“液态中产”,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警醒。引导人们只关注金字塔尖1%的人的成功故事,这是巨大的失焦,因为这让大家忽视了99%的普罗大众的苦苦打拼。作者
2023-08-25 09:14:00
被捧成顶配人设的“江浙沪独生女”,撑不起全网的羡慕
...们在羡慕江浙沪独生女的生活时,我们实际是在羡慕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这个孩子可以是男生,也可以生活在北京、广州或是什么别的城市,甚至家中可以有兄弟姐妹,但只要满足了中产阶级家庭
2023-08-15 01:11: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